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赵斌香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
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瞳瞳”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节日情景?
资料库
课前搜集:有关王安石资料(生平、作品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节,激趣导入
通过课件先后出示三幅图,图中提供了节日的习俗,让学生看图猜猜是什么节日,重点了解春节的习俗,也解决了课后的练习。
再引入新课《元日》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设计,不仅满足低段孩子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学古诗做好了情感和知识的铺垫。
二、分散识字,降低难度
本课打破以往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习惯,将识字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识字让学生在古诗中寻找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以小组的方式学习,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识字的方法。
第二部分识字是在了解诗意后,读成语来识字。
【设计意图】由合作识字,到自学识字,学生的识字有了层次性的变化,识字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诗,将识字、读诗、背诗紧密结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资料分享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分享课前搜集资料,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提升自信。
有助于增强资源共享的意识,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的班风和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四、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
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
(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
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
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设计意图】低段古诗的理解不宜过深的挖掘,通过创设过年的情景,用语言描写诗意,引导学生想象过春节的画面,读出相应的古诗,这样的导读设计,迎来了本节课中的情感高潮。
五、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
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写作背景: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
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
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
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
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补充、素养提升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出示《梅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完一首古诗后,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学其他的古诗,这是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最后,以唱歌结束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背诵古诗,寓教于乐。
板书设计
元日
解诗题放爆竹
读诗文喝屠苏
明诗意迎红日
悟诗情换新符
本课小结
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红包作业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
爆竹声中一岁除.()
A.去掉。
B.授;拜(官职)。
2、判断
(1)“元日”指的是大年三十。
()
(2)“桃符”就是今天春联的前身。
()
3、先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填空。
本课的三首古诗所写的内容都与我国的__________有关。
《元日》作者是_ _____朝诗人______,诗中描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________。
这个节日的习俗有______ 、________、____等。
【设计意图】因为这是反映过年习俗的一首诗,我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除了课件的背景颜色是红的外,把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成一封信的形式装在红包里发给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气儿。
教学反思
《元日》这一课虽然上完了,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遗憾,反思和总结如下:
1、按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再选择学习方法自学,并和同学交流汇报,在理解字词的同时,应及时让学生理解句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而不应专门把理解句意单设成一个环节,对于古诗的学习,应注意这一点。
2、在“走进作者”这一环节,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而应该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分享交流。
3、课堂上安排稍显前松后紧,应该在字词的理解上压缩时间,就显得最后的拓展环节宽松一些。
4、在对诗整体把握的同时,我让学生归纳了诗中讲的四个场景,并
板书,再总结:这些场景或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把这个板书变得更简洁明了一些就更好了。
当然,反思这节课,也有几处值得回味的地方。
比如在选择“元”的意思时,有一个学生质疑,元旦和元日是不是一个意思呢?我抓住这个时机,讲解了有关“农历”和“公历”的知识,学生就不会把元旦和元日混淆了。
在理解“桃符”时,我首先讲了此句省略的词语及原因,然后又讲了桃符的演变过程及故事,又把一对桃符带到了课堂上,通过让学生看、听、摸几个环节,准确地理解了桃符。
之后,又讲了“桃”字,和记忆技巧:“哪来的邪呀,只不过是人们盼望有个好兆头罢了”。
指导写字,又扩词“桃李”,让同课头的老师拍手称快。
课堂上,还进行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拓展,有一学生说到“国庆节”,我立即引导,让学生明确传统节日和节日的区别。
另外,我还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如: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这也是我们中环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家是多才的,诗人更是智慧的等,这样,既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是一个熏陶,也能让课堂浑然一体。
在解读——设计——执教——反思的碰撞中,我会渐渐发现许多,这发现,会带着思考,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促使自己真正向“高效课堂”迈进。
2020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