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篇一:法制观念调查报告法制观念的调查报告专业班级:矿业学院地质工程13级1班姓名:田爽学号:21引言: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
要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是时下法制观念普及的重点。
调查地点、时间、方式和对象:调查地点:辽宁省阜新市调查时间:XX年11月10日至XX年11月12日调查方式:网络问卷调查对象:百度辽宁程程技术大学贴吧网民一、社会现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群众对法律的了解程度较低,因缺乏了解渠道和普法途径造成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同时群众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并对法治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
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以及法律成为某些人的工具,这些现象导致许多群众对法治整体意识的偏见。
当他们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了了之。
其中不乏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的可能,产生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多数人在不了解相关法律的情况下采取了不当的行为而触犯了法律,这也是由于法制观念不足,对相关法规未能做到查阅、参考的情况下产生的诸多问题之一。
因此在法制建设为大环境的今天,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已是问题的核心,在健全法制机制、提高法律推广宣传力度的共同作用下,提高法制观念在群众中的地位才是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
二、法制观念的推广作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大学生有着较为长远的目光和开放的思想,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法律基础已作为必修科目在大学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将来适应法治社会的需要。
XX年发生的北京的大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XX年发生的周一超考公务员被拒录杀人案,XX 年发生的马加爵杀害舍友案等。
一系列案例的发生表明了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漠和人文素养的缺失。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他们抵御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预防和减少犯罪,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
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
必须提高大学生法制观念,才能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才能对立法、执法和司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早日实现。
司法机关应建立法律公信度,提高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度不断暴露的司法处理问题,司法腐败现象,让人民对法律的信任度急剧下降,法律的信任危机越来越严重。
因而加强对公检、法机关的规范化整治,以及律师等法律工作者行为作风的整治也越显重要。
普法的基础是信仰法,建立法律的公信度是法制进程的关键一环,法规规章草案的起草单位要立足全局,努力克服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确保立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要改变立法工作方法,完善政府立法的听证、专家论证、公众参与、新闻发布会等制度, 使政府立法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创新普法宣传教育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法制类节目、公益广告等各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将其作为向公众传播法律知识、理念的普法方法,在群众能接受的最大范围类完成法制观念(转载自:小草范文网:法治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的普及工作。
三、调查结果分析此次调查显示,虽然受访者的法律素质总体较好,但是呈现“意识先行,基础薄弱”的势态。
由此可见,法律基础知识是群众法律素质中的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民法律素质的提高。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多数人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权益。
99.5%的受访者在购物受骗时会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90%的受访者在受到商场保安人员无理搜查随身携带的物品时,会选择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可以看出,多数受访者已经具备了运用法律途径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意识。
对于我国公民的义务调查结果如下:89%的人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其他涉及到我国法律制度、法律监督机制等基础法律知识的认识上,大部分人并不清楚,在已经学习基本法律基础的高校校园中,这种对于我国法律基础的基本认识不足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调查同时反映出来,虽然大家表现出强烈的维权意识,但只有少数人有过运用法律的经历,绝大多数人不是没有遇到需要法律解决的问题,而是感到“费时费力、成本太高, 不划算”,对于关乎自身重大权益的问题方面,受访者普遍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但对于小问题,大家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有消极处理不了了之的情绪出现。
对于执法机关缺乏信任问题。
多数的人表示除非不得已,一般不会和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打交道,还有少数的人表示持有异议,极少数的人也只是持“比较信任”的态度。
仅有很少的人对执法机关“充分信任”。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在于:1.作为未于社会有太多接触的大学生,对于执法机关并没有太多了解。
2.对于执法机关开展的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
在进行相关部门职务的了解后这种情况有较大改观。
3.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事件的偏颇看待。
根据调查整体来看,我国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虽然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但整体水准不是太高,分析其原因,应有历史和现实两种因素。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也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封建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尤其根深,对民主法制建设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但我们又不能摒弃它们,我们不可能丢掉四大名著,不可能不让人知道什么是三纲五常,更抹灭不了人们对皇权贵族的崇拜,很多很多。
如果人不能从那些腐朽的封建思想中自拔出来,对其民主法制意识的影响可想而知。
现实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和国家具体民主法制执行情况。
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公民民主法制意识也越低,经济越发达,公民民主法制意识越高。
教育水平对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影响也是如此。
当然,经济发展水平又影响着教育水平的高低。
而那些负面的民主法制执行情况,如人情势力,权力滥用,甚至贪赃枉法,权钱交易,都极大地动摇着人们对民主法制的信心,使人们不相信民主法制的公正性,公平性,不相信民主法制能为其做主,还其公道。
这些不但阻碍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甚至影响民主法制意识在其心中的确立。
对于此次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而言,法制观念在群众中是有相当广泛的基础的,同时也因为群众的素质参差不齐,在各个方面有着较大的认知不同。
其中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有着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义务自觉性,但群众中的其他群体在相同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凸显了推广法制观念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四、结语在此次法制观念调查中,在对各个方面群体的调查之后,使得我对于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步骤,不论在何时都应将次作为所有工作的基础进行,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身对于社会法制观念的认知不足,在今后的生活中,全面了解自身健全自身法律意识也是同等重要的目标,在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上,与法制观念为伍,在法制社会中前行。
附:调查报告问题列表1.您对我国的法律知识了解如何: A.了解 B.一般 C.不太清楚2.您平时通过什么方式了解法律: A.电视广播B.网络 C.报纸书刊 D.学校、单位教育E.家庭教育 F.其他3.您认为法律在您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 A.非常重要,有困难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B.一般,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会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C.作用不大4. 您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律: A.对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B.略有不平等C.非常不平等 D.不知道5.您认为法院适用法律是公正的么: A.一定是B.大体上是C.一般D.不是6.您觉得我国的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了吗? A.是的B.一般C.基本没有 D.完全没有7.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吗? A.知道 B.大体知道 C.只要不犯法就行 D.凭自己良心做就行了8.您觉得法律能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A.能,法律很公正 B.不能,有钱人和有权人都不受法律约束 C.不确定9.您会关注立法等法律热点事件吗? A.会 B.不会10.您认为投票选举人大代表对您意义如何? A.非常重大,这是我的基本政治权利 B.比较重要,人大代表能代表人民行使政治权利 C.一般,选谁都一样,只是一个形式 D.没用,并不是所有人都参与了选举11.您相信法律途径能够真正帮你解决问题吗?A. 相信B.不相信,程序很复杂,而且一般家庭负担不起高额的费用C.只能解决某些事情D.不清楚12.您认为打官司的时候找律师重要吗? A.很重要,律师有专业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B.还可以,我自己也可以运用法律解决问题,而且律师费太贵 C.先参加诉讼,败诉之后才会去找 D.不会去找,我相信法院是公正的13.您觉得正当合理的程序对于实现实体法律规定的平等正义的作用 A.非常重要,没有正当的程序不能保证实体的正义 B.一般,关键还是民法那样的法律要公平篇二: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调研报告调研中,大家认为,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观念。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
一定的法治理念由一定的社会历史制度、法律文化和价值观所决定,一旦形成,便固化于人们的思想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持久性;另一方面,法治理念与立法、执法和守法等法治行为是内因与外部表现的关系。
有什么样的法治理想、信念和观念,就会表现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及守法行为。
法治理念是灵魂,引导、统摄、支配和决定着法治活动,决定着法治行为及法治效果。
法治理念的树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与时俱进。
一、当前政法工作在理念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鉴于我国几千年封建法律思想观念的承传和建国后长期“左倾思潮”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法治理念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偏差,制约和阻滞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
尤其在执法层面,执法不公、执法不文明、执法不严格、执法不规范的背后总是可以从深层次理念的视角找到原因。
据调查,当前司法机关在执法理念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即在价值观念上,重视刑事法律的惩治功能,忽视其保护人权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