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意识属性)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研究对象)哲学的特点是: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㈠:区别I:定义不同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II:特点不同a: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 相互关系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I.定义不同⑴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⑵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⑴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I:定义不同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II: 特点不同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理性认识)b: 世界观是非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式是感性认识。
III:联系相互依赖【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I: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a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谁是本原,谁是派生)1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II: 意义即分类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c: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而唯心主义即有可知论又有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通过人类长期实践证明的;世界的可知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通过实践,思维反映存在又反作用于存在,实践是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和辩证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驳斥唯心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论的锐利武器。
【5】哲学的党性和党性斗争(单选题)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哲学体系,两种世界观,以及两大基本派别。
b.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则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c.超党性的哲学是不存在的,哲学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在理论上的反应。
【5-B】一元论与二元论a1.一元论是认为世界万物只来自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
它可以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a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
b1. 二元论即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二者独立,性质不同。
其典型代表是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
b2.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割裂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终倒向了唯心主义。
【5-C】哲学史上两个对立的关系在哲学史上,既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也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交织在一起。
辩证法可以和唯物主义相结合,也可以和唯心主义相结合;形而上学可以和唯心主义相结合,也可以和唯物主义相结合。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不是平行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6】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I: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性质。
a.在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b.在认识论上,主张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唯物主义是一元论哲学,决定论哲学,以及可知论哲学。
II唯物主义的三大历史形态及其特点a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金、木、水、火、土、气)a2. 把“原初”物质做为世界本原,认为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a3. 优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缺点:直观性和猜测性(非科学性)。
b1.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6-18世纪)。
b2. 优点:科学性,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
缺点:(1)机械性。
(2)形而上学性。
不懂辩证法,孤立静止的看问题,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不彻底性。
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b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称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把对象当作实践来理解,不了解实践是现存世界的“基础”。
c. 第三个历史形态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7】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其特点a1. 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个人的感觉或意识。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a2.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世界,人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
2【8】唯心主义的三大主要根源a1. 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
a2. 阶级根源:符合反动阶级、集团的需要,受到支持和拥护而长期存在。
a3. 认识根源: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主观不符合可观是主观性,严重为主观主义(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2.认识过程本身存在着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性。
人的认识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果分夸大感性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如过分夸大理性(概念)则犯客观唯心主义。
3.主观性,直线性,片面性,思想僵化(列宁)a4. 前提条件: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
【8-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发展的三阶段I. 辩证法古代自发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II. 形而上学古代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的形而上学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它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a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科学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它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革命变革,结束了以往旧哲学看做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统治。
a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以及认识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
而旧哲学唯物论与辩证法是分离的。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单选题)它既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内容的革命变革,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都是唯物辩证的。
◎伟大意义(多选题)①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第一次彻底地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贯彻领域的扩大)②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的必然性,并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科学。
(空想变科学)③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彻底化)④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历史理论第一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
(使社会历史理论科学化)⑤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也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a3.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多选题)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并由此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
②实践是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的基础,并由此揭示了世界的一般规律。
3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真理的标准。
a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是无产阶级认识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这是从它的基本特点上和阶级本质上实现的伟大变革。
①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
(选择题)◎②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选择题)基本特点:①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哲学。
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
②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革命的改造世界,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
③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9--B】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
(辨析题)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彻底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他主张解放全人类,他还主张革命的改造世界。
②他还认为一切具体事务都是暂时存在的,从而坚持了革命的辩证法。
③他是批判一切旧思想的锐利武器。
【9--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建立在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之上的。
(选择题)【9--D】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阶级条件⑴19世纪以来,生产力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无产阶级日益成熟,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经验,同时也迫切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新成就,深刻地提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发展的辩证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