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主要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研究表明: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突出表现在词汇理解、阅读理解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主要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和肢体语言等因素的影响。

克服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不良影响的主要途径和策略如下:第一,熟悉中西文化差异;第二,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第三,转变传统思维方式。

标签:文化差异;英语学习;中国文化;西方文化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79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而语言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主要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影响的表现词汇理解上,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在宗教信仰、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方面,许多西方国家都有着其本土文化的特色。

例如:西方国家将dog 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用“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等来表达对狗的喜爱。

对比看来,中国却用“累成狗”、“看门狗”等来表示贬义。

还有Cheesecake汉译为“奶酪蛋糕”,在西方却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汉译为“牛肉蛋糕”,在西方却指男性健美照;Black tea汉译为黑茶,在西方却指红茶,等等这些,在汉语翻译中都给英语学习者们带来了不少困扰。

汉语中雨后春笋在英译中却是“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多如牛毛在英译中却是“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商业中“in the red”,不是盈利,相反却表示亏损、负债。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词意相反的翻译,却因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不同层次的影响。

阅读理解上,笔者指出:学习词汇是为了习得词组,学习词组是为了连成句子,学习句子是为了练就段落,学习段落是为了组合成一篇完美的文章。

文章几乎涉及到了所有英语类知识,英语基础正是体现在每一篇文章的理解之上。

实践表明,在英语文章阅读上,掌握词汇量是难点,而中西文化意识更是重难点。

文章从头读到尾,却不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核心观念,找不到文章的中心主题,导致对文章不理解,心情烦躁,题目难做,甚至放弃习题。

这一点许多英语学习者深有体会。

譬如:在第三版《综合英语教程》中第五单元标题“Is my team ploughing”,见此,大家第一感觉就会翻译成“我的团队努力(耕作)吗”或者其他,但是编者想表达意思的却是“我的马队是否在犁耕”,联系了 A.E.Housman 的诗歌题目,重点讲述的是“生死”,旨在表达作者告诫世人“Live in the present and cherish what we have”。

翻译上的差异,导致我们对本单元的主题产生误导,甚至不理解文章大意。

由此可见,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缺乏会极大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表达方式上,中国人往往会以“你吃饭了吗”、“你要去哪里”等作为开头语,而译为英语则是“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在西方人看来却是被邀请去吃饭、约在某地玩,碰撞在一起便会尴尬。

而西方人大多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Find day,isn’t it”来作为自己的开场白。

送客时汉语中常会用到“一路平安”或“慢走”,翻译成英文却不是字面的“Go slowly”,而是“Take care”或“Watch your step”,旨在出门要小心。

在接受礼物方面,中国人较为含蓄,收到礼物后不拆开,为不让他人认为贪心等性质,而西方人却大都会当面拆开礼物,以示自己对礼物的喜爱,更是对送礼人的一种尊重。

2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影响的原因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中国文化主要是指以黄河中、下游流域及长江流域为轴心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或曰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则主要是指以爱琴海、地中海为中心兴起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

黄河、长江流域为大陆提供了农业方便,因此,中国文化更大程度上属于农业文化。

北海、大西洋等海洋圍绕着西方国家,为其摇篮,为其捎去航海方面的商业福利,因此,西方文化更大程度上属于海洋文化。

中国兴种水稻瓜果蔬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绘出了有声有色的农业文化。

西方国家在海洋中成长,“all at sea”、“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等都会用“water”来表现资源丰富的海洋文化。

中国地处东、北半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东风是温暖的春风,而西北风才是寒冷的。

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感知到春天的消息的却是西风。

在不少英文著作翻译中,翻译者尤其要注意的是二者文化的差异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干扰,而文明的起源首先也是要依赖于地理环境。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中西家庭教育的目的上亦有所差别: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不太高,旨在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自己去习得新的知识及能力,父母并不为子女的将来而担忧,只是将其个性中积极成分挖掘出来,指引孩子前进的道路,让孩子独自去旅行。

譬如:Bill Gates——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设计师,他小学时发现了自己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于13岁开始了计算机编程,不畏惧未来,勇敢尝试的他,最终取得成功。

相比较之下,中国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正是这样一种体现,父母为孩子铺好未来的道路,让孩子专心致志投入学习,却极大忽视他们潜在的天赋及创造力。

因此,孩子们培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却忽视单词之间的相互贯通、联用,极大影响到孩子们的兴趣以及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其成绩下降,畏惧英语。

笔者指出,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在翻译时直译了文章,或者轻描淡写译出文章大意,并没有深入去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没有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是以偏概全去翻译文章,效果自然不佳。

从肢体语言的角度看,不同领域也有不尽相同的含义。

众所周知,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高兴时张嘴呲牙,生气时瞪大眼睛似有火焰,痛苦忧伤时会眉头紧锁、面无表情,因为人类天生的面部表情并不受文化的制约。

另一方面,中国对OK手势的理解是数字“0”或“3”,在西方国家却用来征求对方意见或回答对方征求意见的回话;中国对V手势的理解是数字“2”,在西方国家大多表示胜利“Victory”;在中国,竖起大拇指表示夸奖、敬佩对方,在西方国家更多用来表示搭乘车。

见面时,西方人较讲究“见面礼仪”,女性间的“亲吻礼”,特别在于久别重逢的母女,而在中国,却是少之又少的情景,较多的是二者间的握手、拥抱。

由此表明,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极大程度上抑制了二者间的交流理解。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国际化市场,与西方交流合作也日益增多,汉文化中的肢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习俗的影响,做到了中西文化完美的契合。

但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自卑而尊大,贬己而尊人”则被视为汉文化的传统美德。

而西方人却旨在追求个人主义,为实现平等自由、个人隐私以及自我发展的传统原则思想。

3 克服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影响的途径和策略首先熟悉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風俗文化,英语学习者要学好英语,不仅仅要深度理解词根、语法、句意,了解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以及风俗习惯更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一个大的工程。

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可以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感受异国风情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多查阅西方国家历史文化的相关书籍、资料,多观看西方电影,更有甚者,学习英文歌曲,都能在其中习得新的知识,感悟语言的魅力,拉近中英的距离,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及水平。

其次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增强对英语国家的了解、锻炼学生口语,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运用能力。

学习英语是为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疏通国与国之间的脉络,做到和平共处。

口语在国际、生活上都占相当高的地位,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同时,难点亦是口语的表达。

中国学生含蓄,以文字代替语言,西方国家学生开放,以语言与他人交流。

由此可见,口语的培养是必不可少了,学生自觉主动锻炼口语语感,老师督促同学口语练习,为学生培养出一定的环境,用配音来展示学生的风采。

最后转变传统思维方式。

在英语的学习中,将中西结合考虑周到就要求一改以往死记硬背,倡导单词联想法,将每一个单词都灵活运用到文章甚至生活中。

根据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为自己量身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当中国的传统式碰上西方国家的开放式,要学会判断哪种方法更利于英语学习,选择其一又或者二者相结合,创造出双赢甚至多赢。

与此同时,深入了解双方文化的特点,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对肢体语言在中西文化中要规范礼仪文明,入乡随俗的信仰也会更多的避免交际失误。

4 结语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体现在英语交际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中国不断建立起彼此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文化在国际交流间的重要性了,而交际能力也离不开对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

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表面形式,还要熟悉语言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基础,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原因进行比较研究,不断探索语言的文化内涵,不断实践国际交流合作,就能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要做好国际间的交流,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创造共同的精神文明世界!参考文献[1]王爱支.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1):77-8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