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设计一个科学活动的设计本人认为包括:课题设计、目标设计、材料设计、过程设计。
一、课题的设计——幼儿本位课题的设计包括选材、设计活动方案及课前准备,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充分考虑到幼儿。
1、选材应注意的事项:①反映多方面的科学内容。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涵盖面大,包含了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人体科学等。
因此,为了拓展幼儿的见识,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各个领域的知识,从小渗透科学意识,我们应善于挖掘适合孩子学习探究的科学教育内容。
如:物理学中的光、电、磁、力、热;天文学中的四季的秘密、星球的运动;化学中的化学反应(碘淀反应等);生物学中的动植物生长与进化;地球科学的风云雷雨;人体科学的探索人体的奥秘等。
②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反复强调了“周围环境”、“身边常见的”、“生活中”这些字眼。
由此说明,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是贴近幼儿生活的,不宜把那些高科技的、距离幼儿生活很遥远的东西搬到课堂中来。
③适合集体学习的内容。
目前,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多以正规性科学活动为主,而正规性科学活动又通常是集体的教学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就是要解决集体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正规性科学活动的选材应该是适合集体学习与探究的内容。
如:大班的《会变魔术的镜子》这一活动中要求幼儿感知平面镜的特点,迁移这一经验解决用镜子“变出”多个物体的问题。
这一目标应是对所有幼儿的要求,较为适宜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进行;而探索两面镜子夹角成像或其它现象则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延伸。
又如:《种豆》这一活动则不宜作为集中教育活动中的内容,它可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完成,也可在家庭中通过亲子活动来完成。
2、设计活动方案应符合本年龄段幼儿的接受水平。
选好了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接受水平来设计活动方案。
有时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同时在大中小班中进行,如:《有趣的泡泡》这一活动,设计方案不同均可在各个年龄段中实施,但它的目标定位与侧重点是不相同的。
每个活动一般还包括:课题的引入——应直接明了;问题的设计——应切中要害,让幼儿知道怎样回答;记录的设计(并非所有活动要记录)——应支持孩子的学习,不让孩子感到负担。
3、课前准备主要是教师对科学原理的研究及对科学实验的演练。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对幼儿的学习负责任的一种行为。
为了确保幼儿科学探索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活动组织前,必须对科学活动中应用到的相关原理进行研究,研究每个科学活动应该把知识点定位在哪里(每个活动一般只定一个知识点,防止把多个知识点套在一个活动中),确定了知识点,方便于教师设计活动方案。
教师并应反复演练实验过程,便于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做到胸有成竹。
如:为什么用蜡烛写字在水里会显现(油水分离);同样坡度的斜坡,为什么重的球滚得快(重的球势能大,从斜坡上滚下,势能转化为的动能也就大,则滚得快)。
又如:大班的《快乐转转转》,教师通过了反复研究与演练,得出了要让陀螺平稳、持久转动的主要条件是:重心低,上轻下重,稳定性好;轴垂直,轴心正,减少摇摆;圆面,减少阻力;同时,还有一些影响因素:如作用力的大小、圆面的大小、轴尖的圆滑程度、接触面的粗细、转动的方法等等。
二、目标的设计——定位准确科学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影响着整个教育的方向。
科学教育(以往称常识课)目标在各个年代的定位是不同的,50年代:偏重知识的传授→90年代:提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90年代后:关注科学情感的培养。
可见是按照:知识——技能——情感的顺序排列的。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本人比较赞同刘占兰博士提倡的理想的目标:情感态度→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经验,即排列顺序为:情感——技能——知识。
在实际中,目标的定位不仅是在教案中文字上体现,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1、情感——重点培养好奇心是认识事物的原动力、内驱力。
有了好奇心,幼儿才会对事物现象感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热情、求知的欲望,激发创造精神。
每个幼儿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天为什么会下雨?”“云为什么会走动?”“船为什么会在水面上航行?”……都是孩子们关注的问题,教师应追随着孩子的兴趣点与关注点,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对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善于给予保持与培养。
2、技能——获得方法幼儿学习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思考、记录、表达与交流。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给孩子学习科学的方法远远比教给知识更为重要。
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教师应善于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怎样获得学习科学的方法,幼儿就可以举一反三,碰到问题总会想去试试能否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亲身去尝试,这对幼儿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知识——适时渗透并非科学活动就一定要教给孩子一个知识点或使之明白一个科学原理。
教师不要把科学知识灌输给孩子,误认为孩子这节课没记住知识或原理是没有完成科学教育目标。
否则,幼儿容易被锁住概念,对今后认识客观世界是很不利的。
世间万物是多样多变的,不是固定的概念。
如:教师教孩子认识青蛙的特征——绿衣裳、白肚皮、鼓眼睛、宽嘴巴,走起路来蹦蹦跳、唱起歌来呱呱呱。
其实,世界上的青蛙大约有190多种,这只是一小部分青蛙的特征。
况且,青蛙具有保护色,孩子一旦被锁住了概念,今后碰到的大多数青蛙他们都认为不是青蛙。
因此,教师在教孩子认识青蛙时,应适时地渗透:青蛙的种类很多,有……有……,常见的有……(结合图片、动画等)。
孩子经验的获得重于知识的传授,知识的传授易忘,经验的获得终身记忆。
特别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缺乏辨别分析能力,容易被成人交给的固有知识所禁锢而造成误用知识。
如“炒菜获得的经验”一例:我小时候学做菜,炒包菜时生怕烧焦下了水,结果炒出了“包菜汤”,妈妈给我的知识是“炒菜不能加水”。
下一次炒花菜,我牢记住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不能加水”,结果哪怕我费了浑身劲地“翻炒”,还是炒出了“外焦里生名菜”。
从此,我得出了一条经验:炒菜加不加水,视青菜的种类而定。
这一经验终身记忆,受用至今。
三、材料的设计——精心准备科学活动所提供的材料应体现着探索的价值,体现着隐性指导。
教师要围绕活动目标给幼儿提供材料,确保活动效果的最佳化。
材料的提供应注意以下几点:1、多样化操作材料的多样化能确保幼儿探索过程的进一步丰富。
如:《让纸和笔站起来》这一活动,教师首先要考虑让纸和笔站起来需要外力的帮助,什么材料可以帮助纸和笔站起来?有哪些方法?再根据方法的种类提供帮助纸和笔站起来的辅助材料——夹子、橡皮圈、胶布、橡皮泥、盒子、绳子积木等;《有趣的复制》这一活动可提供能够复制的多种材料——剪刀、笔、印章、复写纸、模型、模具等。
(注意:同种方法的材料数量应有所控制——详见材料的数量)2、严谨性操作材料应根据活动的需要而提供,如:小班的《掉下来了》这一活动要让幼儿观察什么材料是直落的,什么材料是飘落的?由于室内高度的限制易造成现象不明显。
因此,选材要注意严谨性,确保孩子观察到最明显的现象。
我们选择鸡毛(从乌鸡的身上寻找出最轻的绒毛)、纸花、彩带为飘落材料,积木、花片为直落材料。
再如:大班的《有趣的泡泡》这一活动是让幼儿观察泡泡的成形与吹泡泡工具之间的关系。
因此,泡泡水的制作比例要配好,让幼儿一吹就能观察到泡泡的成形,加入少许的甘油,会使泡泡更持久,方便幼儿观察;制作工具的材料则选择八芯的电话线,柔软度适中,便于幼儿制作又避免了不安全因素。
3、结构性(层次性)操作材料可提供成品、半成品或废品,供幼儿自主选择,有利于幼儿的深入探究。
如:《神奇的不倒娃》中教师提供的不倒娃有可拆的与不可拆的,便于幼儿进一步研究;《修椅子》中教师提供的钉子有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尖的、扁的、圆的、弯的、坏的,锤子有大的、小的、双头的等不同的工具,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比较研究。
其实,材料蕴藏着隐性指导,很多探究的问题尽蕴涵在材料之中,孩子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操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4、材料的数量操作材料的数量提供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为宜。
材料太少,对幼儿来说,缺乏挑战性,探索过程不够丰富;材料太多,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探索出现盲目性,不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种材料太多反而会影响探索过程的丰富,孩子间会跟风而使用同种材料操作,所探索的方法会受到限制。
如:《有趣的复制》,如果教师提供的印章太多,大多孩子一节课都在印,而较少孩子去探索画、写、折、剪等其它方法。
因此,教师应根据探索方法的种类提供材料数量,同种方法的材料数量应有所控制,并非越多越好,这样有利于幼儿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灵活调控科学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在指导过程中有时是教师难以预测的,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指导。
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灵活的调控能力。
1、幼儿的操作——细心观察孩子的学习有不受干扰的权利。
教师应学会安静地、仔细地观察幼儿,倾听幼儿的问题和谈论,不要打断幼儿的思路,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
这样,才能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
如:《亲亲泥土》中让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泥土,当观察到几种烂泥时,孩子们谈论开了:“像大便,可怕极了”、“像牛拉的屎”、“像小朋友吐出来的东西”虽然听起来不太雅观,但是他们表述得具体形象,更可贵的是孩子们乐于表达、大胆表达。
2、幼儿的探索——鼓励支持“做中学”课题研究小组强调“动手做”(Hands on),强调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幼儿的求知欲。
他们认为: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能理解,应鼓励孩子多动手操作、多探索。
孩子的探索往往是无止境的,科学活动的结束并非孩子探索活动的结束。
如:《有趣的泡泡》活动一结束,孩子们发现用大张纸卷成的工具,吹出的泡泡大,就向老师要了一张大画纸想试试;他们发现泡泡水用完了,就加自来水。
教师对孩子们可能出现的结果保持沉默,鼓励孩子们去大胆试试。
3、幼儿的发现——为之赞叹幼儿的探索发现,常常出乎成人意外。
大多数的百科全书上都说蚕的一生脱四次皮。
可是,孩子们经过了自己的喂养却推翻了“科学结论”,发现了蚕宝宝的一生共脱五次皮。
他们观察到蚕宝宝换了三件衣服后就开始吐丝结茧,在茧里换第四件衣服后变成蛹,蛹变成了飞蛾脱下了第五件衣服。
孩子们的观察多么仔细,何不值得我们为之而赞叹!4、幼儿的困难——适时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碰到困难没办法解决时,教师应适时引导。
否则,幼儿会对科学探究失去兴趣与信心。
在《有趣的叶哨》活动中,起先,教师提供样品,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探索制作叶哨(教师原本认为此探索过程很简单)。
然而,大部分幼儿都碰到了困难,活动进行不下去,这时教师倘若不进行适时指导,孩子们就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