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作品,手脑并用——小学劳动与技术《钉纽扣》教学案例评述如何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从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这一理念?试以两堂相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形式的《钉纽扣》作一比较分析,以探讨此问题。
一、关于文本教学内容:浙教版第八册《劳动与技术》第12课《钉纽扣》。
这是有关家政方面的学习内容。
教材介绍了钉纽扣所需要的工具与材料,呈现了钉纽扣的流程图片,以及一个有关纽扣类别、钉纽扣方法和巧办法的表格,还展示了现代纽扣照片。
教学目标:1、掌握针、线、指铁箍、剪刀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会钉纽扣并能发现巧方法。
3、了解纽扣的多样性以及纽扣的发展史。
4、在以上的这些活动经历中培养、发展生活自理能力、资料搜集能力、合作探究精神等。
二、关于课堂学校教研课中,笔者执教了《钉纽扣》一课。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第七册教材教材中有“缝布袋”这一内容,估计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运用针、线、指铁箍等工具,熟练地打结,同时也考虑到如今社会衣服样式多,学生对于衣服上的各种各样的纽扣也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的,教学的难点应落实在钉纽扣的步骤讲解上,故上课时在学生介绍了带来工具之后安排他们自学,看书了解钉纽扣的步骤:选针→穿线→打结→钉纽扣→打结;紧接着,教师利用课件把钉纽扣过程进行示范操作;学生独立进行钉纽扣活动,教师巡回个别指导;然后师生共同评价,最后了解现代纽扣的多样性、变化性。
课后,学校劳动与技术教研组教师一起从课前师生的准备、课堂教学设计、学生的课堂反应以及学生的收获等方面进行分析,尤其以“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发展了什么?”这一主题为重点分析课堂,结果发现至少有三处问题:1、纽扣多样性的了解教师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推断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各种各样的纽扣,但学生生活积累较少,说不出一二,教师无奈,只能以书本为范例,让学生在图片中了解各种现代纽扣,这种了解是极为有限笼统的而且是浅层次的。
2、纽扣的缝钉教师示范,学生一步一步学,为了解决难点,让学生看清楚如何钉纽扣,教师还制作了课件。
从课堂学生钉纽扣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把教师演示过的纽扣钉法掌握得颇好,但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对学生进行不同纽扣不同钉法的辅导,因此学生的钉纽扣的技能只局限于常规纽扣,教师没有示范过的纽扣还是不会钉。
这节课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仅仅停留在制作层面上,缺乏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堂课采用了一种固定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导入——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操作练习——讲评”。
教师的主体性被充分地展示出来,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权威性,但是学生的主体性却被完全地扼杀了。
表面上看,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但是他们只是机械地模仿,而不是真正地理解和灵活运用。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教师重新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和“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舞台”等理念再次分析教材设计教学。
第二次教学之前教师和学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除准备各种型号的缝纫针、线和常见的纽扣外,还布置学生了解过去和现代的各种样式的纽扣,搜集有关的图片和实物,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纽扣。
基于这些课前准备,所以在上课初始时即安排学生在小组、班级交流展示各个年代各种各样的纽扣;接着利用课件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不同的纽扣要选择不同的针线、不同的缝钉方法;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带的纽扣进行缝钉,并作评价;然后教师展示有关利用纽扣制作的手工艺品,各小组确定主题,设计图样,以缝钉纽扣为主要手段进行作品创作;最后的作品展示中,表扬有创见的、有特色的、精细的作品。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也变得非常活跃。
在小组展示纽扣、交流感受时,学生纷纷拿出图片、衣服、纽扣在学习小组里展示,还大声地说:“看我的!看我的!”兴趣浓厚,热情高涨。
利用课件研究不同的纽扣要选择不同的针钱,不同的缝钉方法时又据理力争,面红耳赤。
设计、制作纽扣作品时不时有创新的火花迸发,有的用纽扣缝钉成动物的眼睛,有的用各色的纽扣缝钉成漂亮的花朵……谈感受、说设计时侃侃而谈,神彩飞扬。
钉纽扣、做作品时一会儿飞针走线,一会儿低头沉思,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纽扣的世界。
三、课后分析为什么相同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教学流程,学生的反应却是截然不同的?仔细思考,这两节课不一样的教学流程中体现的理念是相差甚远的,前者强调的是学生掌握缝钉纽扣的技能,后者着重于学生在亲历实践中感知纽扣的多样性,学习掌握缝钉方法,提升到作品的设计与创作层次,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前者是传统的讲授课,后者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搜索、交流、设计、创作的新历实践活动。
1、两次教学中师生的活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考课堂反应不同的原因。
我们把课堂分为教师讲授、学生实践、学生交流三部分内容,并对所占用时间及占比例做统计,如表所示:*第二次教学中学生活动和学生交流有重合现象。
从表中数据可以清楚看出:第二次教学中,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占比从原来的38.7%增加到79%,而相应的教师讲授的时间占比从原来的49.5%下降到13%,变化十分明显。
2、教师要正确、充分地关注学生的经验。
第一次教学前,教师错误地估计学生已有的关于纽扣多样化的生活经验,以为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到各种样式的衣服、各种形状的纽扣。
殊不知孩子们生活中的观察很多时候是无意识、无目的的。
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孩子,就犯了“形而上学”的大忌了。
所以我们在课堂中听到孩子们描述纽扣的语言是那么雷同和空洞。
3、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应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操作性学习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
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它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第一节课就仅仅停留在学生单纯的纽扣缝钉技能的掌握上,且教师的指导方法也是灌输式的,教师在台前示范,然后学生照着教师或书本上做,做出一个作品即可。
而第二节课则向缝钉纽扣向纽扣装饰作品设计、作品评价两方面拓展。
作品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缝钉纽扣的技能,更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气氛也随之发生变化,当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设计、创作的作品时,令听课老师感动的不仅仅是一幅幅充满新意、造型活泼的作品,还有那一张张兴奋的脸,一副副眉飞色舞的神情。
四、教学启示1、立足作品,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教育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价值生命实现的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确立的项目应是学生生活所需要的,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作用的,制作的作品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的。
《钉纽扣》一课中仅仅让学生缝钉纽扣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第一次教学时学生整堂课都表现得极其冷淡。
教师在课后分析中看到了这一点,看到了每个学生都拥有的隐藏于内心强烈的探究与创新的欲望,在第二次设计教学过程时有效地整合教材中可以挖掘的项目,安排学生收集各种各样各样的纽扣,确定主题、设计图样,以缝钉纽扣为主要手段进行作品创新。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个活动中萌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这个活动中绽放,学生成功的体验在这个活动中充盈。
第二次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当他们小组讨论如何设计作品时,时而埋头沉思,时而各抒已见,争得面红耳赤;当他们共同缝订纽扣时,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当展示作品时,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充满创新思维的作品,那憨态可掬的熊猫、那翩翩起舞的蝴蝶、那精致美丽的花瓶……当评价作品时,那一句句呈现个性,充满个人感受的评语,无不在向我们诉说孩子们创作、学习的快乐。
2、动手动脑,拓展学生学习的范围劳动与技术教学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强调拓展的学习范围,强调学生的劳动体验过程。
第二次教学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
当学生为了解纽扣的多样性而找寻衣服,上网搜索,翻阅杂志时,教科书就不再是唯一的课堂资源,家庭、网络、同伴、书报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活动的主体,手、脑、眼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为上好钉纽扣一课做了大量的铺垫,课堂和课外有效地结合。
当学生三个一组,五个一伙设计、讨论缝钉扭扣时,教师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活动环境和条件,帮助并和学生一起开展活动。
学生的学习不再停留在完成一件单一的作品上,而是建构了一个主动探究、尝试设计、分工合作的活动平台。
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尤其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尝试解决。
小组分工合作中,不管是哪一类学生,不仅都有作品在自己的手下诞生,而且参与了一个体验的过程。
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技能,体验到了完成作品的快乐,学会了与人合作。
的确,学生收集材料、主动探究、尝试设计、合作竞争、评价修改到完成作品的这一系列活动远远超出了一堂劳技课的范围,将课堂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中。
3、尊重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舞台劳动与技术强调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手脑并用为特征。
新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成为我们教育的宗旨。
课堂标准也明确指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舞台”。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只有教师和学生平等时,学生才会把自己看作活动(即学习)的主人,他们才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强烈的自主性和丰富的创造力。
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积极地倾听,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热情地鼓励,并有效地给予帮助,营造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第二堂课学生小组合作缝钉纽扣时,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不露痕迹的帮助下,学生不仅感受到完成作品的快乐,而且享受到了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乐趣。
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点火者”,抛球人,诚如萧伯纳说:“我不是教师,只不过是被问路的同行者而已。
”总之,从这两堂课及课后的分析、启示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劳动技术教育中,我们要立足作品,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拓展学习范围。
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用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分工合作、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