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面临的挑战——就业竞争惨烈1、我国人口多,需要就业的基数大。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本世纪前20年就业压力仍较大●未来20年,我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9.4亿人.●“十五”期间(2001-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1360万人.●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目前尚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大国意味着劳动力富裕,就业竞争激烈,2003年我国人口达13亿,80年代第三次生育高峰出生的8.3亿的人口也已达到劳动年龄●“十五”期间,每年城乡新增劳动力将增至峰值,加上现有城乡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城镇安排就业的达到2200多万人。
按国民经济增长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0万——800万、每年供大于求的缺口1400万——1500万人;再加上农村还有1.5亿富裕劳动力,矛盾十分尖锐。
●椐国家统计局测算,在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到90 年代,只增加70万个就业岗位2、高校扩招的就业压力如期而至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
我国高校从99年开始扩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是世界第一,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国际上通用标准是15%)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总的来说毕业生出现了局部的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
98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08万;2002年320多万;2003年380多万,2004年400万。
在投入增加不多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短短的六年增加了近4倍,而社会岗位没有同速增长,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二00四年我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人,较去年增加68万人,增幅32%。
截至9月1日的统计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73%,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比去年增加56万人。
但毕业生就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二OO五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三百三十八万人,比去年增加五十八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98年我校共2000人,2004年一年就招收4140余人,2005年招收4100多人,全校学生人数目前已达12000余人,是98年的6倍多。
相应的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大副度增长。
3、下岗职工增多,行政事业单位人满为患全国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300万人(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500万人,上年失业人员800万人)企业: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如太极、宏声、建陶,下岗职工人数居高不下,增大就业压力;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空间较小,数量有限,规模不大,难于生存,劳动力需求不大。
行政事业单位:一方面机构改革,岗位限编,编制精简;另一方面,公务员依然抢手。
公务员今年招收8000人,而报名人数达到几十万。
再有,公务员出口不畅,新陈代谢缓慢。
自1996年实施至2003年的8年间,据人事部统计被辞退的不合格公务员,年均不到2500人,辞退率仅约0、05%。
加上这8年间,主动辞去公务员职位的人数。
粗略估算,公务员的流动率在1.25%左右。
而企业人才流动率达10%。
造成公务员“只进不出”、“进多出少”。
相比之下,在国外,大企业认为5%的人员流动比例才能保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职工劳动态度的改善。
竞争激烈的华尔街的人才流动比例高达30%至40%。
人才流动可以促使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
流动缓慢影响、制约了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务员系列。
4、农村富于劳动力大量涌入就业市场——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8亿在农村。
●农村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农村现代化,即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
●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为40%,低于47%的世界平均水平。
●近40年中,每年建成800个小城市,1000万人口离开农村。
●2020年城市化率目标值为57%,今后每年要有1300万人离开农村。
即将有5.51亿人移居城市。
●2050年70%的人口移居城市。
农村富裕劳动力增加,大量低廉的劳动力涌入城镇,为国民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积累,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国企职工的年均收入约比农民高127%,达7381元,“这意味着每雇佣一个农民工为雇主的利润或通过产品价格的下降为消费者福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剩余积累贡献了7381元”,如果以1999年的统计数字,9546万农民工计,则农民工的剩余积累为7046亿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植的9%,在一个以粗放型生产为主的时代,农民工的就业优势是很明显的,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加之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转岗工人。
2005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100万(其中高校毕业生338万,中职毕业生250万,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0万,复员转业军人50余万,农转非人员250万)而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进展,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
→三峰叠加→加大城市就业压力加上往年沉淀的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5、中小学师资需求数量趋于饱和随着普九的完成,中小学师资趋于饱和。
以重庆市2003年区县的就业状况为例:从各区、县教委及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反馈的信息来看,就业形势总的来说不容乐观,呈现出各区、县就业率不等、本专科学历就业率不等、各专业就业率不等的的状况,如丰都在2003年整个就业率20%、忠县60%、云阳50%、奉节65%、万州35—40%(区教委直属约20%、天城约10%、五桥约75%、龙宝约30%、新城约30%)、梁平5%(专科学生未分一人,全部安排代课)、秀山100%、黔江10%、彭水90%、酉阳80%、长寿36%、潼南41%、铜梁50%、合川80%、江津100%、渝北75%、巴南14%、南川50%6、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1)政策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
比如跨地区就业,留城指标,改派、档案托管问题等。
(2)就业市场秩序混乱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还不能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地方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市场规范、市场监督方面的主导作用还有待强化:招聘会场合大,但不规范,像农贸市场式的,成交率低(签约率)。
造成了人为的恐慌。
使得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在求职道路上也有“举步维艰”的感觉。
市场单位运作的不规范,造成人才流动渠道的不畅通。
香蕉园也出现在如我校去年的双选会上。
(3)信息不畅通供方(学校)-信息准确而需方(用人单位)信息-收集困难。
用人信息不透明,许多用人单位不报,有的不对外。
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或单位掌握各行各业准确的用人信息。
比如现在我们不清楚哪些地方、哪些学校要什么专业的教师。
7、就业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加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1)卖方市场的非理性行为:(1)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招生计划性也未进行宏观调控。
如国家教育部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张力说:我国前年的历史博士数量远远多于计算机博士,为什么,不是因为我国目前历史博士需求量大,而是因为历史博士导师比计算机博士导师多,这种培养人才的盲目性,结果就等于制造一些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美国博士只有4-5万人,但它的专利发明占世界总额的90%,而中国博士目前近2万人,专利发明仅占世界的1、1%,因为我国博士缺乏科研经费,许多人无社会经验,所以创造力差。
学科专业之间的矛盾,使得化这么高的成本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的人才浪费。
当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各高校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我校专业结构调整。
“订单”式教育(2)学历层次结构失调:高校扩招——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硕士生、博士生甚至博士后层层扩招——就业矛盾“后推上移”——高一层次毕业生挤压低一层次的毕业生,层层挤压,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更趋严峻——继续加速扩招。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人才“高消费”现象,大马拉小车,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2004年在职研究生30余万,相当于80年代的本科生人数。
从某个角度说,现在的研究生相当于80年代的本科生,最近3年的研究生招收数量已超过此前20年的总和。
我们目前本科适应中学教育,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划,今后只能从事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教师必须是研究生。
就业以后还要继续学习。
从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研究生就业形势好,初次就业率在93%(初次就业率的计算:每年9月份前统计)本科生为84%。
高职生就业率仅为61%。
专科生就业形势严峻,待业主体,是就业工作的难点重点从学历层次看:2002年研究生就业率88、6%;本科生77、9%以上;专科生34、7%2003年:研究生就业率93%;本科生80%以上;专科生40.50%2004年:研究生就业率96、27%;本科生89、78%以上;高职61% 我校2003-2004年就业情况03年毕业生共1890人签约383人,就业率20.26%04年毕业生共1950人(含本科),签约470人,就业率26、05% 04年师范专科共1426人,签约249人,就业率17、42%其中04年体育教育:共95人,签约7人,7、61%,思想政治教育:50人,签约1人,2%;法律教育:37人,签约5人,13、51%03年本科:数学76.45% 思政60.60%;04年本科:数学94、23% 思政86、96%;中文:82、43%(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业期望值过高。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人才不足。
国外高校入学率达到50%以上,而我国2003年毛入学率15%,04年也就17%。
比起发达国家,我国人才数量差距是相当大。
(现美国作为一种政策,每年还要从其他国家引进2万人高科技人才)造成就业难很大的原因是毕业生期望值过高。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共存的现象。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就是毕业生的职业观念上的深层次问题。
一是有的毕业生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幻想有一份又轻松、工资又高、待遇也好又有面子的工作。
不愿去乡镇学校和私立学校。
成都温江教委来要人,一听说要下乡,面试都不去。
龙泉来要人,也觉得地方太偏,交通不好不愿去。
许多毕业生因为要求过高而找不到工作,自愿失业。
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在机遇面前犹豫不决,徘徊不定,错失良机。
抱着期望,等待更好的单位找上门来。
城市大学生不愿下基层,而我们培养的很多大学生也想进城,导致部分学生自动失业。
即便是本科生也要正确定位,把握好机遇。
*诚信度过低道德品质不过关,主要反映a.制作假简历,水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