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角度描写景物演示教学

多角度描写景物演示教学

多角度描写景物多角度描写景物1.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

2.通过课堂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大部分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会适时的融入景物描写,但是学生们只会对景物作简单的状态介绍,这只能算得上简单的景物叙述,他们不会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也不会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更不会综合运用一些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手法使文章内容生动形象起来,让文章的语言美丽多姿。

1.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1课时(设计者:)一、我听我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一年四季,风景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风景,因角度不同而给人不同感受。

如何写好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写景的方法——多角度描写景物。

(板书)二、我思我答(一)观察篇怎样描景状物,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细致观察景物,才能写好景物,那么你知道怎么观察吗?1.定点观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2.移步换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3.动用多种感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二)描写篇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即便是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为了避免其单调,就应该结合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

4.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结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我品我析1.定点观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观察景物时上看、下看、远看、近看,变换各种观察角度。

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把镜头摇远,一会把镜头拉近呈大特写,一会仰视、一会俯视,一会平视,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比如:《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生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先是仰视,再是俯视,接着再平视,写景秩序井然,文章多了一丝灵动,少了呆板之感。

2.移步换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或者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

《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

激发的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

移步换景类的文章,我们通常在描写的时候采用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形式。

3.动用多种感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充分调动我们心灵的扫描器——眼、耳、口、鼻、肤等感官来体会眼前的景物,并赋予景物于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先生的《社戏》中这样一段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舍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鲁迅善于调动多种感官来写,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使人身临其境。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时间变换观察:一种景物,四时风情我们知道同一处的风景,时令不同,哪怕是朝暮不同,都会引起景色的变化,如泰山上日出前后的景色;北海春夏秋冬的景色是迥然不同、风情各异的。

我们可以以时间为顺序,按照时间的变换来观察景物,以时间作为景物变化的线索,观察景物的变化,可以写出不同的味道。

5.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结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桃花源记》中多处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描写景物。

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属于正面描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侧面描写。

正面侧面结合,更突出桃源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2)如《记承天诗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突出月光明亮,环境静谧,写的是静态美;“水中藻、荇交横”突出月色清丽淡雅,写的是动态美。

动静结合,写出了月色的不同的特点。

(3)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运用想象虚写和实写相结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副色彩艳丽,层次多样的春花图。

五、我写我练(课件展示图片)我评我点:按照所学的写景方法,评点同桌的写景片段,写出优点和不足,修改成段。

作品展示:小组展示,选出佳作,全班展示。

六、我的收获师小结: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以及美丽的校园,只要对我们的自然心怀浓浓的向往,依恋之情,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多角度进行描写方法,那么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那一幅属于自己的自然美景就会呈现在你我的面前。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如此,借助景物描写定能为你的文章增色,为你的情感添彩!七、作业布置任选教材“写作实践”中的一道题进行写作练习。

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多角度描写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2、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3、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说话内容具体,有一定的感染力。

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

二、重点: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鹅》的图片引出《咏鹅》诗,鲜艳的色彩,美好的情态,动听的歌声,在蓝天绿水中显现出一幅动人形象的自然美景。

(二)畅谈自然之景1、怎样去感受自然美景?心灵的扫描器——眼、耳、口、鼻、肤等感官(视、听、味、嗅、触觉)2、学生畅谈印象最深的一次自然美景。

(三)方法指导,生动描写。

1.抓住特点,巧用修辞。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巧用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景物的特点。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感知景物的特点。

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

”调动多种感官去体味,让景物呈现出丰富瑰丽的声、色、味、态;注意动态、静态的调和,实景(眼前之景)、虚景(联想想象之景)的互补;注意手法多样,兼顾正面与侧面等,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3.选好观察点,有序写景。

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景致也有所变换,我们常常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景物。

4.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郑板桥写过这样的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强调的就是以情带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

流动着情感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

比如《济南的冬天》,老舍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达意。

(四)欣赏学校剪影,感受佳句美景1、学校的精美风光。

2、学生佳句欣赏(五)写一写“心中的美景”1、学生写作2、学生交流3、欣赏评论四、总结提高师小节;近代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如此,借助景物描写定能为你的文章增色,为你的情感添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运用多种的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2、过程与方法:经典美文的赏析与学生习作的分析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运用多种的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屏显两组图片)请学生在三秒内判断图片中的四块积木形状相同吗?这四朵玫瑰相同的吗?接着引导学生说说“你的发现”,即“角度不同,效果有别”。

进而引入本次作文课的题目《多角度描写景物》。

接着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的描写景物;2、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记录要旨学生结合预习归纳出描写景物的要点,并勾画记录:1、定点观察;2、移步换景;3、调动多种感官。

三、指点迷津(一)定点观察1、屏显:《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生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先是仰视,再是俯视,接着在平视,写景秩序井然。

2、教师小结:观察景物时上看、下看、远看、近看……变换各种观察角度。

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把镜头摇远,一会把镜头拉近呈大特写,一会仰视、一会俯视,一会平视,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文章多了一丝灵动,少了呆板之感。

3、议一议屏显:①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眼前黄黄的草叶上沾满露珠……②从路旁向远方眺望,只能望见一座座连绵起伏不绝的高山,哦,远处好像还有几处人家。

我站在路旁抬头仰望天空,她是那么的一望无际,朵朵棉花糖似得白云浮在天空。

突然一阵微风轻抚过眼前的麦田,麦苗轻摇,好似与他嬉戏……请学生从观察的角度赏析以上两个语段后,小组内合作交流。

4、练一练我站在四楼教室外的栏杆前,抬头仰望天空,的大雪花。

再向校园里望去,校园已经。

5、评一评利用快速实物扫描仪,将各小组推荐的写作展示在屏幕上,并引导学生结合观察的角度来评价。

(二)移步换景1、屏显:《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

2、教师小结:移步换景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或者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

激发了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

3、议一议屏显:走进公园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上不时飘落的片片黄叶,随风盘旋,“从天而降”,散落在草坪上、池塘里,给美丽的园景涂抹上一层斑驳的色彩。

园内,开阔的大草坪,浅草平铺,秋意盎然,在晨光的映照下,像一张色泽金黄的大地毯。

四周的雪松,绿叶苍翠,郁郁葱葱,使人感到无限生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