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教材目录o第1节电压o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o第1节磁现象磁场o第2节电生磁第十三章热和能§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过程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气﹥V液﹥V固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d=r0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d﹥r0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d﹤r★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反思:§16.2(1)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二、过程与方法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课程内容1、内能的定义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过程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
(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
a.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
b.摩擦生垫,物体克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大。
2.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会减小,气体膨胀做功。
内能→机械能3.做功是通过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来实现了内能的改变。
思考: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大或减小,除此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小结:★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反思:§13.2(2) 内能★课程内容1、 热传递2、 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法的比较3、 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及联系 ★重点——热传递★难点——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及联系 ★过程 一、热传递1.实质:内能在不同的物体间转移。
2.条件:两个物体间存在温度差3.方向: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由高温部位传给低温单位。
(两个物体) (一个物体)高温物体放热,内能减小。
低温物体吸热,内能增大。
4.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注意:热量不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获得)①热量是过程量,不是物体具有的。
②单位:焦耳(J)二、两种方法的比较(做功和热传递)1.相同点:(1)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2)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2.不同点:(1)做功——能量转化热传递——内能转移(2)做功:内能变化量是通过做功多少来恒量。
热传递:内能变化量是通过吸(放)热的多少来恒量。
三、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和联系1.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会增大。
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
联系2.内能是状态量,热量是过程量。
1.温度是状态量,不能传递;内能是状态量,可传递。
区别2.热量是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获得。
注意:状态量——是物体具有的;过程量——不是物体具有的。
★小结:★作业——§13.3(1)比热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二、过程与方法利用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热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刻苦精神.课程内容1、探究物体吸热的多少是否与物质本身有关2、比热容★重点——比热容★难点——比热容★教具——完全相同的两个电热水壶★过程引入:用电水壶烧水①烧半壶、满壶开水所需时间?——所需热量不同,与m有关。
②同样一壶水烧成温水、开水吸热的多少相同吗?——与升高的温度有关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质量,升高的温度,物体本身。
一、探究:物体吸热的多少是否与物质本身有关1.猜想2.设计实验3.进行实验结论:物体吸热的多少与物质本身有关。
二、比热容(c)①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②单位:③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比热一定,不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④比热容表(1)水的比热容:C 水物理意义:1kg 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 所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2)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状态有.关。
如:冰和水(3)常见的金属的比热容大小关系。
C 铝﹥C 铁﹥C 铜﹥C 铅★小结:1、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2、把质量相同的铝块、铜块、铅块放到沸水中加热,当沸水再次沸腾后,取出金属块,并把它们放到石蜡块上。
它们都能使石蜡熔化,那么哪个金属块熔化的石蜡多呢?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部分学生对比热容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够好,不会用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解释有关现象。
还得加以理解性的说明。
§13.3(2)比热容★课程内容1、 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实际意义;2、热量的计算 ★重点——热量的计算★难点——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实际意义 ★教具—— ★过程三、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实际意义1.水升高一定温度时,需吸收的热量较多;降低一定温度时,能放出的热量较多。
应用:用冷水作冷却剂,用热水取暖。
2.水吸收一定热量后,温度升高较少;放出一定热量后,温度下降较少。
应用:调节气温 (如沿海地区和沙漠地的气温比较)海风形成: 正午——风从大海吹向海滩傍晚——风从海滩吹向大海四、热量的计算 1. 2. 注意:C 与Q 、m 、无关,这只是一个计算式。
3.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热损失,则有Q 吸=Q 放(热平衡方程)例、把200g 的铅块加热到98℃,然后投入到12℃的80g 的水中,混和后的温度为18℃,若不计热损失,请求出铅的比热容。
解:Q 放=C 铅m 铅(t 0铅-t )=C 铅×200×10-3kg×(98-18)℃ Q 吸=C 水m 水(t-t 0水)=4.2×103×80×10-3kg×(18-12) ℃∵Q 吸=Q 放 ∴C 铅=0.126×103J★小结:★作业—— ★反思:冷气密度大热气密度小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14.1内能的利用§14.2 热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2)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3)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个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课程内容1、内燃机2、汽油机的工作原理3、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重点——汽油机的工作过程★难点——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教具——模型、挂图★过程一、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热机。
二、内燃机(一)汽油机的工作过程1.冲程——活塞从气缸的一端运行到另一端。
2. 吸气→ 压缩→ 做功→ 排气(汽油与空气)(机→内)(内→机)(废气带走内能)3.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反运动两次,曲轴(飞轮)转动两圈,燃气对活塞做功一次。
4.汽油机工作时,只有在做功冲程中,活塞靠燃气推动的,其它三个冲程中,活塞的运行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二)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不同点汽油机柴油机构造火花塞喷油嘴收入气体汽油与空气空气压缩程度较大(压缩体积)点火方式点燃式压燃式特点小巧笨重★小结:★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3题★反思:§14.3 热机效率★课程内容1、热值2、热机中的能量损失3、热机的效率4、其他效率★重点——热机的效率★难点——热机中的能量损失★过程四、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五、热值(q)1.定义: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2.热值是表示燃料燃烧的特性。
3.单位:J/kg J/m3(指气体)4.放热公式:Q放=qm或Q放=qv六、热机中的能量损失1.燃料未完全燃烧。
2.废气带走大量的内能3.克服摩擦做功4.散热损失七、热机效率(η)η=1.提高热机效率的措施2.让燃料尽量充分燃烧3.废气回收利用(利用废气加热物体)4.减少摩擦5.减少热损失八、其它效率1.电热器η=消耗的电能2.太阳能热水器η=获得的太阳能3.炉子的效率η=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小结:★作业——★反思: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15.1(1)电荷 摩擦起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荷,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2.知道原子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流的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课程重点(内容)1、 电荷2、 原子结构★难点——摩擦起点的实质★考点——①电荷;②原子结构。
★教具——玻璃棒、塑料棒、绸、皮、细小物、塑料尺、验电器★过程一、电荷1.带电体的性质: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3.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4.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5.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铂片张角的大小反映出带电荷的多少6.电荷量——所带电荷的多少简称:电荷;字母:Q;单位:库仑(C )如:摩擦的橡胶棒带10-7C 二、原子的结构1.宇宙→物质→分子→原子2.元电荷——e=1.6×10-19C3.摩擦起电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4.电荷守恒定律例1、一金属块带正电,原因是金属原子的( C )A.核电荷数增加,核外电子数目不变;B.核电荷数比核外电子数增加多些;C.核外电子数减少,核电荷数不变;D.核外电子数比核电荷数减少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