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ppt
每种口服降糖药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组织特异作用点 选用药物时,需注意患者的特点 、年龄及其他健康状况如肾病和肝病,
药物是否在市场上供应、副作用、过敏反应。 单药还是联合 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采用1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都可出
现疗效下降,因此常采用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物进行联合治 疗。 口服降糖药物的联合治疗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可采用胰岛素与1种口 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 对于基础血糖很高的患者,也可考虑一开始即选择联合药物治疗。 共识推荐: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联合基 础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治疗是经过充分验证的核心治疗方案。
细胞膜去 极化
葡萄糖
β 细胞
K+
Ca2+
通道打开
通过胞吐 分泌胰岛素
Ca2+ 内流
, , (1999) 42: 903-919
磺脲类药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磺脲类的适应证
新诊断的T2非肥胖患者、饮食运动 血糖控制不理想
磺脲类不适用于: T1
有严重并发症或晚期β细胞功能很差T2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 大手术围手术期、全胰腺切除术后 对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者等
20世纪50年代 开始用于临床
一、促胰岛素分泌剂
1. 磺脲类 作用机制:磺脲类作用的主要靶部位是 敏感
型钾通道() 促进胰岛素释放。 降血糖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机体尚保存相当数量(30% 以上)有功能的胰岛β细胞。 磺酰脲类药物可以使1c降低1.01.5%。
磺脲类药物作用机理
与β细胞膜上的SU受体特异性结合
原发性失效 首次应用1月未见明显效果 肥胖或胰岛B细胞储备功能低下的T2 未被认识的T1
继发性失效 治疗1~3年后失效者,最大剂量3月后 >101c>9.9%
处理 寻找诱因(应激、饮食、药物服用方法) 加用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改用或加用 胰岛素
格列奈类
2 .非磺脲类促胰泌剂
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上的,模拟生理性胰岛 素分泌,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 格列本脲老年人及肝、肾、心、脑功能 不好者慎用。
§ 格列吡嗪、格列齐特和格列喹酮较适用 于老年人;轻度肾功能减退时仍可使用。
§ 中度肾功能减退时宜使用格列喹酮,重 度肾功能减退也不宜用。
§ 应强调不宜同时使用两种,也不宜与其 他胰岛素促分泌剂(如格列奈类)合用。
§ 消渴丸含有格列本脲。消渴丸的降糖效 果与格列本脲相当。与格列本脲相比, 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低,改善糖尿病相关 中医症候的效果更显著。
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磺脲类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低血糖发生往往不象胰岛素引起的那样容易早期
察觉,且持续时间长,导致永久性神经损害。 老年人慎用,个体差异较大。 体重增加(高胰岛素血症) 5%的胃肠道反应 皮肤瘙痒、斑丘疹、光敏 少数血液学反应,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等
促泌剂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选择
1
β细胞分泌不足是T2DM重要的病理生理 改变,促泌剂治疗不可或缺
2
促泌剂强效的降糖能力是血糖达标的有 力保证
3
循证医学证明:以促泌剂为基础的长期 强化降糖治疗可以减少血管并发症
磺脲类药物使用原则
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 第二代药物常餐前服用,一般餐前半小时服用 用药频率: 第二代一般 格列美脲 最大量 第二代除格列齐特外均为6片/日 格列美脲不超过8 /日
刺激胰岛 β细胞分 泌胰岛素
抑制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钾离子外流,β细 胞去极化,改变膜电位。
钙离子通道开启。钙离子内流增加,β细胞内 结合钙分解为游离钙,刺激胰岛素分泌。
抑制磷酸二脂酶活性,cAMP水平增加,促进β 细胞内结合钙分解为游离钙,刺激胰岛素分泌。
磺脲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磺脲类 通道关闭
胰高血糖素 (a细胞)
细胞)
高血糖
胰岛素抵抗
肌肉、脂肪摄取 葡萄糖
肝脏 肌肉
脂肪
糖尿病的综合疗法原则
饮食
药物
教育 监测
运动
2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理想的口服药物
减少胰岛素抵抗 改善β细胞功能 良好持久的血糖控制 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 可灵活用于 单药治疗 联合治疗 良好的安全性 减缓或逆转疾病进程
口服降糖药对糖尿病治疗的意义
• 2型糖尿病患者中,仅有15%-30%的患者发病开始时 单纯饮食运动疗法可达到满意的血糖控制标准。
• 但是,1年后,这部分中多半的患者血糖逐渐升高,必 须在饮食疗法的基础加上口服降糖药才能使血糖控制 满意。
• 因此,这意味着在2型糖尿病发病1年后,90%以上的 患者必须使用口服降糖药。
高血糖的口服药物治疗
目录/
01 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02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03 降糖口服药分类 04 降糖方案的选择
1
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糖尿病的定义
§ 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 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 或/和作用缺陷(胰岛素抵抗),导致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代谢异 常。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缺陷
传统降糖药物
新型降糖药物
§ 1受体激动剂 § 抑制剂
3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磺脲类
甲苯磺丁脲 氯磺丙脲
第一代
胰岛素促泌剂发展历程
瑞格列奈 那格列奈
非胰岛素
格列本脲、格列齐特 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第二代
格列美脲
第三代
促泌剂
20世纪90年代后期 开始用于临床
20世纪90年代初期 用于临床
20世纪60年代 开始用于临床
糖尿病治疗药物学上的里程碑
1921 1929 1955 1966 1979 1980 1995 1996 1997 1998 2004
胰岛素 双胍类 磺脲类 格列本脲 技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α- 糖苷酶抑制剂 格列美脲 胰岛素类似物 餐时血糖调节剂:格列奈类 噻唑烷二酮类 1受体激动剂、—抑制剂
选用药物原则
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 后血糖,可将 降低 0.51.5%。
种类: (1)瑞格列奈 (2)那格列奈 (3)米格列奈
§ 适应证:同,较适合于T2早期餐后高血糖阶段或以 餐后高血糖为主的老年患者。可单独或与二甲双 胍、噻唑烷二酮类等联合使用(除外)。
§ 禁忌证或不适应证:与相同。
§ 不良反应:常见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 风险和程度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