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论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结合的意义

简论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结合的意义

目录1引言 (1)2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的含义 (1)2.1文化素质教育 (1)2.2身心素质教育 (2)3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结合的意义 (3)3.1文化素质教育与身体素质的培育结合的意义 (4)3.1.1身体素质的培育为文化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生理基础并推动其发展 (4)3.1.2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对身体素质的培育 (5)3.2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5)3.2.1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 (5)3.2.2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结合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 (6)4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6)4.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7)4.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8)4.3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9)5总结 (10)6参考文献 (11)7致谢 (12)简论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结合的意义数学系本****班 ****指导教师:***摘要:文化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是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身心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也具有基础性地位。

从文化素质教育入手阐述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的关系,着重论述了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途径。

通过二者有效结合的教育,使大学生得到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nd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Zhang HongAnMathematics fasten the 0801 classTutor:Cao ChunJuanAbstract: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is at the basic position in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essential point in carrying out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l fiel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is at the basic position in a person'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starts with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especially, to emphatically elaborate the necessity and approaches of combining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obtain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accomplishments through their effective combination, thus, to gain overall development.Key words: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Physical quality, Psychological quality.1引言改革开放的30年当中,素质教育几乎是中国的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新词语。

从上世纪80年代这个新名词一出现,就在教育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反响——赞成与反对者的声音都很热烈而响亮。

经过一个时期的酝酿与讨论,并在实践层面进行了不少开创性的探索,直至后来被写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文件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素质教育形成为基础教育领域里一次声势极为浩大的改革。

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就必须从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两方面入手。

笔者就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的含义、意义及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途径来阐述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的含义2.1文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趋势,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

人的文化底蕴越深,视野越宽,融会贯通的能力、辨证思维的能力越强,知识内化的能力越强,赋予创造性的能力越强,因此我们说,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它对其它素质的养成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它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的过程。

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要使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做的事情。

弄清文化素质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要从学理上来分析文化素质,又必须先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素质。

一般认为,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特指精神财富,基本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就是要使人形成理想信念、民族精神、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

根据这一理解,笔者认为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关于素质,一般解释为: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教育学视野内的素质与文化概念一样,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的视角和依托的理论不同,对其内涵往往会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认为,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

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以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2.2身心素质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身心素质是本钱。

目前国内关于身心素质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与体育相联系进行研究,对它的定义也都大同小异。

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总称,身体素质是心理素质的基础。

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指人体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能耐、灵敏、柔韧等机械能力。

心理素质在理论上事关心理教育学这一亟待建立的新兴学科的逻辑起点、研究内容及其归宿。

在实践上,它决定着心理教育的目的。

对于心理素质内涵的系统专门研究,目前尚不多见,但从相关研究的表述及人们的一般认识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大化、泛化趋势,即将人的整体素质仅分为身心两种,将除生理素质以外的一切因素统统归之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之中;将心理素质狭义化,即将某一具体内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视心理素质为所有心理现象所具有的水平、层次和质量,这一观点无疑是符合心理科学的。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的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特征、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等。

身心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在智力方面发展,然后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

身心素质教育具有四个特点:第一,自愿性:课外素质教育是在课堂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活和需要,自由地选择,自愿地参与活动。

因此,应该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情趣爱好,有益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才能,这就不存在课堂教学中“齐步走”“一刀切”的现象,也仅有“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各自的学习和活动,用各自独特的方法进行活动,没有教师的监督,没有考试的压力,所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的、生动活泼的活动环境,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第二,自主性:课外素质教育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辅导员只是处于辅导地位,加上课外活动不受教学计划和大纲的限制,活动规模的大小、活动时间的长短、活动内容的多少,均视学生兴趣活动条件而定,这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活动能力。

一般来说,可以以游戏为主,也可以以一些趣味性活动为主,还可以组织一些专门的活动小组,从而培养学生某方面的兴趣与才能,这样,学生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开动脑筋当家作主,有利于形成自主、自立、自理的能力。

第三,广泛性:课外素质教育活动,不受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限制,内容范围甚广,突破了教育模式,学生可以从各种书籍、报刊、杂志以及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现代信息工具中获取大量新知识和新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社会活动,以及开展公益劳动、科技小组活动、体育文娱活动等等,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培养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把学习生活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十分有利。

第四,灵活性:课外素质教学活动较课堂素质教学活动广泛,性质也较课堂素质教育复杂,所以难以采用固定的方法,这就应视活动内容、学校环境和师生条件来决定其方法,开展课外活动,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只有因校制宜、活动方法灵活多样,才能保证对于现实需要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进而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吸引他们积极置身于课外素质教育活动之中。

3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结合的意义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

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

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