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情境下快乐、自信地学习,不仅是教师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热爱,更是师生之间频频的心理接触和思维共振。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催化剂,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而掌握方法的源动力是热爱数学,给学生以赏识、以鼓励、以关注、以理解,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快乐学习,敢于直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在知识、能力各方面得到不同方位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感新课程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和孩子一同成长,做一个真正民主的老师,一个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差异的老师,一个和学生谈心交流,会从学生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的老师。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学习活动乃至于课间游戏活动中,努力与孩子打成一片,从中也了解到孩子的日常喜好和认知方式。

说实在的,老师信任与尊重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好或和自己性格接近的学生并不难,但对于那些智力发育迟缓、有严重缺点和缺陷、与自己意见不一致、不尊重自己的学生,如果也能信任与尊重就不容易做到了。

在课堂上,当学生敢问而问得不当,敢说而又说得不对时,如果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正确对待,相反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嘲笑、指责、歧视,那就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刺伤,就有可能由积极变为消极,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此,老师应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与学生沟通情感,从而影响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进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营造好“小”氛围,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每一堂课的情境创设与师生交流,才能引领学生进行快乐的数学学习,才能形成快乐数学的“大”氛围,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才会显得趣味生动,在快乐心境的支配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主动的、快乐的。

二、、以情激趣,激发情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对老师的问题的思考不总是很明朗的,很有条理的,相反,课堂经常会充斥着暧昧、不确定的思考,犹豫的、不太自信的发言,同时交杂着矛盾、自我斗争等复杂的情感体验,但这些都是真实的难能可贵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抓住这些碰撞点,适时引导,耐心疏导,积极鼓励,发现并赞赏求知过程中的每一点收获,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愉悦的心理环境。

因为,这个碰撞阶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痛苦的,学习相对差一点的孩子还会努力把自己包裹起来,不让外人看清自己的想法,不让别人攻击自己。

此时,教师外在的激励和引导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借用亲和的数学语言、形体语言达成数学课堂的生动效果,是学好数学的外在条件,而要让学生真正投入地学数学,理性地学数学,作为数学老师,真正需要做的工作是激活学生的惰性心理,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每一位孩子都获得成功的快乐,保护好孩子们面对挫折的挫败心理,并加以正确疏导,让孩子历经痛苦的思维获得战胜困难的信心是消除学习惰性,建立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关键,而这一愿望的达成,需要教师同时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尊重关爱孩子的良好修为。

三、改变方式,活跃情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学习过程的快乐心情,还要求教师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学,多种方式地学,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1、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小组的积极功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同时,还注意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以“年、月、日”的教学为例,我们采用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小组学习方式,老师在课前搜集了1900年、1988年、1992年、1996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3年、2100年的年历卡分别分发给每一学习小组作为研究资料,让小组合作研究:你掌握了什么信息?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小组合作,基本达成了共同认识。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有机会提出问题,并通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形成了技能,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学生各个方面的数学素质均得到了提高。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巡视、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在更多的时间关注优等生和学困生,力图让每一位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落实自主的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及方法的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就低年级数学教学而言,不一定非要什么研究课题,不一定非要走出课堂,只要我们把上述的理念付诸于具体的日常教学当中,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实质就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宗旨。

比如在原有编制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自主编制7、8、9的乘法口诀,在解答通过有学习知识、操作能力能自主解决的思考题的应用上,我们都会采用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3、掌握合理的传授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的改革,并不意味着可以舍弃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

有的时候,传授性学习方式也是最简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当大的比重。

比如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有些人为规定的关系就无需采用什么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了,诸如1小时=60秒,1分米=10厘米等。

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去学习数学,其实质和目的是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教给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下,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让孩子爱学、乐学、会学,学习方式的合理应用是培养孩子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有趣起来,互动起来,让同学乐于接受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开启学生学习的欲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倡导质疑深化情感在数学学习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和愉悦的情感,并不是肤浅意义上的喜悦与愉悦,表面上的热闹与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深层次的区别,而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则是学生学习火花的迸溅。

我们认为,数学课堂应倡导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寻根问底,发表不同见解,提出独创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问题的勇气,不怕书,不怕师,善于质疑,知难而进,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成为知识的主人。

我接触过一个很善于质疑的班级,该班级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细心聆听同伴发言的良好习惯,对于同伴答错的问题没有人会发出藐视的声音,对于教师给出的答案与解题思路,总有发表不同策略的思维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可见,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

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尽量为学生提供质疑的良好氛围,并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而会质疑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质疑作为一种学习习惯,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和在教学艺术引导下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疑”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的深层次的体现。

五、快乐学习体验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对于小学生来说,情绪简直可以说是学习活动的动力。

因此,我们在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习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

教学中,我们的宗旨是相信、尊重、理解学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人人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把学生看成“容器”,他们是有思想的生命体。

我们不仅切入学生的经验世界,还努力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生生情感交融,努力实现师生思维共振。

教学中,我们还把“教”与“学”当作师生之间“理解”与“交往”的过程,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相互诉说、相互激励,以及对事物的共同体验和意义分享,从而使教学活动切入学生的经验世界,引发学生心理震撼,促使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比如“元、角、分”的认识,对于人民币,虽然个别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但大部分学生还很模糊,并且学生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于是,我们在课前一、两周就布置学生主动跟父母上市场买东西,观察人民币的面值情况,并试着帮父母算账。

老师隔天就去了解他们使用人民币的情况,并给予鼓励、点拨,由于有了课前体验,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已潜伏于脑际,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已成“有源之活水”,由枯燥变生动,学生也变倾听为踊跃参与,知识获得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生成。

由此,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方式的生成,其综合实践能力等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教学中,我们做到了推行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尝试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法,同时,还积极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把学生的经验世界、教材内容、教师知识素养整合起来,全面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让学生在发展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学习的快乐。

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快乐地学习、自信地学习、主动地学习是我们开展这一课题的目的和宗旨所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习的方式是我们在实施实验过程当中所遵循的原则和方向,把课堂还给孩子,蹲下身来和孩子交流,以学生的视角去了解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去获得结论,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去获取新知……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是我们数学教师最终要让孩子生成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和方法。

另外,要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快乐,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必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创新素养与健康心理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

实验证明,教师给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情境和快乐自信的心境下宽松、积极、愉快地学习,不仅是教师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热爱,更是师生之间频频的心理接触和思维共振。

教师富有情感地投入教学,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感应,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身心得到解放。

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催化剂。

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而掌握方法的源动力是热爱数学,给学生以赏识、以鼓励、以关注、以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直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标新立异扬起追求真理的风帆,让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向健康良性的轨道。

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