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白居易《长恨歌》课件(实用)
白居易《长恨歌》课件(实用)
恨
谁 恨?
李隆基和杨贵妃
恨 什 么?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 而李隆基退位。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 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 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为 什 么 恨 ?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 么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 用了什么手法? 3、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方 面?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 达什么思想感情? 5、直接造成恨的原因?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汉皇”,汉武帝刘彻。这里借指唐玄宗,因不便直指其名 讽刺本朝皇帝,故借汉皇作比拟,唐人诗中多见。 “重色”, 爱好女色。 “倾国”,绝色美女。《汉书· 外戚传》载:李延 年为汉武帝唱歌,赞美一个女子的美貌:“北方有佳人,绝世 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 难再得。”后来“倾城倾国”就成为绝色美女的常用代词。 “御宇”,做皇帝统治全国。
怎样表现恨?
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入 蜀 道 上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怎样表现恨?
天旋日转回龙驭,
归 途 的 思 念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于乐事中写 悲情,愈见 情悲。旧地 重过,玉颜 不见 ,故 而踌躇,叙 事见情
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 (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 )
渔阳鼙鼓动地来……夜雨闻铃肠断声
•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 (思悠悠,恨悠悠 )
天旋地转回龙驭……魂魄不曾来入梦
• 道士施法,仙人相会 (人鬼情未了 )
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谁恨 恨什么 为什么恨 怎么表现恨
把“钿盒金钗寄 将去”,以表心迹, 并表示“但令心似 金钿坚,天上人间 会相见”。又恐怕 皇怀疑不信, “殷 勤重寄词”,以两 人在七夕之夜于长 生殿立下的密誓作 证。托物寄情。
叙事见情
小 结: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 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 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 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 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 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 “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景物依旧,物 是人非,从太液 池的芙蓉花和未 央宫的垂柳仿佛 看到了贵妃的容 貌,展示了人物 极其复杂微妙的 内心,表现了怀 念之情。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触景生情。黄昏黎明, 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 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叙事见情
表现人物——描写与叙事
闻到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回, 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摇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诗 歌 之 主 题
•讽 喻 说
•爱 情 说
•双 重 主题 说
你认为是哪一种呢?
概括主题
诗的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宗 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 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 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 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 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长恨正文)
日高起
重 色
不早朝
无闲暇 夜专夜 看不足 救不得
乐
哀 伤
血泪相和流
伤心色 不泪垂 未成眠
长 恨
悲
怎样表现恨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 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 思。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 不能忘情,表现了玄 宗内心的痛苦,乐景 写哀情 借景抒情 用月色和 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 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 心情
长恨歌的故事 条 幅
长恨Βιβλιοθήκη 白居易歌听示范朗读 体味诗歌感情
回眸 móu 粉黛 dài 霓裳 ní cháng
骊宫 lí 临邛 qióng
鼙鼓 pí 仙袂 mèi 千乘 shèng 钗擘 bò
阑干 lán
衣钿 diàn 马嵬 wéi
绰约 chuò
层次与内容
•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
夸张 侧面
第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 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 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 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 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 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为什么 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 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 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 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 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 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找到。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 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 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 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 什么手法?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 的美貌。 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 • • • 从此君王不早朝 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 不重生男重生女
• 写作背景: •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 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 的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 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 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 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虽然作 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 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欣 赏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 生平及诗歌风格。 2、学会用“以意 逆志”、“知人论世” 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 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 言,鉴赏诗歌的表现 手法。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 (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 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 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 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 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 “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 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 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 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 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 广泛。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 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 震惊、激动和惶惑 焦急与迫切 心的悲哀、凄伤、酸楚、 痛苦、委屈、感激
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惟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