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课堂提问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大量存在的,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所以,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们要将更新的教育观念落实到教育行为上,给孩子创设一个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促使幼儿思维的多样性、独特性和变通性,提问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点:
一、提问应具有导思性
恰如其分的提问,是开启知识和智慧大门的钥匙。
优化课堂提问,必须从启发孩子的思维出发。
古人云:“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
如果一个接一个琐碎的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只会是孩子机械的、不动脑筋的去回答、去应付,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但问题太难,孩子们会启而不发,导而不思,“百思不得其解”,从而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孩子的认识水平,是问题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小蝌蚪分别都问了那些动物?他们是怎样说的?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
改为:“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从而使问题具有了一定的导思性。
二、提问应具有想象力
想象,使人们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及必要条件。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优化课堂提问,首先应设计具有想象力的问题。
例如:《三只蝴蝶》的故事中,可以这样问:“假如你是红蝴蝶,你会怎么做?”孩子回答:“我会飞到红花姐姐的叶子下面去避避雨,因为叶子太小了,不能容下我们三个好朋友,让白蝴蝶和黄蝴蝶也飞到叶子下面去避避雨吧,天晴了,我们再一起做游戏……”多么生动。
流畅的语言,这不正是具有想象力的提问引发的功效吗!
三、提问应具有推理性
推理是思维发散性、多向性的高度概括。
优化课堂提问,应注重充分展示推理的过程,而不是过早、过急的去寻找统一的认识。
例如《狼和小羊》的故事中,假如小羊光坐在自己家门口哭,许多小动物没从他家经过会怎么样?引导孩子具有发散性的思维推理。
于是,孩子们做出了种种推向:“可能会被狼吃掉。
”“可能跑得远远的藏起来,让狼找不到。
”“可以自己去找许多小动物来帮助他,
共同除掉大灰狼”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你觉得这些答案中,那些更合理、更具有可能性?”孩子们会更投入的去分析,找出不同的结果。
这种推理性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问应具有双向性
常言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
提问题亦如此,如果只有老师的提问,孩子没有疑问,也不能很好的启迪幼儿的思维。
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诚然,要培养出敢于提问的孩子,教师首先要敢于质疑。
但更重要的是提出应是双向的,教师在向孩子提问、反问的同时,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
例如:看图讲述,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引导进行如下问题:“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或你的同伴”“你们觉得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我再讲一遍,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问我,看谁能把老师问住了?”“你的问题很好,与众不同。
”久而久之的问法、做法将会使孩子们长出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五、提问应具有幽默感
幽默、诙谐的提问能调节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孩子们富有趣味性的回答能促进思维跳跃时的发展。
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是问题的提出起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例如:《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中:教师换一种提法:“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点?为什
么?”“你觉的故事中的哪一点最有趣?为什么?”孩子回答:“我觉得猪八戒走到家门口又摔了一跤最有趣了。
”“我最喜欢故事中猪八戒馋的直流口水的样子”等等,孩子们富有童真、童趣的回答,将是你耳目一新、倍感亲切,缩短了师幼的年龄差异,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更体现了“妙”用提问的优越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探究和总结提问的技巧,使之真正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
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有效性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一直去探索的领域。
目前,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方式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家学者的理论支持,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为此,本文针对语言活动中的提问现状,提出一些改进性措施。
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新纲要的引领下,去积极实践,在反思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提问的设计,促使孩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