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15篇逐雀红日将下,打麦已完。
小雀一群,纷集场上,觅食余粒。
数童子立门前,拍手噪逐之。
雀闻人声,散入林中。
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打完小麦。
有一群小麻雀,纷纷跑到麦场上,吃散落的麦粒。
几个小孩站在门前,拍手叫喊着驱赶麻雀。
麻雀听到小孩们的叫喊声,四散逃去树林中。
勿贪多瓶中有果。
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拳不能出。
手痛心急,大哭。
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瓶子里有果子,孩子伸手去瓶子里取,抓了一大把,瓶口小,手无法出来,硬出手疼,心急大哭,母亲说:“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手就可以出来了。
”猫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有一只黄猫和一只白猫,在屋顶上打架,两只猫都发出呼呼的叫喊声,两只猫的毛耸立起来了,尾巴也竖起来了,四只眼睛相对怒视,两只猫不相上下。
过了很长时间,白猫稍微有些退缩,黄猫乘胜追击,白猫打不过躲进了屋里,不敢再出来。
已死的母熊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
中要害,端坐不倒。
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
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猎人进山打猎,用枪射中了一只母熊。
正中要害,却坐着不倒下。
走进了一看,母熊已死,手抱着一块大石头,石头下有三只小熊,在水中玩耍嬉戏,母熊之所以死而不倒,是因为怕石头落下伤到她的孩子。
猎人非常感动,于是终身不再打猎。
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①俄而:一会儿。
②欣然:高兴的样子。
③差:勉强。
④未若:不如。
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
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
”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无瞳子必不明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①尝:曾经。
②若:如果。
③物:指人和事物。
④瞳子:人眼中的瞳孔。
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
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道边李苦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①尝:曾经。
②诸:众。
③游:玩。
④子:果实。
⑤折枝:压弯了树枝。
⑥竞:争着。
⑦走:跑。
⑧信然:真是这样。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⑤谓:对…说⑥其人:他家里的人。
⑦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
⑧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⑨趋:快步走。
⑩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放下了农具,荒废了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活见鬼明.冯梦龙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
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
久之,不语,疑为鬼也。
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
俄倾,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注释:1.者:……的人。
2.值:遇上。
值大雨:正赶上下大雨。
3.持:拿。
4.盖:伞。
5.即:马上。
6.投伞:跑到伞下。
7.久之:过了好一阵。
8.语:说话。
9.疑:怀疑。
10.以:用。
11.撩:一种动作,撩试,碰。
12.之:代词,指那个不说话的人。
13.偶:碰巧。
偶不相值:碰巧没有碰到。
14.愈益:更加。
15.因:于是。
16.之:和前一样。
趋:跑。
17.值:正是……的时候。
18.亟(jí):赶紧,马上。
19.其:代词,指做糕点的人。
20.俄顷(qǐng):不一会儿。
21.复:又。
22.号呼:大声喊。
23.亦:也。
24.其:代词,指做糕点的人。
25.踉(liàng)跄(qiàng):跌跌撞撞走路不稳。
26.愕(è)然:惊讶,目瞪口呆。
译文:有个赴宴后深夜回家的人,正好赶上天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
看见一个人站在路旁房屋的滴水檐下,那个人跑过来一下子钻到自己的伞下,和自己一块儿走起来。
走了好一阵,那人也不说话。
他怀疑是鬼。
他用脚撩试,正好没有碰着,更加害怕,于是用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撒腿就跑。
这时正是做糕点的人清早起来的时候,他赶紧跑到糕点铺门口,告诉人家自己遇见鬼了。
不一会儿,又见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跌跌撞撞地跑来,大声喊着“有鬼!有鬼!”也跑进做糕点的人的家中。
两人互相看看,目瞪口呆,随即不觉大笑起来。
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注释1.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子居。
2.曰:名叫。
3.衣:穿。
4.素:白色的。
5.雨:下雨。
6.衣:上衣,这里指衣服。
7.缁(zī):黑色。
8反:同“返”,返回,回家。
9.知:了解,知道。
10. 怒:生气,愤怒。
11. 将:打算。
12. 扑:打、敲。
13. 子:你 14. 犹是:像这样。
15. 向者:刚才。
向,从前,往昔。
16. 使:假使,假若。
17. 岂:怎么。
18. 怪:对……感到奇怪。
译文杨朱的弟弟叫布,他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
天下雨了,他脱去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回家来。
他家的狗不知道,冲上来对他狂叫。
杨布很生气,准备打狗。
杨朱劝阻说:“请不要打它啦,你也会像它这样。
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燃衣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聚饮。
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
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
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
曰:“火烧君裳。
”其人遂收衣而起,怒曰:“不早言!”性缓者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注释:1.共:很多。
2.裳(cháng):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
3.尾:衣服的一角。
4.乃:于是,就。
5.见之已久的‘之’:它(指“人裳尾为火所烧”)6.然则:既然这样。
7.伤:受损害。
8.遂:立即,马上。
9.何:为什么。
10.道:说。
11.果然:果真这样。
译文:一个人性子特别缓慢,冬天很多人围着火炉饮酒。
慢性子看到有一个的人衣服被炉火烧着了,于是就从容地说:“有一件事,看见它已经很久,想说怕你性急,不说又恐怕你受到伤害,那么是说对呢?还是不说对呢?”那个人问是什么事,慢性子的人说:“火烧着了你的衣裳。
”那个人马上拉衣起来,恼怒道:“为什么不早说?”慢性子的人说:“我说你性急吧,果然如此。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1.陈太丘: 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2.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3.期行: 相约同行。
期,约定。
4.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5.过中:过了正午。
6.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舍:舍弃,抛弃。
7.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8.戏:嬉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
10.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1.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12.信:诚信,讲信用。
13.时年:今年。
14.非:不是。
15.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丢下,舍弃。
16.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17.已去:已经离开。
18.曰:说。
19.则:就是。
20.顾:回头看。
21.惭:感到惭愧。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陈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陈元方:“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4.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5.吾:我。
6.坚:坚硬。
7.陷:刺破。
8.利:锋利。
9.无不:没有。
10.或:有人。
11.以:用。
12.弗:不。
13.应:回答。
14.夫:句首发语词,那。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