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二〇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一、发展环境 (3)(一)发展现状 (3)(二)发展基础 (4)(三)发展机遇 (5)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7)(一)指导思想 (7)(二)基本原则 (7)(三)发展目标 (8)三、发展重点 (10)(一)精心打造铜文化品牌产业 (10)(二)提升壮大基础文化产业 (15)(三)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产业 (12)(四)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18)四、主要任务 (20)(一)实施重大项目带动 (20)(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21)(三)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22)(四)合理引导文化消费 (22)(五)加快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23)五、基础工程 (24)(一)文化创新推动工程 (24)(二)文化品牌塑造工程 (25)(三)文化人才兴业工程 (25)(四)非遗保护开发工程 (26)(五)文化产业走出去工程 (26)六、空间布局 (27)(一)一核 (27)(二)两带 (28)(三)六片区 (30)七、保障措施 (35)(一)加强组织领导 (36)(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6)(三)建立产业政策体系 (37)(四)拓宽投融资渠道 (37)(五)完善公共文化支撑 (38)(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38)(七)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39)前言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铜陵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铜陵文化软实力、建设精致大气之城的有力举措,是推进铜陵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
为促进铜陵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铜陵实际,特制订《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
考虑到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行业跨度大、涉及门类多、与传统行业交叉重叠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外对文化产业范围界定的诸多争议,为便于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同时结合铜陵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本《规划》所称文化产业以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及2005年国家统计局与相关部委联合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国统字…2005‟2号)范围为基础,并适当增加体育健身等方面内容。
专栏1:文化产业的定义和分类一、发展环境(一)发展现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已基本完成发展的“原始积累”,总体呈现出厚积薄发的发展态势。
一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现有文化产业涵盖广播影视服务、新闻出版印刷、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产品经营、文艺培训、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竞赛经营、文化用品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等十多个门类。
二是总量已达一定水平。
截止2010年底,全市各类文化经营单位900余家,从业人员12000余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加到2.6%左右。
三是规模化经营不断发展。
目前,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文化娱乐企业有十余家,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文化娱乐企业超过经营户总数的10%。
四是市场布局趋于平衡和合理。
在国家宏观调控和行业规范指导下,全市文化产业业态结构和经营布点逐步走向协调和科学。
五是市场主体培育效果明显。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市场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演艺、报业、广播影视产业在稳步发展中不断拓展壮大,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文化产业投资主体走向多元化,个体民营经济成为文化产业重要力量,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中国江南文化园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产业亮点。
六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良好。
以铜工艺品生产为特色的铜文化产业已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成为铜陵重要的城市名片。
此外,一些新兴文化业态也开始启动,并显现出良好的成长态势。
同时也要看到,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二是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现代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所占比重较小;三是文化创新能力较弱,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文化产品;四是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五是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尚不健全。
(二)发展基础作为“中国古铜都”和江南生态山水城市,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
以罗家村大炼渣遗址、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木鱼山遗址等为代表的青铜文化遗迹,以古临津、澜溪、和悦、王荆公书堂等历史遗存和李白、杨万里、陈翥、金乔觉等与我市密切相关的历史名人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天井湖、老洲岛、凤丹、相思树、东湖、西湖、天目湖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等,形成了我市厚重的文化底蕴,也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掘内容和基础条件。
作为安徽经济发展第一方阵城市,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
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经济比较发达,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 466.6亿元,人均GDP达9300美元,工业化率达62%,居全省前列,基本达到发达地区平均水平,其中铜产业在全市的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工业产值的比例高达67.6%,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铜文化产业的经济基础坚实;二是城市化水平较高,作为中部地区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我市具有较为密集的城市人口和较高的居民素质,拥有较多与文化关联的产业市场,具备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集聚的良好条件;三是城市承接和辐射功能较强,我市区域位臵优越,产业基础雄厚,既能方便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又能较好地辐射皖中南地区,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广阔空间。
(三)发展机遇从市场经济规律看,在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文化产业所表现出来的反向调节功能,充分体现了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价值,受到了有关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从政策导向看,国家制定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都将文化产业作为极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这些为我市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当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各类产业已开始从发达地区向皖江地区转移,这又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从文化产业自身属性看,由于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投资收益期长、拉动作用明显等特点,正受到市场的热捧,文化产品正日益成为消费热点,文化产业投资热将长期存在,这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从我市发展的实际需求看,为解决资源型城市产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等矛盾,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经济全面转型,这无疑需要大量的文化创意和文化服务,从而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专栏2: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提升皖中南中心城市地位和构筑“世界铜都”的战略目标,依托我市作为中国古铜都丰厚的文化积淀,把握“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速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改革文化体制,推进文化创新,建设文化强市,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壮大文化软实力,全力推动铜陵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加速现代化进程和幸福铜陵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l、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
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政府部门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以市场为先导,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打破条块分割,消除行业垄断,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大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2、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两重属性。
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积极探索两个效益兼顾的新路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群众、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
3、坚持重点发展与统筹推进相结合。
实施文化产业发展“非均衡战略”,有选择地支持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发展前景好的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率先发展、率先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加强对城乡、区域、行业发展的统筹推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4、坚持传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充分挖掘、开发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改造提升,使之变成富有生命力的新型文化。
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铜陵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坚持在引进吸收中创新,大力吸收世界各类不同形式先进文化,引进各类文化产业、文化人才和文化开发技术,使引进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地域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合理、政策体系健全、效益逐步显现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文化产品科技和艺术含量大幅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努力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撑全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总体实力明显提升。
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产业的递增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日益优化。
重点行业和项目对文化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稳步提升,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层次得到有效提高,拥有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产值超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文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拥有10个以上全国知名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