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胚解答题

组胚解答题

1.组胚重点2.内皮?3.腺上皮?4.疏松结缔组织的成分及功能,有几种细胞及其功能?5.成纤维细胞的结构及功能?6.浆细胞定义?7.胞大细胞定义、结构、功能?8.软骨组织的类型有哪3种、划分依据是什么?9.肌节的定义和构成?10.三种肌纤维在光镜下的异同点?11.神经元的结构有?12.分别比较大、中、小动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13.毛细血管的分类哪三种?14.胸腺小体的定义?15.血胸屏障定义及组成?16.淋巴结和脾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点?17.旁分泌的定义?18.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甲状腺素的过程?19.垂体的运侧部结构及功能,围绕其中细胞分泌的激素的作用来讲。

20.神经垂体的赫令体的概念?21.胃黏膜的结构和功能,胃为何不会被消化?它里面有什么组织结构、有什么细胞防止消化,胃腺定义、结构、功能?22.食管、胃、小肠三者黏膜的结构比较?根据上皮类型及固有层的细胞、绒毛来答。

大题!23.肺小叶的定义?24.泌尿系统中髓袢定义?25.滤过屏障(滤过膜)定义?它由哪三层结构?26.组成球旁复合体的细胞有?27.致密斑定义?由什么细胞转化而来?注:未提到的大都来选择题!以上是老师上课时给的重点,含选择、名解和大题。

1.组胚重点2.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详见P9)3.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是腺的主要成分(详见P12)4.疏松结缔组织成分:多种细胞、较少纤维、血管丰富、基质多功能: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细胞种数:7。

成纤维、巨噬、浆、肥大、脂肪、未分化的间充质、白(细胞)(1).成纤维细胞: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常附于胶原纤维。

a.活跃时,细胞较大,多突起;细胞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细胞质较丰富,呈嗜碱性。

电镜下,丰富粗面内质网、发达高尔基复合体,这类细胞是持续型蛋白质分泌细胞功能:其分泌物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和无定形基质;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调节各细胞的增殖和功能b.静止状态时,称‘’纤维细胞‘’,细胞较小呈长梭形;细胞核小而细长,着色深;细胞质少,呈嗜酸性。

电镜下,细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

功能:创伤情况下,纤维细胞逆转没成纤维细胞,并分裂、增殖,移向受损部位,产生细胞外基质,形成瘢痕组织,修复创伤。

(P21,22)(2).巨噬细胞: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改变,胞质丰富,多称嗜酸性。

在疏松结缔组织内又称“组织细胞”,具有‘’趋化性‘’功能:吞噬作用(特异性,非特异性);呈递抗原;分泌功能(3).浆细胞(效应B细胞):主要分布于脾、淋巴结及消化管、呼吸道等黏膜的淋巴细胞内及慢性炎症部位,而在一般结缔组织内很少。

功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促进巨噬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吞噬。

(4).肥大细胞:源于骨髓的嗜碱性粒细胞祖细胞,经血液循环至全身结缔组织功能:免疫系统中的“哨兵”对病原体产生炎症反应;分泌肝素,有抗凝血的作用(详见P24)(5).脂肪细胞:单个或成群存在,胞体大,直径50~100um,常呈球形或多边形。

功能:合成,储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分泌瘦素(肽类激素),通过下丘脑抑制食欲。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是成体结缔组织内的干细胞,分布广泛,多于小血管周围。

功能:炎症、创伤修复时,大量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的修复。

(7).白细胞:血液内的各种白细胞常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和微静脉。

分类: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详见P34)成纤维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上题已答,详见P21.22)6.浆细胞:又称效应B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脾,淋巴结以及消化管,呼吸道等粘膜,的淋巴组织内及慢性炎症部位,一般结缔组织较少。

呈卵园形,细胞核圆。

7.肥大细胞:源自骨髓的嗜碱性粒细胞祖细胞,经血液循环迁移到全身结缔组织内,细胞较大,圆或卵圆形,核小居中。

功能:释放多种物质启动对病原体的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嗜酸性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有杀菌作用,分泌肝素抗凝血作用8.软骨组织由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三种类型,划分依据:细胞间质中纤维成分的不同9.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10.骨骼肌:分布于躯干四肢的随意肌,肌纤维呈长圆柱状,细胞核位于周缘部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呈棱形,无横纹,核位于肌纤维中央。

心肌:分部于心脏壁,存在于大血管近心端,呈短柱状,分支相互吻合成网,核呈卵圆,位于肌纤维中央,可见双核,偶见多核。

11.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

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细胞质中有尼氏体。

细胞突起是由细胞体延伸出来的细长部分,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每个神经元可以有一或多个树突,可以接受刺激并将兴奋传入细胞体。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可以把兴奋从胞体传送到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组织,如肌肉或腺体12. 比较大、中、小、微动脉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①大、中、小、微动脉的管壁都分3层,从内向外称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以中动脉的3层结构最明显;内膜又分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中膜含平滑肌或弹性膜;外膜为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

②大动脉内膜较厚,内弹性膜多层;中膜主要为40~70层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弹性纤维、环行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其功能是维持血液流动的连续性。

③中动脉内膜的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组成;外弹性膜较明显;其功能是调节器官的血流量。

④小动脉中膜由数层平滑肌纤维构成;较大的小动脉也可见内弹性膜;主要功能是调节器官与组织的血流量,并形成外周阻力,参与正常血压的维持。

⑤微动脉无内弹性膜,中膜仅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是控制微循环的总闸门,调节各组织血流量。

13 试述电镜下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其分布。

①电镜下毛细血管分为3类: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②连续毛细血管特点为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封闭了细胞间隙;基膜完整;胞质中有大量吞饮小泡。

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泡隔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

③有孔毛细血管特点为内皮细胞和基膜也是连续的,但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极薄,有孔,孔上有隔膜覆盖;内皮窗孔易化了血管内外中、小分子交换。

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④血窦特点为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间隙大;内皮细胞可有窗孔,易化了大分子物质和血细胞出入血液;基膜可有可无,或不连续。

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

14 胸腺小体:位于胸腺髓质,由数层上皮网状细胞以同心圆排列,构成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小体中央透明,呈玻璃样变,功能不详。

15 血胸屏障①连续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有完整的紧密连接: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③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④上皮基膜;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16.淋巴结和脾结构和功能的差异?答:结构:淋巴结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而脾实质分为白髓和红髓;淋巴结的浅层皮质含淋巴小结以及小结之间的弥散淋巴组织,副皮质区为较大片的弥散淋巴组织,脾的白髓由动脉周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组成,相当于淋巴结的实质;淋巴结有皮质淋巴窦、髓索、髓窦,而脾有边缘窦、脾索、脾窦。

功能:淋巴结:1 滤过淋巴 2 免疫应答脾: 1滤血 2 免疫应答 3.造血 4.储血17.旁分泌的定义?答: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称为旁分泌。

18.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甲状腺激素的的过程?(合成→储存→碘化→重吸收→分解→释放)答:滤泡上皮细胞从血液中摄取氨基酸,在内质网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前体,→继而在高尔基体加糖并浓缩形成分泌颗粒,再以胞吐方式排放到滤泡腔内储存,→滤泡上皮细胞能从血中摄取碘离子,后者经过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而活化,再进入滤泡腔与甲状腺素蛋白结合,形成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

→滤泡上皮细胞在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胞吞滤泡腔内的碘化甲状腺球蛋白,成为胶质小泡。

→胶质小泡与溶酶体融合,小泡内的甲状腺球蛋白被水解酶分解,形成大量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少量碘甲状腺原氨酸,即甲状腺素。

→甲状腺素由基底部释放入血。

19.垂体的远侧部结构和功能答:嗜色细胞 A嗜酸性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肌和内脏的生长及多种代谢过程,尤其是刺激骺软骨生长;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素,能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B嗜碱性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素的形成与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 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在女性促进卵泡发育,在男性则刺激生精小管的支持细胞合成雄激素合成蛋白,以促进精子的发生。

后者在女性促进排卵和黄体生成,在男性则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故又称细胞刺激素。

嫌色细胞可能是脱颗粒的嗜色细胞,或是处于形成嗜色细胞的初级阶段。

20.神经垂体的赫令体的概念?答:分泌颗粒沿轴突被运输到神经部,在轴突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常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于光镜下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弱嗜碱性团块,称赫令体。

其作用是贮存和释放激素。

21.胃黏膜的结构和功能?胃为什么不会被消化?它里面有什么组织结构?有什么细胞防止消化?胃腺的定义、功能?上皮:为表面黏液细胞构成的单层柱状上皮,该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胃小凹。

表面黏液细胞分泌不可溶性的凝胶黏液,形成胃的黏膜—碳酸氢盐屏障。

固有层:胃小凹的底部与胃底腺相连,固有层内以紧密排列的胃底腺为主,结缔组织较少。

胃底腺的细胞成分有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

主细胞:位于腺的下半部,细胞呈柱状,有丰富的内质网,顶部有酶原颗粒,有分泌胃蛋白酶原的功能。

壁细胞:我位于腺的上半部,细胞呈锥体形,细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和细胞内分泌小管,能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成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而内因子主要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颈黏液细胞:位于腺顶部,分泌可溶性黏液。

内分泌细胞:位于上皮和腺上皮之间,能分泌激素调节胃的分泌活动。

干细胞:位于胃底腺颈部至胃小凹深部,能不断分裂增生向表面迁移,及时更新和修复损伤的上皮细胞;向下迁移分化成为其他的数种细胞。

胃不会被消化是因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胃表面黏液细胞分泌高浓度HCO3-的不溶性黏液。

黏液层将上皮和胃蛋白酶隔离,并减缓H+向黏膜扩散;HCO3-中和盐酸,使局部PH维持在7,抑制酶的活性,形成的碳酸被胃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迅速分解为水和CO2;上皮细胞约3~5天更新一次,能及时修复损伤。

胃腺:胃固有层内紧密排列的管状腺,称为胃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