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练常见等温线图的判读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世界部分区域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a的值可能是( )
A.-10℃B.0℃
C.10℃D.20℃
2.造成图中0℃等温线陆地上向南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地形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洋流
年均温,是指某地当年测出的每日平均温度的总和除以当年天数得到的平均温度。
下图为世界局部年均温等值线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对应的数值正确的是( )
A.0<P<10 20<Q<30
B.-10<P<0 30<Q<40
C.0<P<10 30<Q<40
D.-10<P<0 20<Q<30
4.造成甲、乙两地数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风、洋流 B.纬度、地形
C.海陆位置、地形 D.纬度、洋流
下图示意某区域1月份0℃气温等温线分布。
据此,完成第5题。
5.导致图中0℃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降水
C.沿岸洋流 D.曲折海岸
读“某地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据此回答6~7题。
6.造成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太阳辐射、地形
C.大气环流、下垫面 D.洋流、地形
7.a岛上等温线的值最有可能为( )
A.0℃ B.-5℃ C.2℃ D.-8℃
8.读我国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分布图,可知( )
A.甲区域气温高于4℃
B.甲区域受西南季风影响
C.西风带致乙区域暖湿
D.甲区域多处于锋面雨区
下图为“非洲大陆局部区域某月份平均气温(单位:°C)分布图”。
读图完成9~10题。
9.控制图中①②③三条等温线基本走向及数值递变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纬度 D.海陆位置
10.图中R地的气温数值,可能是( )
A.16 B.20 C.23 D.27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①~④地(双选)( )
A.①地为山脉 B.②地地势低
C.③地为河谷 D.④地地势高
12.甲地气温较高的原因是(双选)( )
A.地势较低 B.暖湿气流影响
C.太阳辐射强烈 D.温室效应显著
二、综合题
13.读“我国部分省区一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单位:℃)”,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0℃等温线相当于我国( )
A.3 000米等高线
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秦岭—淮河线
D.热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2)图中甲、乙两地的温度范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乙地地形为________________。
(3)图中丙地地形有可能是( )
A.大兴安岭 B.武夷山
C.太行山 D.阴山
(4)图中A、B处等温线分布有何差异,原因是什么?
(5)丙处东西两侧相比,气温存在什么差异?试分析原因。
14.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中7月份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并指出图中1月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
(2)试分析甲地冬季气温比乙地低的原因。
答案解析
1.B 2.C [第1题,根据等值线的递变规律,按某一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变化。
a值可能是0℃或10℃,A、D错。
根据图中a所在的位置,应是亚洲青藏高原地区,如果是10℃,则高原内部气温大于10℃,与实际情况不符,C错。
所以a只能是0℃,因为高原上气温更低一些,B对。
第2题,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冬季降温快,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低,所以等温线向南凸出。
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对。
太阳辐射、地形、洋流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D错。
]
3.B 4.A [第3题,图示等温线间距是10℃;温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Q地处北非,是热带沙漠气候,由此可判断Q的温度在30~40℃;P地处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温度应-10~0℃。
选项B正确。
第4题,乙的年均温要高于同纬度的甲;乙在大陆西岸,终年处在中纬度西风带的控制下,温和多雨,且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甲地处大陆东部,冬季受寒冷冬季风的影响强,降温明显,且没有暖流影响。
选项A正确。
]
5.C [图中沿海地带0°C等温线向高纬度方向弯曲,说明此处温度较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地区为北欧,其西部沿海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大,增温作用强,气温高。
]
6.D 7.B [第6题,据图可知,这是欧洲西部地区,M处有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因此该处的温度明显较同纬度地区高,等温线向较高纬度弯曲;N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受地形的影响,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等温线向较低纬度弯曲。
第7题,a岛上的等温线是介于-5℃和0℃之间的闭合等温线,故它的值可能为-5℃,也可能为0℃。
但考虑到此时是1月,为北半球的冬季,陆地上的温度会低于同纬度的海洋,故a岛上的温度值应偏低,最可能为-5℃。
]
8.D [根据等值线的递变规律,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变化。
甲区域气温低于4℃,A错。
根据经纬度及省区界线,甲区域位于云贵高原北侧,不受西南季风影响,B错。
西风带受青藏高原阻挡,不能影响乙区域,C错。
甲区域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多处于锋面雨区,D对。
] 9.C 10.A [第9题,图中三条等温线大体上呈东西走向,基本与纬线平行,同时数值由低纬度向较高纬度递减,说明影响因素是纬度。
第10题,图中R地外围闭合等温线处于20°C 与25°C两条等温线之间,则此处外围闭合等温线数值应为20°C或25°C;同时R地位于两条河流的源头,说明地势较高而气温较低。
此处闭合等温线应为20°C;依据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可推测此处气温应介于15°C~20°C之间。
]
11.AC 12.AB [第11题,根据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可以看出,①处气温较低,附近地区温差较大,因此是山脉;②处形成温度低值中心,应当地势高;③处较周围地区温度较高,因此
为河谷地区;④处形成温度高值中心,应当地势低。
第12题,甲地地势较低并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
]
13.(1)C (2)0℃<T甲<4℃-8℃<T乙<-4℃山东丘陵(3)C (4)A处等温线较稀疏,原因是位于华北平原区,气温变化较小;B处等温线较稠密,原因是位于山地及崎岖高原区,气温变化大。
(5)丙处东侧气温高于西侧,原因是东侧是华北平原,地势低,西侧是黄土高原,地势高。
解析据轮廓特征及相邻位置,可判断图中省区主要有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天津、北京五省二市。
第(1)题,0℃等温线相当于秦岭—淮河线。
第(2)题,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理判断甲、乙温度范围,乙处是山东丘陵地区。
第(3)题,丙地是太行山地区。
第(4)题,A处等温线较稀疏,是华北平原,B处等温线较密集,温度变化大,为山地及黄土高原地区。
第(5)题,丙为太行山,东侧为华北平原,气温较高,西侧为黄土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14.(1)7月份等温线走向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且由东南向西北气温逐渐降低。
图示区域位于大兴安岭东侧的平原地带,受冬季风影响较小,所以1月份气温较同纬度两侧区域高。
(2)甲地冬季气温比乙地低的原因:甲地的纬度略高;甲地(位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海拔相对较高;甲地靠近冬季风源地,乙地由于大兴安岭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
解析该题以区域等温线图切入,综合考查区域判读、等温线判读、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及成因等知识,题目的综合性较强,考查较全面。
第(1)题,等温线的分布特征描述主要可据图回答,等温线弯曲原因的分析要联系同纬度地区气温的差异进行分析。
第(2)题,甲、乙两地冬季气温的差异主要应结合区域判读,从两地的位置差异、地形特点、此时的大气环流形势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