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项目施工方案第一章工程概况总则第一节工程概况工程名称:遵义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项目结构类型:框架、钢构遵义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基地位于新区东部,有规划道路通往新行政中心、老城区、机场及新火车站片区。
工程包含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一场三馆),总建筑面积:130375m2。
其中体育场建筑面积43644m2,观众席35674座,地上三层,建筑高度:45.846m;体育馆建筑面积31702m2,观众席6484座,地上四层,建筑高度:36.991m;游泳馆建筑面积20814m2(其中地上18610m2,地下2204m2),观众席2072座,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高度:28.550m;综合训练馆建筑面积19410m2,观众席2003座,地上二层,建筑高度:22.320m。
项目绿化率达到44.2%。
该本工程创贵州省优质结构工程,争创中国建筑“鲁班奖”;创贵州省“安全文明工地”;创贵州省“绿色文明工地”;创中建四局科技示范工程。
第二节编制目的建设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建筑工程中经常发生的、普遍存在的一些工程质量问题。
质量通病面大量广,危害极大;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
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虽多,涉及面亦广,但究其主要原因,是参与项目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缺乏质量意识,不讲“认真”二字。
其实,消除质量通病,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要求,办不到的事。
只要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质量,牢固树立“质量第二”的观念,认真遵守施工程序和操作规程;认真贯彻执行技术责任制;认真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实行层层把关;认真总结产生质量通病的经验教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施工时我项目部将以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为纲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以“确保工期、全面创优”为指导思想,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的质量保证措施。
通过实施“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工作方法,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工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实现质量目标。
第三节适用范围本《质量通病预防施工方案》涉及项目全过程,适用于本工程开工至竣工之间所有的施工过程中质量通病的防治。
第四节编制依据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3.《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1;4.《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9-2010;5.《建筑防水工程施工工艺质量验收标准规范》 QGD-012-2005;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7.《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200;8.《建筑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7-2012;9.《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10-2001;10.《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2-2002。
11.《建筑幕墙工程检测方法标准》 JGJ/T324-2014;12.《建筑幕墙工程质量验收规程》 JJ11529-2011;1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GB50496-2009 ;1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第二章质量方针与目标第一节质量方针1.在本工程施工中,要求全体施工人员都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以“精心施工、事前预防、事中控制、杜绝返工”为指导思想,认真对待每个施工工序。
2.“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质量第一”观念,提高施工人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和工程质量。
3.“预防为主”:把对质量的事后检查转为对质量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把对工程产品质量检查,转向对施工工序的质量的检查,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和对中间产品的检查。
4.坚持国家及行业质量标准,严格检查。
即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为灵魂,守法诚信为基准,科学化管理为手段,构筑建筑精品,致力于企业、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质量目标1.本工程的合同要求达到一次性验收合格,并达到中国建设鲁班奖。
2.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效运行,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要求,并为社会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可;顾客满意度80%以上,满意率100%。
3.工程一次交验合格品率100%;杜绝重大质量事故。
第三章质量通病预防措施保障体系第一节质量通病防治组织机构1.项目质量通病预防领导小组本项目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质量通病防治领导小组,定期开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组长:副组长:组员:2.质量通病防治组织机构第二节职责与权限1.项目经理1.1明确项目的质量通病预防目标并分解落实;1.2根据项目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明确相关人员的质量职责和权限;1.3组织产品实现的策划,编制质量计划和(或)施工组织设计;1.4审批项目受控文件清单;1.5审批项目记录管理清单;1.6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对质量通病预防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如生产例会);1.7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学习标准、规范和质量通病预防管理体系文件及其他有关知识,满足各项管理工作的需要;1.8组织编制和实施项目安全保证计划或安全技术措施方案;1.9组织搞好施工现场管理,满足业主要求;1.10审批项目采购文件;当供应商由项目负责评价时,审批合格供应商名录;1.11组织质量信息分析,审批项目制定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2.技术总工2.1参与产品实现的策划、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通病预防措施施工方案,组织办理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通病预防措施施工方案审批及更改;2.2负责项目工程技术文件的控制,包括图纸、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技术交底、作业指导书、标准、规范、规程、图集等的控制;2.3全面负责工程记录的控制;2.4负责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组织实施施工过程的设计;2.5负责工程技术方面的沟通;2.6负责总承包项目的设计联络;2.7负责实施对委托试验室的评价,组织项目的产品监视和测量活动;2.8协调工程项目的成品保护;2.9组织业主提供的工程技术文件、待安装设备和已完工程的控制;2.10根据质量信息的分析情况,制定项目的纠正和预防措施.3.生产经理3.1参与产品实现的策划,协助技术负责人编制必要的作业指导书,进行负责专业的技术交底。
3.2落实安全保证计划或技术措施方案3.3负责专业的施工生产调度与协调。
3.4分管项目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3.5协助项目经理搞好施工现场的管理。
4.质量主管4.1负责工程质量的现场监督检查和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与核定,向公司质量部门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报告;4.2负责一般不合格品的处置,发现严重不合格品及时报告技术负责人,并负责处置后的质量验收与评定;4.3负责监视产品保护和顾客提供已完工程的保护,发现问题下达整改通知单;4.5按分工做好记录的控制;4.6行使现场质量奖惩权。
5.片区经理5.1按分工做好相关记录的控制;5.2协助技术负责人搞好施工过程的设计;5.3按分工实施施工过程及其产品的监视和测量;5.4实施顾客提供的待安装设备和已完工程的控制;5.5参与质量信息分析,协助技术负责人制定和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
6.材料主管6.1负责工程项目的物资控制,包括经公司授权对物资供应商进行评价、实施招标采购、做好进场物资的验证和记录、不合格物资的处理、物资保管、标识等;6.2负责顾客提供物资的控制;6.3监督检查工程分包商自行采购物资的控制;6.4按分做好记录的控制.第三节 PDCA质量控制其运转的基本方式是PDCA的循环管理活动,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把经营和生产过程的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来保证施工质量。
1.事前控制1.1事前控制是在正式施工开始前进行的质量控制,是先导;1.2健全质量保证措施,建立质量检查制度、奖罚制度等;1.3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实施责任明确及分工;1.4做好图纸会审工作,杜绝设计方面出现重大问题;1.5制定各分部分项施工及质量控制方案(如做好质量创优策划、计划等),并进行报审;1.6抓好材料及设备的检验、送检工作,确保材料及设备质量合格;1.7事前控制施工测量及控制网工作,确保测量无误。
2.事中控制2.1完善工序质量控制,把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都纳入管理范围。
及时检查和审核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抓住影响质量的关键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2.2严格工序间交换检查工作,作好各项隐蔽验收工作,前道工序中达不到质量要求的问题决不留到下道工序,直至质量符合要求为止;2.3对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按质量验收标准进行检查、验收;2.4审核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
如果施工中出现隐蔽工程未经验收而擅自封闭、掩盖,使用无合格证的工程材料,擅自变更替换工程材料等特殊情况,技术负责人有权向项目经理建议下达停工令;2.5从标准制度、器具台账、监管设备、技术方法等方面着手完善工程质量中的计量工作。
3.事后控制3.1按规定的质量验收标准和办法,对符合设计、验收规范的各分部、分项工程要及时报监理及业主检查隐蔽。
3.2整理所有的技术资料,并编目、建档。
3.3在工程若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按以下进行分析和处理:3.3.1工程质量问题一般分:质量缺陷、工程质量通病、工程质量事故;3.3.2工程缺陷:工程达不到技术标准允许的技术指标的现象;3.3.3工程质量问题处理程序;3.3.4工程质量问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处理:停止施工,设置防护、隔离措施,立即向上级汇报,同时配合进行质量检查,分析原因,确定处理方案等;3.4保修期间,我单位将依据保修合同与承诺,本着“为用户服务,向业主负责,让用户满意”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以优质、迅速的维修服务保护用户的利益。
第四节质量通病防治基本原则1.质量通病的治理要以管理和技术措施为主,反对不计成本,以治理为名进行不必要的变更的治理行为。
在管理上,要加强施工组织,完善各项制度,落实质量责任,推广标准化、精细化施工管理;在技术上,要加强技术创新,鼓励研发、推广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完善工艺流程和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
2.质量通病的治理要和精细化管理相结合,治理工作注重从小、从细抓起。
治理质量通病的过程就是一个精细化管理的过程,要注重抓好工程质量的细小部位,施工管理的细小措施,施工工艺的细小环节。
3.质量通病的治理要加强协作,各负其责。
在治理过程中,要通过治理责任这个纽带,建立治理沟通、协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
4.质量通病的治理要预先制定专项治理措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做到事半功倍。
质量通病是长期形成的痼疾,治理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重点突破,带动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