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堂实录教学过程:师:今天老师很高兴要和大家一起上一篇新的课文,这篇课文的课题就叫,我们一起读《观潮》。
预备齐——生:《观潮》。
师:我们预习过课文了,课题中的这个潮是指什么潮?来,你说。
生:钱塘江的潮。
师:对,咱们课题中的这个潮是指观潮。
啊,是指钱塘江的大潮。
那么钱塘江上潮无数,课文写的这个潮它特指哪一天?作者在哪里看到了钱塘江大潮?恩,你说。
生:作者是在农历八月十八日看到了这个钱塘江的桥,哦,潮。
师:在农历八月十八,哪里看到的?来,你说。
生:海宁市。
师:海宁?生:哦,海宁省。
师:打开书,找一找。
很快就能找到了。
找到了吗?生:找到了。
师:哎,你来说。
生:他是在,哦——海宁市的盐官镇看到了,哦——钱塘江大潮。
师:好的。
在浙江海宁的盐官镇。
同学们,课文就是写了作者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在浙江海宁盐官镇看潮的情景。
大家请看图。
这条就是钱塘江,它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的入海口要经过杭州湾,你看,进入东海,这边宽而深,这边窄而浅。
所以当大量潮水涌来的时候,必定会形成非常壮观的景象。
而八月十八,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水最大,在这个地方观潮最好看。
所以,作者说,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生:天下奇观。
师:现在你知道奇观是什么意思了吧?你说。
生:就是很少见,而非常新奇的,奇怪的一种景象。
师:对,很少见的,新奇的,奇怪的。
还有吗?你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罕见而又壮观的景象。
师:对。
生:或奇妙少见的事情。
师:对。
那么课文当中写的钱塘江大潮它就是一个非常雄壮的、非常有气势的那种什么——景象。
哎,课文就是写了这个。
你知道吗?预习过课文以后,作者他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告诉你他观潮的顺序的?按什么顺序来写他观潮的?你说。
生:观潮前、观潮时和观潮后。
师:作者是按照潮来——生:前师:对。
潮来前,潮来(师生共同说)时,潮来后,这样的顺序来写他观潮的。
来向我们展示钱塘江大潮这种天下奇观的。
(板书)好,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啊,我们知道了在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当中,同学们,作者必定是哪一个部分向我们展示钱塘江大潮最壮美,知道吗?一定在哪里?师生:潮来时。
师:对,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写潮来时的两个小节,四五两小节,来找一找,你一边用笔来做做记号,在这两个小节中,哪些语句是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做记号把它划下来,好吧?来,一边读读课文,一边做做记号。
生:(开始读课文)师:谁愿意大声地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谁愿意?来,最后一个男生。
生:“午后一点左右,……”师:真好!为什么我说他好?同学们,老师兜了一圈,发现很多同学都把这句话给漏了。
漏掉的赶紧补上。
(生补划)哦,你读的这个句子是讲午后一点左右,传来了隆隆的响声,(板书)好的,请坐。
还有谁?再来说。
这边女生。
生:“只见东边的水天相连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诶,这句也是的,对伐?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还有谁接着她的话讲下去?那条白线——?来,你来!生:“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对啊,你看这条白线在变化的,噢。
(板书)他们两个句子,来,只写了这条白线慢慢变化,横贯江面。
跟老师一起写“贯”这个字。
来,伸出你的手,注意它的笔画哦,竖折、横折、封口封一下。
然后竖、横、下面宝贝的贝,白线贯江了。
哦,这两个句子是写了这个情景了。
还有谁?刚才两个同学声音都很响亮的。
来,你来。
生:“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如千万……”师:千万辆生:“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好的。
找到这句的举手。
(生举手示意)呦,这么多同学找到了。
你们看看,它这里面写到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老师这里的白马是指什么啊?是指什么?生:白浪。
师:对,白浪。
然后又写到了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的声音像山崩地裂一样。
(板书)你们还找到了什么句子了吗?来。
你来。
生:“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对呀,这句也是呀!白浪在翻滚,它不也是在写钱塘江大潮的吗?(板书)还有吗?我看细心的同学是谁?还有吗?来,你来说。
生:“熟悉江潮……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师:诶,所以他看到一会儿响声越来越什么?生:大。
师:响声就越来越大了,原来是潮来了。
(板书)同学们看老师的板书,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把这些意思分成两列来写?你知道吗?我为什么要把它分成两列?来,你说。
生:在左……靠近左侧的一列是形容那个潮的声音响。
师:恩。
生:右边的那列呢则是形容了波浪大。
师:波浪的。
对不对?左边写声音,右边写波浪。
你看,作者就是抓住两个方面来写的。
但是老师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排呢?我就不能把第三个写到第一个去?你知道吗?你说。
生:因为浪来了……那个潮来了,啊,那个声音先……我们是先听到声音的。
然后再听到,啊,看到潮的。
师:那我为什么不把山崩地裂放到隆隆的响声前面呢?生:恩,因为它是在隆隆响声后面出来的。
师:对呀,这就叫什么顺序?你发现了吗?生:先后顺序。
师:对,那怎么样的先后顺序?隆隆的响声,山崩地裂的响声,哪个响?生:(齐)山崩地裂师:为什么?什么时候你才听到这么大的响声?什么时候你能听到隆隆的响声?潮水离你——(生:远),你只能听到——(生:隆隆的响声)离你近——(生:山崩地裂)现在你发现了,对伐?你看,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潮水声音的变化。
还有什么变化?浪的形态的变化。
你看,这样一写,作者可就把潮水写清楚了,你请坐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好吗?注意出现蓝颜色表示声音的句子,我们男生读,好吗?准备。
红颜色的女生读。
“午后一点左右……”(男生读句子)女生,“只见……”(女生读句子)恩,来,那条白线——(生跟读)再近些,(生跟读)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生齐读)男生,那声音——(男生读)恩,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副情景?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啊。
(播放媒体)出现一条——(白线)白线逐渐拉长——(变粗)白浪翻滚了。
掀起的浪非常非常高。
看看这样的潮水像什么呀?看到了吗?像不像?好看吧?好看的哦。
你们知道吗?你们看到的录象里的那些画面,作者这些句子里全有,全都有啊!一会呢老师请你挑自己喜欢的句子跟同桌读一读,看谁能把画面表现的情景通过我们的朗读读出来,好不好?生:好。
师:如果大家读得好呢,朱老师再奖励你们看一段录象好吗?生:好。
师:开始。
(在学生中巡视。
)喜欢下面句子的同学和上面的比一比啊,待会儿读。
生:相互朗读。
师:谁想先来试一试?我想读哪一句?来,我没请过你。
你来。
生:朗读句子。
师:你觉得把它读出来了吗?这种气势?生:没有。
师:哦。
还有谁读得比她更好?我们今天就是在看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对伐?读出气势来,你来。
生:再读。
师:还有谁比她读得更好?我请你们看一幅图好吗?要看吗?生:要。
师:看完图以后会读得更好,对不对?生看图。
惊叹。
师:六米多高,高不高?生:高。
师:你们能读出这个氛围来?哦,你来。
生:读句子。
师:多高呀!一起来,预备起。
生:有感情齐读。
师:我还想读哪一句?来,你来。
生:我想读描写声音大的句子。
读句子。
师:你知道的,这句话就是写声音的。
对不对?他写出了声音非常大,大。
表示声音大的词语我们积累过的。
还有——你说。
生:还有惊天动地。
师:惊天动地的声音。
你说。
生:响彻云霄的声音。
师:响彻云霄的声音。
生:震耳欲聋的声音。
师:震耳欲聋。
还有很多很多。
同学们,这样的声音,作者为你,哦,为了让你能够留下一个印象,他用了这样一个比方,他说,如——生:接读句子。
师:那么这样的场景你平时见到过吗?惊天动地的声音,你想象一下,怎么样的声音才能有惊天动地的声音,响彻云霄的声音,有吗?你说。
生:有的时候,战斗机起,战斗机飞的时候会有那种很大的声音。
师:多少战斗机?生:好多架。
师:好多好多战斗机齐飞发出的轰鸣声。
你说。
生:还有在夏天的时候下雷阵雨。
师:对,雷雨,雷,猛烈的雷打着的声音也会震耳欲聋的,还想起什么来了?你说。
生:还有发生灾害的时候。
师:对。
地震的时候可能也有一种生:震耳欲聋的发出的师: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音。
对伐?楼房倒塌啦什么的,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声音非常的——生:(齐)响。
师:来,一起来读好它。
那声音起——生:齐读。
师:我还想读——?你来。
生:我还想读“那浪越来越近……”师:喜欢这句的人真多。
来,哪些人?(生举手示意)来看看,谁比她读得更好?你来。
生:读句子。
师:对,作者说这个浪越来越近了。
这个浪啊在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你看,同样的跟这个声音一样,为了让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就打了个比方,用了比喻,说什么?像什么——?生:(齐)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师:快速回答我,齐。
生:像千万匹师:多少匹?生:(强调)千万匹师:千万匹白色战马怎么样?生: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师:来,看看这样的场面。
你说它还像什么?你说。
生:像天上的云。
有的时候像天上……师:恩,满天翻卷的云。
好的。
你说。
生:像一支庞大的军队在前进。
师:对,他有动感,是吗?像一支庞大的军队在前进。
来,你说。
生:像一座啊——巨大的高山,一样……师:我给你一个“雪山”。
生:像一座巨大的雪山屹立在我们的眼前。
师:把它的动感描绘出来。
雪山,崩什么啊?生:小声议论。
师:雪山一样崩塌,雪飞奔而来。
还有没有?你说。
生:像一只巨大的白虎凶猛地扑了过来。
师:一只?生:千万只。
凶猛的白虎朝——?师:千万只凶猛的白虎朝——?生:朝自己的美餐扑了过去。
师:对,扑过去。
你看,咱们就带着这样的画面感再来读好它。
谁来?恩,你来。
那浪——?生: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师:来,一起来。
生齐读。
师:快速。
还有人喜欢吗?来,你,你。
对。
生:那条白线……师:她读得好吗?很清楚的,很响亮的,对吗?有人会读得比她更好。
没关系,我等会儿再请你读,老师来请你看看这个句子,好吗?我,我想等会儿再请她一次,她一定会进步的。
你们看,这是两个意思一样的句子,对吧!不过就是少了两个词儿。
它不一样在哪里啊?有了这个词儿,你就能——感觉到了什么?你说。
生:就能让我们感觉到这个潮很快。
师:速度非常快。
有了这个词儿,你会感觉到?你知道的呀?生:非常雄伟。
师:非常的雄伟,气势非常的庞大。
对伐?所以,我们如果留意一下句子当中的一些关键字眼儿,就能帮助我们读好它,能够读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你自己试试看。
生:自由试读。
师:我听到了,读得真好。
我还想请你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你看,比刚才气势大多了吧!咱们再来一遍。
那条白线——预备起。
生齐读。
师:没人喜欢这一句吗?真没有人喜欢这一句吗?来,最后一个女生。
来。
生:午后一点左右……师:好,她读得好吗?不过也确实挺为难她的。
同学们,你看这句它能看出大潮的气势吗?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