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依据1、《承高速段TJ7合同段合同文件》、施工图纸及技术规。
2、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等相关规。
3、现行《公路施工手册》及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4、《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5、现场勘探调查、搜集的实地资料。
二、隧道施工概况承高速段TJ7标千松坝特长隧道上行线长4470km,起点里程K176+884,止点里程K181+354;下行线长4506km,起点里程K176+812,止点里程K181+318。
隧道进口端明洞8米、出口端明洞96米,建筑界限宽10.75米×5.00米。
千松坝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受地形限制,隧道平曲线左幅:R2400(1148.077)+缓和曲线(260m)+直线(1578.199)+缓和曲线(240m)+ R2100(752.512)+缓和曲线(240m)+直线(287.212);左幅:R2100(1028.592)+缓和曲线(240m)+直线(1661.432)+缓和曲线(240m)+ R2150(776.143)+缓和曲线(240m)+直线(283.833)。
隧道最大超高为3%;其余段为直线段。
隧道右线纵坡为 1.95/3616+1.0/854,左线纵坡为 1.96/3688+1.0/818。
隧道进口洞门为端墙式,出口为削竹式。
表2-1 千松坝特长隧道简况表2、工程技术标准全线按高速公路双向四车道标准进行测设,其主要技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隧道建筑界限:宽10.75米,高 5.0米;路面类型:隧道采用水泥混凝土;地震烈度区:VI区。
3、工程自然条件3.1地形地貌本路段在冀西北山区千松坝森林公园北侧,山高坡陡,沟谷发育且多被深切,自然坡度25~45°,局部可达50°以上,岩石出露较多,自然环境差,属典型的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
3.2气象特征沿线属季风型燕山山地气候,冬季干寒漫长,夏季促短,无霜期短为73-80天,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温度为7.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左右;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日照2800小时。
3.3地质情况3.3.1构造、水文及地震隧址区出露地层为朱罗系凝灰岩,整体上新构造运动较弱,属相对稳定地区。
但隧道进口偏压段和出口风积沙段,开挖时易发生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水文地质情况: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岩体含水量较少,对施工和混凝土结构无大影响;地震地质情况:为Ⅵ度区,对隧道无影响;岩土工程地质情况:隧址区未见断层,未发生过地震,区域相对稳定;隧道围岩全部为凝灰岩,根据围岩级别分级有关规定,隧道围岩划分情况见:表2-1-1 《千松坝特长隧道简况表》。
3.3.2不良地质现象隧道进口设于山体斜坡,表层碎石覆盖,下伏强风化凝灰岩,节理发育,属Ⅴ级围岩段,隧道开挖支护时易产生偏压和零星掉块现象。
隧道出口位于山体斜坡上,预计300米风积沙段,极不稳定,施工时非常容易塌方,成洞难度较大。
三、风险评估程序及方法1、风险评估程序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及承高速段筹建处“平安工地”活动要求,结合本标段工程建设实际情况,本标段隧道风险评估基本程序如下:1.1 对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评估,分别确定各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1.2 分析各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主要确定风险因素对施工安全的影响。
1.3 提出各风险因素的等级及残余风险等级,综合确定隧道风险等级。
1.4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和措施并确定监控责任。
1.5 上级单位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正意见。
1.6 根据上级部门意见及专家意见完善风险评估报告并执行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流程图。
2、风险评估方法以专家调查法为主线,综合运用风险因素核对法、风险层次分析法、矩阵法。
3、风险分级及接受标准3.1 事故发生概率等级标准事故发生概率等级标准注:(1)当概率值难以取得时,可用频率代替概率。
(2)中心值代表所给区间的对数平均值。
3.2 事故发生后果的等级分成四级人员伤亡是指在参与施工活动过程中人员发生的伤亡,依据人员伤亡类别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等级标准如下表:人员伤亡等级标准注:F为死亡人数(含失踪) SI为重伤人数3.3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标准经济损失是指风险事故发生后造成工程项目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费用和事故处理所需(不含恢复重建)的各种费用,如下表: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标准3.4 专项风险等级标准根据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等级,将风险等级分为四级:极高(IV 级)、高度(III级)、中度(II级)和低度(I级)。
风险等级标准3.5 风险接受准则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表4、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施工准备情况风险因素核对表施工地质勘察风险因素核对表施工管理风险因素核对表其他风险因素核对表四、风险评估容1、风险评估对象及目标1.1 评估对象:本评估报告评估对象为千松坝隧道。
1.2 评估目标:根据设计阶段风险评估结果,根据施工地质、资源配置及施工方案进行再评估,提出相应的隧道施工安全措施,着重于施工管理、措施评估和落实。
通过风险评估与管理,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切实有效地控制各类风险,将各种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2、风险评估容2.1 千松坝隧道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分依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主要考虑隧道地质条件、建设规模、气候与地形条件等评估指标,具体见下表。
千松坝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千松坝隧道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大小R=G(A+L+S+C)=6*(2+3+1+1)=42,依据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千松坝隧道总体风险等级为Ⅳ级(极高风险)。
2.2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源普查清单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施工作业程序分解后,通过相关人员调查,评估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方式,分析评估单元中可能发生的典型事故类型,并形成风险源清单。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源普查清单2.3风险源风险分析表评估小组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对可能导致的事故的致险因子进行分析,具体填入下表:风险源风险分析表2.4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1)隧道工程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事故的严重程度的估测方法采用专家处理方法。
事故可能性的估测方法采用指标体系法。
隧道施工区段坍塌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隧道施工区段评估指标分值:Ⅴ级R=4+0.9+1+1=6.9Ⅳ级R=3+0.9+1+1=5.9Ⅱ、Ⅲ级R=2+0.9+1+1=4.9(2)人的因素及施工管理引发的事故可能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安全管理评估指标体系M=1+1=2,0≤2≤2,依据安全管理评估指标分值与折减系数对照表,折减系数γ为0.8.典型重大风险源事故可能性等级划分;Ⅴ级施工区段事故可能性等级:P= R*γ=6.9*0.8=5.52,3≤P ≤6,属于Ⅱ级(偶然)。
Ⅳ级施工区段事故可能性等级P= R*γ=5.9*0.8=4.72 3≤P≤6,属于Ⅱ级(偶然)。
Ⅲ级施工区段事故可能性等级:P= R*γ=4.9*0.8=3.92 3≤P≤6,属于Ⅱ级(偶然)。
(3)风积沙地段事故的可能性,可从风积沙含水量、超前支护情况、初支情况、二次衬砌与掌子面距离、监测体系等指标进行估算,具体评估指标见下表。
隧道风积沙地段坍塌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隧道风积沙段施工出现坍塌事故可能性分值为:P=γ*A*(B+C+D)=0.8*1*(1+1+2)=3.2,风积沙地段坍塌可能性等级处于偶然和可能之间。
(4)隧道涌水突泥事故的可能性,可从施工区段的岩溶发育程度、断层破碎带、外水压力水头等指标进行估测,具体评估指标见下表。
隧道施工区涌水突泥事故可能性分值为:P=γ*B*(A+C)=0.8*1*(1+1)=1.6,涌水突泥事故可能性等级为偶然。
(5)专项风险等级依据风险矩阵法和指标体系法进行动态风险估测。
.. ..千松坝隧道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表... . .2.5风险评估结果本阶段风险评估以定性、半定量为主,结合现有统计数据及现行规、规定,通过工程类比进行。
根据已掌握的勘测、设计资料和隧道工程的施工情况分析确定各风险因数导致的风险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经过隧道风险评估,千松坝隧道为高度风险隧道。
被判定为高度风险的隧道为Ⅴ级施工区段(包括洞口),其中高度风险事件为Ⅴ级施工区段坍塌(包含洞口失稳)、Ⅴ级施工区段大变形和洞危险品爆炸。
五、成立工程风险管理小组1、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组长:马连宏副组长:宇志伟胡耀东王立东组员:唐士东闫志刚剧金鹏佳贞2、职责分工(1)组长:负责安全评估与管理工作的领导工作,制定施工阶段风险评估工作实施细则。
(2)副组长:根据分组的情况开展本组的管理工作,并向组长负责。
(3)组员:在组长和副组长的领导下,开展安全评估与管理工作,成立抢险小组,并落实各项具体措施;与项目部其他部门紧密联系,共抓落实,从人、财、物各方面给予安全评估与管理工作切实保障。
3、安全评估与管理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项目部安全环保部负责,值班: 。
六、风险事件的技术对策根据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措施的规定,针对不同风险事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拟采取如下技术对策:1、隧道坍塌风险事件的技术对策1.1坍塌风险等级归类根据隧道安全风险等级划分的成果知:风险等级被定为高度的施工区段为Ⅴ级施工区段(包括洞口)。
1.2风险处理对策根据公路隧道风险接收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之规定,中度风险是可接受的,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一般不采取风险处理措施,但需予以监测”;高度风险“必须有风险处理措施,降低风险并加强监测,且满足降低风险的成本不高于风险发生后的成本”。
为此,我项目确定如下风险技术对策:(1)高度风险隧道施工区段:在加强施工监测的同时,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做好设计复核,尤其现场地质核对和完整的地质分析工作。
超前地质预报主要方法确定为:地质分析法超前预测、超前水平钻孔探测、检测和必要的地质雷达检测。
制定专项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现场演练。
(2)加强施工工艺管理与工序衔接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工序紧跟,积极与筹建处以及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沟通,规避风险;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与专业设计人员密切配合,采用力学反演技术及时修改设计参数。
编制隧道监控量测方案,必要时与设计单位配合,利用实测数据,借助大型土木软件,通过建模、网化、加载、求解与分析等计算步骤,预测围岩变形或进行力学反分析,及时修改设计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依据《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规定,在监控量测与数据处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二次衬砌施工时间,确保及时施作二次衬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