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关爱学生”的理解
关爱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体现在教师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观念,一种态度,一种习惯。
一、关爱学生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其真正意义在于对全体学生施以慈爱之心。
学生是活泼爱玩的青少年,学习不是他们的全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更要积极与他们进行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等,既要了解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共性,又要清楚他们的个性,既要全面考虑,又要个体对待。
这才是真正的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思想,有要求,有缺点,有不足,会犯错……但教师自己也不是完人,所以教师对待学生不能苛刻,不能用一个模式来塑造全体。
当学生有失误或者哪方面表现不佳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责骂和嫌弃,这样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
公平与公正是关爱学生的基本原则。
没有公平与公正就没有真正的“关爱”。
教师在进行教学、奖惩、评价等时,对全体学生必须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
教师做到这一点,才能说是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关爱学生”。
二、关爱学生要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应该适度,做到“严之有度”。
严格要求学生,就是指教师在学生面前严格落实为人处事的准则、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水准的提升,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折不扣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正错误。
这个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有学生做不到位,正如老师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
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伤害学生,切忌不能简单粗暴,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教育和帮助他,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发怒为宽容、责骂为劝慰、殴打为抚摸、训斥为商量、罚站为请坐、冷漠为热情等等。
这样哪怕是再冥顽不化的学生也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使他为所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不安,那么接下去的说理教育就好开展了。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是因为铁锤的敲打,而是因为水的抚摸,石子才变得这般光滑剔透。
因此,老师在对学生严格要求时,不可操之过急,一定要把握尺度,做到“严慈相济”。
这样,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教师的朋友,教师也就成为一位让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了。
三、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保护学生安全,首先,对于在校或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之中的学生,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安全。
其次,教师应当有生命意识。
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对于生命意义和境界的理解。
最后,在危急时刻,教师要挺身而出,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心理变化。
不能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多沟通多交流,以便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二是关注学生特殊时期的心理状况。
如青春期、毕业期、家庭变故等,在学生的特殊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维护学生权益有两层意思:一是学生的教育权利。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过程同时是学生受教育权利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有利于、有助于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为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服务。
二是学生的公民权利,享有成人一样宪法给予的各项公民权利。
如隐私权、财产权、名誉权等。
四、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这一点是关爱学生的禁止性行为,也是一个教师的伦理底线。
“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是对学生人格的侵犯,尊严的侵害,学生心理极大的伤害。
语言讥讽对幼孩子的杀伤力不可估量,这些挖苦语言表面上看不具备暴力特征,但摧残的是孩子幼小的心灵,不流血的伤口比流血的伤口更疼痛,甚至影响孩子的成长,因为它带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这种自卑感和心灵阴影让学生对人生失望,有一种挫败感。
“讽刺、挖苦、歧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放弃,甚至厌恶。
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心理敏感的学生,教师要慎
重选择批评与激励的方法,教师要提高人格修养,掌握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能力。
掌握灵活多样的育人法,用一些有建设力的方法取代“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直接侵犯学生的身体,还有可能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而且严重的还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比如罚站、罚抄等等,这样所谓的教育方法教师是不应该使用的。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
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
愿每一位教师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