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算法基础
1.算法的概念及特点。
(1)复述算法的概念;
答:答案1:书P6——算法是在有限步骤内求解某一问题所使用的具有精确定义的一系列操作规则。
答案2:——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设计的确定的有限的步骤称为算法。
(2)解释算法的主要特点;
答:书P6
1、有穷性:指每一个算法都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和步骤内完成。
2、确定性:指算法的每个步骤必须有确切的含义,而不应当是含糊的、模棱两可的。
3、可行性:指算法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实际能做的,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4、有0个或多个输入:指算法的执行需要从外界获取信息,为算法的某些阶段建立初试状态。
如果建立初试状态所需要的信息已经包含在算法中,那就不再需要输人。
5、有1个或多个输出:指算法用来解决问题的结果应以一定的方式输出,即使问题“无”解答,也需要输出相关信息。
(3)描述用算法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答:书P3
答案1:1、分析问题→2、设计算法→3、编写程序→4、运行程序
答案2:1、需求分析→2、设计算法→3、编写程序→4、上机调试与维护
2.算法的描述方法;流程图的绘制方法;用流程图来描述算法。
(1)列举算法的描述方法(用自然语言描述、用流程图描述、用程序语言描述实现);答:书P8,1、自然语言描述;2、流程图描述;3、伪代码或直接用计算机程序描述
(2)列举常用的流程图符号(起止框、输入输出框、处理框、判断框、流程线等);答:书P 8—P 9
开始结束框(即:起止框)判断框
输入、输出框流程线
处理框连接框
(3)根据需要使用合适的流程图符号描述算法;
和)
(4)描述绘制流程图的基本要求。
3.常量和变量的区别。
(1)复述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答:书P57
常量——常量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值不变的数据或存储单元。
变量——变量用来表示数据的存数区,在程序运行过程中,这些存储区中的值是可以改变的。
(2)比较常量与变量的不同;
答: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常量的值不变,变量的值可以改变
(3)列举数据的基本类型(整型、实数型、字符型、逻辑型等)。
答:书P58 表3.4
4.变量的作用和特点;设置和使用变量。
(1)描述变量的基本作用和特点;
答:在程序中,往往需要将某一个或某些数据暂时存放起来,以备后用,我们一般将这些数据暂存在变量中。
变量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取值可以改变的量,一般用字母表示。
在计算机内部变量对应了一定的存储单元。
(2)列举变量命名的基本规则;
答:变量名只能由字母、数字和下划线三类字符组成,但第一个字符必须是字母。
字母大小写都可以,变量名长度适当。
(3)使用赋值语句对变量进行赋值;
答:赋值语句——将赋值号(=或←)右边常量的值或变量的值存放在左边变量名对应的存储单元中,成为左边变量的值。
例如:a=3
(4)描述变量赋值的过程与特点。
答:赋值过程:例如a=3+a 读取变量a的值,在这个值得基础上加上2,将结果存放到变量a对应的存储单元中。
变量赋值特点:1、变量先赋值,后使用;
2、变量可反复使用,即“取之不尽”;
3、变量可重新赋值,重新赋值后,变量的值改变,即“赋值即覆盖”。
5.运算符、运算的优先次序、表达式。
(1)列举各类运算符的作用及运算规则(算术运算符、字符运算符、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
答:① 算术运算符:
说明:1)优先级数字越小,优先级别越高,在进行运算时越先计算。
2)VB 中只使用一种括号(),它可以多次嵌套。
② 字符运算符
③关系运算符:
说明:关系运算的
结果为逻辑型,条
件成立为True ,条
件不成立为False 。
④ 逻辑运算符: 说明:1)参加逻辑运算的数据只能是逻辑类型,运算结果也为逻辑类型;
2)Not 运算就是将原运算结果相反;
3)And运算也就是“并且”的意思,只有当运算符左右两边条件都成立时,整个条件才成立,运算结果为True,否则运算结果为False;见F的F
4)Or运算也就是“或者”的意思,只要运算符左右两边条件有一边条件成立,整个条件就成立,运算结果为True,否则运算结果才为False(两边条件都不成立);见T得T
(2)区分各类运算符的优先级;
答:1、算术运算、字符运算优先级最高,其次是关系运算,最后是逻辑运算。
2、括号可以改变次序,括号内的运算优先级最高
3、同一优先级按自左向右次序运算
(3)列举常用的表达式类型。
答:表达式——是指用运算符将常量、变量和函数连接起来的有意义的式子。
常用的表达式类型:1、算术表达式;2、关系表达式;3、逻辑表达式
(4)计算表达式的结果。
答:灵活计算。
表达式中若只有算术运算符号,则是算术表达式,运算结果为某一数值。
表达式中出现关系运算符,没有逻辑运算符,则是关系表达式,运算结果为True / False
表达式中只要出现逻辑运算符,则是逻辑表达式,运算结果为True / False
6.常用函数。
答:函数——是指程序语言提供的供程序设计者直接使用的一些小程序(子程序)。
第二单元算法的三种结构
1.算法三种结构;算法的结构特点。
(1)描述顺序结构的特点;
答:顺序结构——是严格按照先后顺序执行各个步骤的算法结构。
特点:每个步骤的先后顺序,不能随意颠倒。
(2)描述分支结构的特点;
答:分支结构(选择结构)——根据情况的不同,在两个预定的处理步骤中,选择执行其中的一个处理步骤,在两个支路中,必须且只能选择一条执行。
分支结构分成1、单分支结构;2、双分支结构。
特点:1、分支结构一定有判断框(是分支结构的开始)和汇聚点(是分支结构的结束)。
2、判断框有一个入口,两个出口 3、分支结构有一个入口,一个出口。
(双分支结构) (单分支结构)
(3)描述循环结构的特点;
答:循环结构(重复结构)——是指对某些操作进行重复执行的结构。
循环结构中要注意的三个要素:1、循环的初始状态;2、循环体;3、循环条件。
特点:1、一定有判断框,判断框内为循环条件。
2、有返回判断框(或循环体)的流程线、
双分支结构的语句格式: IF 条件THEN 语句(组)A ELSE
语句(组)B END IF
单分支结构的语句格式: IF 条件 THEN 语句(组) END IF
(如果“语句(组)”只有一个处理语句的话,也可以写成:IF 条件 THEN 语句)
3、循环结构只有一个入口,一个出口。
循环结构分为1、当型循环;2、直到型循环
(4)规范绘制顺序结构的算法流程图;
答:见1 /(1)题的流程图
(4)解释循环结构中控制循环的要素(如:初始状态、循环体、循环条件等);
答:循环结构中的三个要素:1、循环的初始状态;2、循环体;3、循环条件。
1、循环初始状态是指进入循环之前对涉及到的变量的初值。
2、循环体是指循环中重复执行的操作。
3、循环条件用于控制循环是否终止。
2.计数器、累加器、累乘器。
(1)解释计数器、累加器、累乘器的功能和特点;
当型循环结构
当循环的语句格式:
Do while 循环条件 循环体 Loop
直到循环的语句格式: Do 循环体
Loop until 循环条件
FOR ---NEXT 语句的一般格式是:
For <循环变量>=<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 <循环体> Next <循环变量>
FOR ---NEXT 语句中计算循环次数的公式为:循环次数=int ((终值 - 初值)/步长)+1
答:计数器:在算法执行过程中,用来记录某种事件发生次数的变量。
(1)计数器的初值通常为1
(2)在循环体中的计数语句c = c + 1
累加器:在算法执行过程中,用来生成并存储数据累加和的变量。
(1)累加器的初值通常为0 (2)在循环体中的累加语句s = s + i
累乘器:在算法执行过程中,用来生成并存储数据累乘积的变量。
(1)累乘器的初值通常为1 (2)在循环体中的累乘语句s = s * i
3.算法的执行过程和结果。
(1)使用列表法计算算法的执行结果。
答:涉及到循环结构,分析运行结果时,可以用 1、列表法(循环次数较少时);
2、功能分析法(循环次数较多时)
列表法:
该算法共循环了__5__次
sum=____1+2+3+4+5__(哪些数字相加)
运行结果: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