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
“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2.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
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4.怎样理解尾联?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2、《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鉴赏】一.首联: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1.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
这是远望之景。
未了:不尽。
2.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二.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近望之势“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高大神奇秀丽;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3.诗中的“阴”“阳”分别指山北、山南。
三.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四.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会当凌绝顶会当:终要,终当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示例一: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示例二: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示例三: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5.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答:雄伟壮丽,高大神秀(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高大巍峨(2)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3、《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分)诗歌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2.(2分)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一名句的妙处。
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
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⑴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⑵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
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3.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分)4.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的感情。
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爱。
(2分)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3分)“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3.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写两个以上)(2分)从以下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象:“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浅草”“几处”“新燕”“早莺”。
4.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诗人喜悦的感情(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5、《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2. 《雁门太守行》中的千古名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诗中“角声满无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含义是什么?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的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8—9题。
(5分)6.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7.“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3分)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6、《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诗中用一个“笼”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
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7、《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闻说鸡鸣见日升”“闻说”的“鸡鸣见日升”的景象,象征诗人所向往的改革事业力量非凡,前程似锦。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作者登高所感,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拔云见日,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眼底的景物一览无余,再也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了。
“自缘”的“缘”,是“因为”“由于”的意思。
这两句乍听起来,作者像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细细品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于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于读者,这是引入向上的启示。
8、《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从诗歌颔联中可以看出国家和诗人分别处在一种怎么样的境地?(3分)颔联写出了大宋国势的危亡和诗人一生坎坷,时起时沉的命运。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