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三一模语文汇编—课内文言文浦东:一、文言文(39分)(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
(8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8、完成下列基础题。
(5分)①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的作者是;乙文选自《》一文。
(2分)②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作者“处江湖之远”不忧其民;B、乙文作者“以物喜,以己悲”。
C、甲乙两文的作者都以百姓之乐为乐;D、两段选文中加点词“归”的意思相同。
8.(1)(2分)范仲淹(1分)醉翁亭记(提示:错1字扣1分)(2)(3分)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
(关键词:求、之、为)9.(3分)C宝山:(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小石潭记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8.;还学过。
(2分)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主要描写小石潭的概貌。
B.第②段,写观赏小石潭的游鱼,主要写出了鱼儿的活泼。
C.第③段,写远望小石潭的西南,主要写出了岸势的曲折。
D.第⑤段,写感受小石潭的气氛,主要抒发了内心的忧思。
10.对于第⑤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游者中既有作者的亲戚,也有随从,还有朋友。
B.因为是游记,所以有必要交代同游者,以便读者了解。
C.虽然同游者关系亲近,但作者还是难以排解内心忧郁。
D. 由于同游者人数众多,所以大家游玩的兴致很高。
(三)(8分)8(2分)捕蛇者说黔之驴9、(3分)B10、(3分)D崇明:(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删选)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8、选文作者是(人名),题目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的意思。
(2分)9、翻译文中划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迄无佳文”,原因是读书不深入。
B写孔子、苏轼读书的事例,表明圣贤要有所成就必须勤奋苦读。
C选文中作者反对“过目能诵为能”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D选文中作者主张深入探研书中的微言精义。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8、郑板桥(郑燮)寄给自己弟弟的第一封信(每格1分,共2分)9、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这是最不中用的。
(关键词:“以”、“济”各1分,句子通顺1分)10、B(3 分)奉贤:(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8分)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8、文中的“予”指的是___ ____(人名),他是___ ____(朝代)哲学家。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对第○2段画曲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表达了对隐逸者和富贵者的讽刺。
B、体现了莲花高洁的形象。
C 、暗示了像自己一样品德高尚的人很少。
D 、表达了对莲花坚守节操的敬重。
(三)(8分)8、周敦颐(1分)北宋(宋朝)(1分)9、(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3分)10、C(3 分)虹口:(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9分)醉翁亭记(节选)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8.完成下列基础题:(6分)9.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中介绍了醉翁亭的秀丽风景以及交代自己建造醉翁亭这件事。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C.第②段仅从“四时之景不同”这个方面表现山水之乐“乐亦无穷”。
D.第②段“风霜髙洁”、“水落石出”写出了山间四季景色的特点。
(三)(9分)8、①宋代(北宋)欧阳修②命名,给……取名③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中早晨和傍晚。
(关键词“晦明”、“暮”)9、B(A建造者不是诗人,而是山僧智仙;C乐亦无穷的是四时之景,包含四季和朝晚之景。
D风霜是秋季景色,水落是秋冬季景色。
)黄浦:(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8分)孔孟论学(节选)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8、选文作者孟子是时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3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孟子所说的关于奕秋的故事,意在告诫齐宣王:。
后来从以上节选部分还延伸出一个成语:(3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8、2分,每空1分)战国儒家9、(3分(如果)一天晒它,十天冻它,没有能够生长的。
10.、共3分)做任何事要专心〔2分)一暴十寒〈答“专心致志”也可分)嘉定:(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題(9分)【甲】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乙】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丙】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8.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积累表。
(6分)A.甲段改为“为人五,窗八,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表达效果更好。
B.乙段“撤屏视之,一人、一桌、—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而已”二字可以删去。
C.丙段交代了和作者一同游小石潭的还有哪些人,这是古人写游记作品常用的一种格式。
D.三个选段都以“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来赞颂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9分)8.(6分)(1)柳宗元(2)停止(3)可是计算一下那核舟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9.(3 分)C静安-青浦:(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清】郑燮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8.本文所反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其弊端作者直接论述了两点,依次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点请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9.以下语句和本文第③段中作者所主张的读书之法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C.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D.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8、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2分)(1)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2分)(2)(况且)过目就能背诵,又有什么都背诵的弊端。
(2分)9、D(2分)A(2分)长宁-金山:(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
(8分)【甲】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乙】(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