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消息与通讯赵景云新闻报道基本体裁中国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中,经常运用的新闻报道体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消息;一类是通讯。
西方新闻报道体裁中,也分为两类:一类是News Story,即消息;另一类是Feature Story,即特稿。
消息:迅速及时、直接简练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文体,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
又称新闻,狭义的“新闻”概念即指消息。
通讯:比较详细、深入地报道客观事物变动的新闻文体,是经常运用的新闻报道体裁。
新闻报道体裁中,我国的“通讯”与西方的“特稿”基本相当。
“除消息之外的任何报道都是特稿。
”——这是美国新闻学者丹尼尔?威廉森(Daniel.Williamˉson)援引的一位老记者的话。
“特稿即非虚构性的短故事。
”——这是目前关于特稿最权威的一个定义。
这个定义较为具体形象,所强调的“非虚构性”鲜明地划清了具有高度文学性、却属于新闻范畴的特稿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界限。
普利策新闻奖于1978年4月7日决定增加一个新奖项: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奖。
新闻媒体刊载或播发消息、通讯,基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单发”:大多数新闻题材发消息;有些新闻题材发通讯。
另一种是“配发”:同时既发消息,又发通讯;先发消息,后发通讯。
人大新闻报道,无论是日常工作报道、人大代表的人物报道,还是会议报道,所运用的新闻报道体裁,同样要么是消息,要么是通讯。
消息与通讯的共性虽然消息与通讯分属于不同的新闻体裁,但是它们都属于新闻报道,具有新闻的共性:1、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通讯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人物的报道,具体形象,会展现有代表性的事例、生动的情节甚或典型细节,也可以恰当借鉴运用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似乎和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小说十分相近,但新闻的真实性是通讯与文学的根本分野。
通讯中所表现的一切内容,包括新闻六要素、思想认识,以及细节等,都必须真实准确。
2、必须讲究新闻价值和传播意义。
一个客观事物变动的事实、一个新闻事件,越是新近发生的、内容越是有新意,社会意义越是重大,其中有关人物、地点的知名度越高,在地理或心理上与主要受众群越是接近,越是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它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意义便越大。
3、必须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
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新闻报道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讲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消息与通讯的差异消息与通讯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
因为消息和通讯在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中各有侧重的要求,实际工作量也有所不同,其“差异”通常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1、时效性上的“差异”。
消息十分注重时效,尤其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动态消息,甚至要争分夺秒。
通讯的时效性相对而言可以稍微宽松一些。
当然,与消息同时发表的通讯,其时效性要求是一致的。
2、报道详尽程度上的“差异”。
消息通常是简明扼要地报道事物的最新变动,尤其是动态消息、简明新闻,主要是讲究交代新闻基本要素。
通讯往往要对事物变动作具体、形象,甚至是详细的报道;还可能对一个新闻事件或一位新闻人物,从不同侧面进行报道。
要展示重要情节、典型细节,反映事物变动的前因后果,较大量地运用有关背景材料。
3、表述手法上的“差异”。
消息写作运用的表述手法,基本上是叙述,即客观陈述。
通讯写作运用的表述手法,则以叙述、描述为主,兼有少量的议论、抒情。
4、篇幅上的“差异”。
消息的篇幅比较短,往往在1000字之内,大多数消息是几百字。
通讯的篇幅一般比消息要长,但一般以1500—2000字左右为宜。
非特殊必要,不要超出3000字。
5、标题上的“差异”。
消息的标题比较复杂,可为多行题:引题、主题、副题、摘要题。
消息的主题必须是“实题”。
消息的副题前则不能加“——”通讯一般为主题、副题。
通讯的主题可以是“虚题”。
通讯的副题前加“——”。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采访写作教研室主任、教授,摘自《人大新闻导刊》)通讯写作六议冯健新闻通讯,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
如果说,在新闻报道中,消息的发布应该是迅速的、大量的、连续的,其反映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广阔无垠的;那么,对于通讯,则要求它能更加深刻、更加细致地反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人物。
这些事或人的报道,有的只需一篇通讯就可以了,有的则需同时以消息配上通讯。
应该说,通讯像消息一样,有着鼓舞、激励、推动、教育、批判的作用,而在有些情况下,通讯的作用又是消息所不能代替的。
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娴熟地掌握写消息的基本功,同时还必须学会写通讯。
当然,新闻报道的其他“十八般武艺”,如综述、新闻分析、评论、调查报告、访问记、特写等等,也都应该学会。
根据我自己学习、实践的体会,写通讯,需要把握住六个要点:一、主题;二、选材;三、矛盾;四、细节;五、抒情(议论);六、语言。
主题一篇通讯,主题思想站得高不高,立意深刻不深刻,是不是具有时代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的成败。
举凡优秀的、为读者喜爱的通讯,无一不是以其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重大主体而赢得读者的。
《丰饶的战斗的南泥湾》,四十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新闻通讯中反映我国革命历史进程壮丽诗篇的一篇佳作。
为什么?因为它真实地报道一九四三年我国解放区因国民党军队封锁处于艰苦年代,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动人情景,指出了南泥湾的道路是“革命军队自己动手开辟的路”,是“走向崭新的幸福的社会的路”,是一条广阔的路。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每读此文,总会把人们带到那血与火纷飞的朝鲜战场,重新激发起人们爱与恨的感情。
它震撼人心的伟力,就在于作者把握了一九五一年举国上下高唱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齐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代脉搏,铿锵有声地告诉读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吃雪,正是为了祖国人民不吃雪;他们在朝鲜战场蹲防空洞,祖国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他们的幸福观是: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喊出了当时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中南海的春天》报道了党中央书记处成立后一年的工作。
一九八零年三月,根据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的决定,中央书记处成立了。
当时,全国面临着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堆积如山的问题。
真是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中央书记处成立后,已经年高的中央领导同志,为了拨乱反正,“一天上三个班”,夜以继日地工作。
书记处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坚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贯彻群众路线,使党和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都显示出了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但是,当时社会上还有那么一股小小的潜流,流泻出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四化建设怀疑、不满甚至攻击的论调。
《中南海的春天》正是针对这种错误思潮,把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如实地再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告诉全国人民: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到了中南海,来到了十亿人民心中。
以上的例子都说明,一篇通讯要想有好的社会效果,其主题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的精神,代表时代的主流;必须紧紧扣住人民群众的心弦,与人民群众的思想一起飞翔,与人民群众的脉搏一起跳动。
要做到这一点,一要熟悉全国的大局,全国的形势,这就是全局观点,要把主题放在全局的天平上掂量掂量;二要熟悉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思想动向,这就是群众观点,要衡量主题是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终日关在房子里的人,对全国形势两眼漆黑,又和群众长期隔膜,思想感情同群众格格不入,是不可能写出优秀的通讯的。
选材鲁迅说过:“开掘要深,选材要严。
”开掘,主要是指主题思想的开掘,主题思想确定之后,紧接着的工作,就是必须搜集大量材料,并从中精心地严格地挑选出具有典型性又有充分说服力的材料来。
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主题。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只能从自己的材料袋里十里挑一、百里挑一地运用材料,而决不可把仅有的材料全部搬到稿纸上去。
精选材料的基础,是深入调查研究。
新闻通讯与创作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通讯所报道的每一个事实,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通讯的巨大感染力量也就在于它是用真人真事进行宣传教育的。
而这些真实材料的取得,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依靠艰苦的深入采访。
《当你们熟睡的时候》是一篇受到新华总社通报表扬的通讯,写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首都之夜,一些普通劳动者,怎样在用自己通宵达旦的辛勤劳动,为几百万首都人民创造工作、学习、生活的条件。
首都有几百万人,三百六十行、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
作者挑选了十来个岗位——保育员、汽车司机、售票员、医生、护士、投递员、营业员、演员、导演、报社编辑、印刷工人、厨师,勾画出了整个首都宁静而紧张的夜晚,首都人民为着创造幸福的生活,创造希望的明天所进行的一幅幅动人的劳动场景。
《“一厘钱”精神》一文选取材料更加严谨。
通讯运用非常典型的材料,从三个方面——节省每一厘资金的使用,提高每一分钟时间的效率,消灭每一根火柴废支的浪费,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艰苦奋斗,点滴节约。
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积沙成塔,今天依然有着新鲜的现实意义。
《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敌狠”的阶级觉悟和国际主义精神,选取了朝鲜战场上最壮烈的松骨峰战斗中的十四名烈士的英雄事迹。
烈士们在汽油弹的火焰把阵地烧成一片红的危急情况下,不顾自己身上已经呼呼地冒着火苗,向敌人猛扑过去,搏斗了整整八个小时。
当十四名烈士英雄牺牲后,人们在战场上看到,他们有的还紧紧抱着敌人的腰,有的掐着敌人的脖颈把敌人按倒在地,有一个战士嘴里还噙着敌人的半个耳朵……。
这是朝鲜战场无数次战斗中最足以表现志愿军英勇顽强的一个典型。
人们读完这个令人激奋的战斗故事,对烈士们肃然起敬,对残暴的敌人切齿仇恨,必然得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的结论。
矛盾主题确定以后,怎样表现?平铺直叙,像老奶奶讲年深久远的故事那样从头说到尾,这种写法,读来往往索然无味;但是,把精选的材料围绕事物内在的矛盾纵横交织起来,通过矛盾揭示主题,读来就会使人感到有血有肉,丰实敦厚,再加上悉心安排结构、层次,更会使人感到波澜跌宕起伏,有如船驶三峡,柳暗花明。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意思。
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通讯《西瓜兄弟》,就是通过种西瓜的李姓两兄弟的不同遭遇,写出两种军队截然相反的本质。
这两兄弟,老大种的瓜在村东路边,老二种的瓜在村西路边。
国民党的保安团路经老大的瓜地,恶狼般地大肆抢掠,“一亩多西瓜就一个也不剩了,地里只留下一片踩烂的瓜藤瓜叶与吃剩的瓜皮瓜子。
”二十天后,“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八路军路过村西。
老二从瓜地里抱来一个大西瓜,刺刺地切开了,捧到战士们的面前。
行进中的战士们一连说了三声“俺不吃”,连步也没有停。
这篇通讯不过八百来字,就是通过这一对矛盾的故事,活脱脱地勾划出了人民军队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和国民党军队掳掠烧杀的丑恶嘴脸,可算是“言简意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