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理解题集锦
1.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似的句子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4.作者让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5.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这样的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原文和自己的话作答。
原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
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自己的话: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8.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成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民族国家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9.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
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10.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请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分别概括。
原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自己的话: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11.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什么。
实质是什么?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实质是无原则是顺从。
12.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12.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
答:孟子通过举“礼”的例子,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不能违背她的丈夫,得出以顺从为准则是“妾妇之道”的结论,以此来说明公孙衍、张仪并非大丈夫。
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在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
生活上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要行拂乱其所为。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文章的气势,论证更充分。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事例说明一个道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出生卑微、经历磨难、终有作为。
说明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举例论证;阐述了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经历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逆境能成才”。
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逆境能成才”。
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遭受宫刑,经受磨难仍能坚持写作,最终完成历史巨作《史记》。
这个事例说明,只要不怕困难,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好。
我认为“顺境能成才”。
顺境中的人如果能不图安逸,立下壮志,奋力拼搏,何愁不成才呢?相反,逆境中的人如果经不起磨难,就会消沉下去乃至被呑噬,又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