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贫富差距问题的几点思考_王美玲

关于贫富差距问题的几点思考_王美玲

第13卷第5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3No.5 2012年10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Oct.2012关于贫富差距问题的几点思考王美玲[摘要]贫富差距是一个分配问题,而分配本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结构的反映。

非公有制经济是当前我国出现合理和非合理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在承认“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适度贫富差距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福利政策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贫富差距,所有制结构的改造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忽视贫富差距过大所造成的经济持续发展动力削弱、执政党威信下降等严重危害,应采取措施,缓解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

[关键词]贫富差距;所有制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C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2)05-0128-05[收稿日期]2012-03-26[作者简介]王美玲,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

(北京100048)贫富差距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分配问题,然而就分配谈分配是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的,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1]13因此考查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源应从所有制入手,并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中把握贫富差距问题的来龙去脉、根除之策和发展趋势。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一)私有制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贫富差距的根源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奴隶主占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奴隶没有任何经济权利。

在奴隶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甚至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不具备的奴隶社会,“随着贸易的扩大,随着货币和货币高利贷、土地所有权和抵押的产生,财富便迅速集聚和集中到一个人数很少的阶级手中,与此同时,大众日益贫困化,贫民的人数也日益增长。

随着这种按照财富把自由民分成各个阶级的划分,奴隶的人数便大大增加起来”。

[2]私有制是造成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阶级贫富差距的根源。

封建社会对封建制国家起决定作用的是所有制形式,在西方是领主土地占有制,在中国是地主土地占有制。

土地由享有特权的大地主占有,劳动者耕种领主或地主的土地,并以劳役或实物的形式将维持家庭生产和生活以外的剩余劳动无偿交给土地所有者。

地主制经济的剥削本质是“农民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贵族或皇室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是八成以上,奉献给地主、贵族和皇室享用”。

[3]在封建私有制的经济关系中,农民在超经济强制下处于绝对的被剥削地位,贫困人口也相应绝对增加。

(二)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是以资本与劳动对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而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根源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因此只有从私有制所造成的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入手才能把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了解两极分化的实质。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阐··821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并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可以说只要存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贫富差距便不可避免。

两极分化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一极是财富的积累,而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

它是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主义主义积累规律时提出的论断,“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

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

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

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来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正比。

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1]258“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1]59由于资本对价值增值追逐的无限性,使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资本家手中,而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后备军的增多,工人受到的剥削更甚,贫困便在劳动者一极积累起来,这便是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表现形式。

资产阶级学者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需要出发,不能也不愿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中探究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往往用反映收入差距、生活富裕程度的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恩格尔系数、库兹涅茨指数等说明贫富差距、两极分化这种社会现象。

毫无疑问,这类指标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但是它仅限于对现象的描述,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揭示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根源,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

二、“福利政策”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差距首先,不消灭人们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距,而仅仅通过缩小人们生活资料占有上的差距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贫富差距的。

物质财富可以区分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占有上的差距即生活贫富程度只是浮于社会表面的现象,通过社会的再分配政策,确实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战后以瑞典、德国为代表的西北欧国家通过实行收入的累进税制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贫富差距不仅小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小于大部分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这种政策至多是扬汤止沸,缓和一下尖锐的社会矛盾而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这不是在分配领域就能解决的问题,只有消灭私有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即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富差距。

其次,福利政策使国家的社会福利开支迅猛增加,而这种开支具有不可逆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易使国家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福利政策易造就更加消极的个人,使他们安于自己所处的低下地位,对追求个人财富毫无热情,国家对公民的经济保障使这种消极公民完全丧失了自尊,也丧失了进行自我改善的决心。

再次,社会福利的效率影响着其对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

社会福利是以公共物品的形式提供给人们的,但人们对公共物品的偏好往往被隐藏,这就使公共产品的实际供给偏离帕累托最优水平,资源配置无效率。

政府或社会计划者无法知道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偏好函数,因而就难以估计社会对公共物品的实际需求量。

由于不能获得有关公共物品支付愿望的信念,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就无法了解因公共物品而增加的成本能否通过税收来得到补偿,由此会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

如果供给者从有些收益者现在愿意支付的数额推出他们以后也愿意照样支付,可能就会导致公共物品供给过剩。

过剩地供给公共物品需要增加税收或发行货币,这都可能诱发通货膨胀。

[4]由此可知,社会福利不具有效率,自然也就无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最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具有“欺骗性”,其贫富差距的缩小,是社会民主党自觉不自觉反映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工人阶级不断斗争的结果。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福利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使工人阶级相信即使不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也能消除贫富差距,实现收入均等化。

福利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它并非源自于资本主义的恩赐,而是工人阶级艰辛劳动和不断斗争的结果,约翰·加斯特内罗曾说:“现在工人的工资水准和劳动条件相当良好,这一切是工会多年来斗争的结果,并不是政府和资本家让给我们的。

我们面对的资本主义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会给我们送礼,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进步”。

[5]·921·三、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也出现了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21世纪初我国的基尼系数连续多年超过0.4的警戒线,学术界对此议论纷纷。

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富差距呢?对此我们无需讳莫如深、避而不谈,仍应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探究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源。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根源1.公有制经济不会造成太大的贫富差距首先,公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其所对应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即按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贡献和劳动成果分配个人消费品,虽然其收入中可能包含部分要素投资所得,但不居于主导地位,由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贡献之间的差别是有限的,所以如果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是十分有限的。

因按劳分配而导致的收入平均化或贫富差距过大是实际工作中的错误,通过政策的调整是可以得到纠正的。

其次,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作为主人,要求一切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要以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为着眼点。

最后,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剩余部分除用于企业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以及职工个人福利外,其余均上交国家,用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福利开支,这就为国家的富强和贫富差距的缩小创造了条件。

2.非公有制经济是造成我国合理和非合理贫富差距的根源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领域完全排除要素分配,出现了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这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原有的完全平均的格局被打破,劳动者压抑已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由于人们智力水平、劳动积极性、开拓和发展市场经济能力等的差别,也使表现为劳动成果的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难以避免的,由此而造成的贫富差距也被我们认为是合理的。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十分复杂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虽然其经济运行条件和外部环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就其内部的经济关系而言,是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的。

企业主与劳动者的关系仍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企业主给劳动者留下其所创造的价值中相当于必要劳动的部分,其他的除上交国家外均收归己有。

在非公有制企业中,企业主作为主人,盈利是其进行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劳动者的工资被压到最低,企业主尽量把剩余价值率提高到最大程度,这样就使财富在企业主一方集聚起来,而贫困在劳动者一方集聚起来,这便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积累”规律。

尽管这一规律的作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作用方式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但无法否认在这种经济关系中仍存在着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存在着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