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ppt 67页)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ppt 67页)


e’ P* = 1
D 需求
S 供给
进口
e’’ D 需求
0 100
200 大米数量(Q) 0
100
(a)
(b)
200 大米数量 (Q)
1.3 本书的编排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2—6 章)
第二部分:国际贸易政策(7—10章)
第三部分:当今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些 重要问题 (11—13章)
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1.1.3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不同开放程度下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1973-1989)
单位:%
组 别 开放程度
I
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平均出口增长 率
8.5
年 平 均 GDP 增 长 率
5.1
II
中等或高关税,
7.8
4.6
低非关税壁垒
III
中等或高关税,
高非关税壁垒
3.5-3.7
3.6-4.4
1.2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机会成本递增的PPC
小麦

机会成本递减的PPC
小麦
大米 大米
(二)需求方面:社会无差异曲线 (CIC)
无差异曲线 (复习)
社会无差异曲线
小麦
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
CIC3 CIC2 CIC1
大米
(三)封闭条件Biblioteka 的总体均衡(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P*r/P*w)
(Pr/Pw)
小麦数量
A
F
W
1.2.1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2.2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实证的(Positive)理论 规范的(Normative)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通常分为“基本理论”和 “贸易政策”两个大的部分
一、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1.关于国际贸易的基础
从供给方面即生产成本上解释: (1) 用技术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基础的斯密模 型和李嘉图模型 (2)用资源的不同配置来解释贸易基础的赫 克歇尔-俄林模型 (3)用市场和生产规模不同来解释贸易基础 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4) 解释成本优势动态变动的产品周期理论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二、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
的产出率来衡量

Qj L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
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a Lj
L Qj
例子
表2-1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1)
大米 (吨)
小麦 (吨)
中国
100
50
美国
80
四、战后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
1.战后世界贸易飞速发展的原因: (1)战后较长的和平时期 (2)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90年代信息产业革 命 (3)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4)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
2.二次大战后的国际贸易有以下主要变化
(1)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 (2)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 组成部分 (3)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 “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 成为主要的贸 易模式 (4)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第1章 导 论
本章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本书的编排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1.1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1.1.1世界贸易发展进程 一、古代的世界贸易: “地区间贸易” 二、地理大发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 三、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改变了世界贸易中的产品结构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闭关自守:明清 三、西方列强迫使下的对外开放 四、1949年后的中国对外贸易
战后中国贸易发展情况
(1950年-2001年,亿美元)
6,000
5,000 4,000
进出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3,000
2,000
1,000
1950 1954 1958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100
表2.2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Qj/L)
大米
小麦
(人均产量) (人均产量)
中国
1.0
0.5
美国
0.8
1.0
表2.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 (aLj)
C E
CIC3
D CIC2
B CIC1
0
R
大米数量
二、局部均衡分析
(一)商品供求和封闭经济中的市场均衡
中国大米市场
大米价格(P)
过剩
3 P* =2
1
0
e
短缺
100
Q*= 150
200
S 供给
D 需求
大米数量 (Q)
(二)开放经济中的产品市场
大米价格 (P)
P* =3
开放经济中的中国市场
出口
大米价格 S 供给 (P)
本章主要内容:
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多个国家或多种产品贸易模型
2.1 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平衡论 贸易平衡论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2.2 亚当•斯密: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一. 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3.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动
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
二、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1.贸易政策的影响 2.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三、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总体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
一、总体均衡分析
(一)供给方面: 生产可能性曲线 (PPC)
小麦数量 W
A B C
D
0
R 大米数量

机会成本不变的PPC
小麦
大米
(2)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 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 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 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从需求方面解释贸易基础的主要有:
(1)用偏好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需求模型 (2)用收入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林德模型
2.关于贸易产生的影响
(1)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2)对本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3)对国际市场和外国贸易伙伴利益的 影响 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既有对局部市场 的,也有对整体经济的;既有一国总体 的,也有全球整体的;既有对短期影响 的分析,也包括对长期影响的分析
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
(1950年-2000年,10亿美元)
7000
6000
商品
5000
服务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50 1954 1958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1.1.2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辉煌篇章: 汉、唐、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