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2005年3月23日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课程编号: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适应专业:临床医学、检验、法医、药学、麻醉、预防医学(护理、影像)等专业一、课程简介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两门学科,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个体发生、发育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的。
这两门课程均为形态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等后继课程和临床实践所必备的基础。
组织学与胚胎学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属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主要课程,是我院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考试)。
本课程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坚持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的施教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光镜结构及超微结构,了解其相关的功能;理解胚胎发生过程和常见畸形成因,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采用讲授、实验、演示、自学、讨论、辅导等多种形式,使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包括教师授课评价和学生成绩测试两部分。
以提问、理论测试、抽查、实验技能考核方式进行。
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作用,全力实现本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知识量不断增加。
为有效完成教学,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对高综合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考虑到前后课程的衔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作部分调整,制定本教学大纲。
本大纲根据邹仲之主编的《组织学与胚胎学》五年制规划教材第六版,结合学校教学计划制定和学时安排,规定了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基本要求,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72,其中理论学时54,实验学时18,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为3:1。
二、课程目标(一)基本理论知识1. 巩固生物学有关细胞学的概念、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
2.掌握四大基本组织的光镜结构和主要超微结构,了解其相关的功能。
3.掌握各系统中主要器官的组织结构和重要超微结构,了解其相关的功能。
4.掌握人胚早期发育的基本过程以及胚胎附属结构的形成、构造和机能意义,熟悉人体各系统发生过程的概况,掌握主要器官的发生过程及常见畸形,以及主要致畸因素和致畸敏感期。
(二)基本技能1.要求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听课时扼要记笔记,有效使用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实习指导,能科学地安排课外自学时间。
2.熟悉石蜡切片制作和HE染色的基本过程。
3.熟练使用和维护普通光学显微镜。
4.能用光镜辨认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结构,并能辨认组织和器官的主要超微结构。
5.能用绘图、语言、文字正确描绘或描述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
6.了解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常用的技术,石蜡切片、超薄切片制作的基本原理及过程,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等。
7. 学生必须掌握一定量的专业外文词汇,并列入考试内容。
(三)基本素质1.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即观察标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描述表达能力、镜下绘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
教师必须研究本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掌握好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内容中能适当反映学科的新进展、新动向。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加强实验课,通过直观电化教学和绘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描述能力。
三、学时分配组织学与胚胎学共102学时,其中组织学54学时胚胎学18学时。
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为3:1。
理论课内容通过讲授、自学、结合实验课讲解等方式进行。
在每章的“目标”项中规定了掌握、熟悉与了解的三级要求,并在“教学内容”项中分别注明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
四、理论教学目标和内容(略)五、实验内容一上皮组织、固有结缔组织、血液【目标】1.掌握显微镜的使用。
2.掌握观察切片的观察的技巧。
3.掌握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及分布。
4.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与细胞成分与功能。
5.掌握血液七种有形成分与功能。
【内容】观察切片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疏松结缔组织铺片、血涂片。
多媒体示教各种被覆上皮、结缔组织细胞和纤维、各种血细胞。
电镜图片示教微绒毛、纤毛、细胞连接、浆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各种血细胞。
二软骨和骨、肌组织、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眼和耳【目标】1.掌握透明软骨的结构及密质骨结构。
2.掌握骨骼肌的光镜结构及电镜结构。
3.掌握坐骨神经的光镜结构。
4.掌握角膜及视网膜的结构及功能。
【内容】观察切片透明软骨、骨磨片、骨骼肌、坐骨神经、眼。
多媒体示教三种软骨、骨磨片、骨的发生、骨骼肌横纹、心肌闰盘、各种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突触、神经末稍、眼球。
电镜图片示教肌原纤维、肌节、粗肌丝、细肌丝、横小管、肌浆网、闰盘、神经元、突触、有髓神经纤维、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三循环系统、皮肤、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目标】1.掌握心脏壁的结构。
2.掌握皮肤及皮肤附属器的结构。
3.掌握淋巴结的结构与功能。
4.掌握甲状腺的结构与功能。
【内容】观察切片心脏、手指皮、淋巴结、甲状腺。
多媒体示教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心脏、手指皮、头皮、淋巴结、胸腺、脾脏、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脑垂体。
电镜图片示教毛细血管、淋巴窦、腺垂体各细胞、肾上腺束状带细胞四消化管、消化腺、呼吸系统【目标】1.掌握胃、回肠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肝的结构与功能。
3.掌握肺的导气部与呼吸部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观察切片胃、回肠、肝、肺。
多媒体示教消化管各段、肝、胆小管、胰(特殊染色)气管、肺。
电镜图片示教小肠上皮、胃底腺壁细胞、空肠粘膜扫描电镜图、肝血窦与枯否氏细胞、贮脂细胞、胰腺细胞、肺的气血屏障、肺泡分泌细胞。
五泌尿系统、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目标】1.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睾丸的结构与功能。
3.掌握卵巢与子宫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观察切片肾脏、睾丸、卵巢、子宫多媒体示教膀胱、肾、肾血管注射、附睾、前列腺、精液涂片、睾丸、卵巢、黄体、子宫、输卵管。
电镜图片示教肾血管球、足细胞和滤过屏障、精子、间质细胞、子宫内膜扫描电镜图。
六胚胎学总论、胚胎学各论【目标】1.掌握胚层的形成,熟悉胚层的分化。
2.掌握胎盘的结构和功能。
3.熟悉胎膜的形成结构与功能。
4.熟悉先天性畸形及致畸敏感期。
5.熟悉颜面、腭的形成过程和常见的先天畸形。
【内容】1.人胚早期发育模型,标本及电影。
2.胎盘和胎膜标本及模型。
3.颜面发生的模型。
畸形标本:脊髓裂、无脑儿、葡萄胎、联体畸胎等。
六、措施与评价【措施】本课程在教务处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
1.理论课一般采用大班进行教学,大课要贯彻精讲,课堂讲授是教学的基本形式,由高年资教师担任,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的、进度、深广度及重点和难点,写好教案,并且制作多媒体课件。
讲授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讲“三基”内容,讲难点,讲疑点,讲规律,讲方法。
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推理,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注意因材施教。
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和制新教具,努力提高课堂效果。
更要重视教书育人。
2.实验课以小班分组进行。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实验课要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实习指导,自行观察切片,积极思维,注重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全面系统及联系的观点观察切片。
组织好每次实验课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难点和要求。
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以身作则,大胆管理,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谨态度。
3.自学和辅导学生应认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完成指定作业,阅读制定的参考书。
教师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并在报告中指出错误。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辅导答疑时,教师应该要耐心细致,注意置疑症结,启发诱导,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形态学特点,要加强切片标本观察,与形态中心合作,创造条件,开放实习室,供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
【评价】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成绩评定,重视平时考查,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批改作业,平时测验等教学环节进行了解。
课程结束时,按教学计划的规定将行切片考试和理论考试,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教学效果。
理论考试占70%,实验课平时成绩及实验考核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