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01记叙文阅读之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专题01记叙文阅读之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专题01: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考点分析一、主要考点:记叙文阅读中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一直以来都是各省中考卷的常考题,考试概率高达百分之70以上,虽然在全卷中占分不大,但在阅读题中分值占很大一份子且易拿分,所以这一专题是一个拿分大题。

二、2019年各省中考此类考题(※号是各省出现频率较多):※1.理解文中某划线句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某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某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表达效果?※4.请谈谈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5.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结合文章容,赏析划线句子。

7.请品析文中某划线语句的妙处。

三、综合以上各省关于记叙文阅读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出现的考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题型:(一)直接解含义题1.理解文中某划线句含义2.请谈谈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二)以描写手法或修辞手法入手赏析题:1.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请简要分析选文某划线句的表达作用3.结合上下文,从某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表达效果?4.结合文章容,赏析划线句子5.请品析文中某划线语句的妙处常考形式一、直接解含义题:此种题属于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此专题的最直接的题型,一般题目简单明了,指明回答句子的含义,且在题目下方给出句子,便于分析答题。

【分析思路】1.先找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提取出来2.再看句子中是否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3.在文中找出此划线句4.结合句子所处位置,联系上下文,具体知道此句是写了什么,怎么样,蕴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5.整合答案。

【答题模板】由分析直接点明此句深层含义。

【真题分析】(2019年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原题)小铁锤中杰“呯!”随着儿子猛烈的关上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啊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

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

有一次儿子眼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

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

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能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

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東。

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

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微伤。

你听得汗毛直竖。

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仿?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都了。

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

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

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

你抚摸着儿于粗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

临走时你再三町嘱儿于,一定要想方设法換个岗位。

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

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着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着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

有时他的儿子轮起大磅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呦,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

丢进水盆中“嗞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

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拃多长。

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

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里。

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

他的宇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伯,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

你心里长出了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竞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拥抱。

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

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

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

“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

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

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

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伤肋骨。

几子开丰送舅舅去医院。

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

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年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

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

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

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

泪眼蒙眬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选文有删改)12.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2分)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

【答案】过度的呵护不利于孩子成长:过多的管束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

【解析】按照我们上面的解题步骤,进行分析:第一步: 1.先找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提取出来,这句提取出来是“浇水过度”、“腐烂”、“早夭”、“放不开”、“飞不高”第二步:再看句子中是否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花和风筝比喻孩子。

第三步:找到此句在文中的位置,此句在文章的中间位置,那么理解这句话要联系上下文第四步:结合句子所处位置,联系上下文,具体知道此句是写了什么,怎么样,蕴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此句所处文章中间位置,联系上下文,知道先是以给花浇水比喻对孩子的呵护,以浇水过多比喻对孩子的过度呵护;接着以放风筝比喻对孩子的管束,以“放不开手的风筝”比喻被放过度管束的孩子,风筝“飞不高”则比喻孩子的成长空间被局限住。

第五步:整合答案。

由上分析可以得出过度的呵护不利于孩子成长:过多的管束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

【巩固练习】练习题一:(2019年市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A卷原题)一把老钥匙王举芳⑴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

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

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⑵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⑶喏,在这儿。

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⑷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

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

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

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

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

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⑸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

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⑹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

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⑺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

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

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

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

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⑻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

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⑼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

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

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

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⑽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

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

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

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

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

⑾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

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

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

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

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

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

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

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⑿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

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⒀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

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⒁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

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⒂三婶来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

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⒃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⒄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1.理解文中第14段画线语句的含义。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答案】这里的齿痕指的是老宅钥匙的齿痕,打开岁月的珍藏指的是对老屋的回忆。

老屋钥匙上的齿痕,就像一把记忆的开关钥匙,拿到手里,就会唤起对老屋的记忆和家的归属感。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语句的能力。

赏析语句时要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语,主要从修辞手法、主题等方面赏析。

“那一个个齿痕”指的是老宅钥匙的齿痕。

“打开岁月的珍藏”指的是对老宅生活的回忆。

这句话写的是“我”受到母亲的影响,也拿起记忆的钥匙,唤起了对老宅生活的记忆和爱的归属感。

练习题二:(2019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原题)喜鹊的歌在草木葳蕤、群山绵延的陕南乡村,枝头的喜鹊如花中牡丹、林中翠柏,足以登上鸟类的封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