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常识》教材认识论

《哲学常识》教材认识论

【教学内容】复习《哲学常识》教材认识论部分内容【知识重点和难点】(一)实践及其特征1.实践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第一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地形成的。

第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作为实践的对象,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第三,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这是因为人是有思维有弹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

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第一,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不是在这一社会关系中进行,就是在那一社会关系中进行,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如此。

可见,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第二,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地发展着。

可见,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二)实践和认识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何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既承认实践决定认识,又承认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三)现象和本质1.任何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2.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一般的;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

(2)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表现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表现在:①二者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②二者所处的地位不同。

前者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后者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③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生动、具体的特点;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抽象的特点。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这是认识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中的辩证法。

3.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占用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参加实践。

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主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4.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认识运动的结束。

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度开掘,向广度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五)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1.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按其内在逻辑构成的一定体系。

2.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其哲学理论根据在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3.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4.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六)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方面。

2.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甘客观世界的关系。

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的地位。

在主观世界中,“三观”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

4.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人们只有在实践中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典型例题解析】例1.单项选择题“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C.经验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解析]:考查考生对认识论中现象与本质、真象与假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等知识的认识。

提高考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题思路和方法:“眼见不一定为实”,即“眼见”的只能是现象,不会是本质,现象有两种可能:有可能是真象,也有可能是假象,因此B项是“不一定为实”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B例2.单项选择题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内存联系。

以提高考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解决思路和方法:本题题干中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说明士大夫由于没有亲身参加实践,因而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其中蕴涵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正确;渔工水师虽知,知识却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而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故“不能言”,④正确。

仔细审题不难发现①③虽然正确,但与题干不相符。

答案:D例3.单项选择题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运动是这样的()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C.认识—实践—认识的多次反复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入和发展[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运动的正确理解。

解题思路和方法:A项只看到了认识运动的一个阶段;B项的说法本身是错误的,它把一个认识运动等同于人类整个认识运动。

作为一个具体的认识运动来说是有限的,而人类整个认识运动是无限的;认识是不断深入发展的,所以C项把认识当成是同一层次上的简单反复,是错误的。

所以正确答案只有D 项。

答案:D例4.不定项选择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中发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这段话的基本哲学内涵是:A.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过去,也要注重未来C.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材料的含义,通过对材料的内容进行综合,才能掌握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解析]该题对考生能力的要求较高。

对材料既要分析也要综合。

通过分析掌握材料的含义,通过对材料的内容进行综合,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过去失败是因为超越现实,现在成功是根源于客观实际,故选ACD。

B选项的意思在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不选。

答案:ACD例5.不定项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A.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马克思主义没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析]根据材料的含义不难选出ABC,D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干所要表达的意思。

答案:A、B、C例6.辨析题高尔基说过:“你如果读书就能知道一切。

”因此,实践并非是产生认识的惟一来源。

[解析]此题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放在一块,着重考查学生对认识的来源的理解。

在解题时,应首先论证题中的合理成分,即读书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接着论证题中观点的不合理因素,即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混为一谈。

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答案①高尔基的话指出了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学习科学理论是掌握间接经验,增加认识的途径。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自实践,许多知识是通过读书获得的。

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是获得和发展认识的必要途径。

②书本知识对自己来说是间接经验,对别人来说,仍然是直接经验,是他人实践的结果。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产生科学认识的惟一来源,题中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混为淡,是错误的。

例7.简答题人类利用和开发能源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解析]人类利用和开发能源,是一项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能取得有效成果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尊重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并利用规律,强化并发展认识,而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的前提则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由此可以提炼出上述答案的几点哲学道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