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剧的欣赏与反思
一直以来,我对音乐剧都有一种敬而远之的畏惧感。
从小学过唱歌,弹钢琴和电子琴,最终都被老师授予了个五音不全的称号而半途而废。
在大一的时候,几次同学介绍看《歌舞青春》和《妈妈咪呀》等,但由于对外语的抵触和对自己音乐领悟能力的否定,一直都没有勇气进入,只是停留在通俗易懂的国产电视剧的欣赏层面上。
直到这个学期在课堂上和同学一起看了音乐剧,才有了一个真正的认识。
其实音乐剧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深奥难懂。
在课堂上看的许多的音乐剧都有诙谐幽默的感觉,即便我们听不懂语言,看着字幕,也很快进入了喜剧的氛围中,享受其中的快乐,真的有一种心灵的放松。
在看音乐剧《发胶》的时候我就深有感触。
这样一个励志的故事,被演绎得轻松搞笑,在欢笑过后,我们却又不得不对特蕾西坚韧不拔,执着最求自己梦想的毅力赞叹。
如果只是一部普通的“灰姑娘式”的励志剧,也许看过,感慨过没多久也就忘了,它能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整个音乐剧的剧情,音乐与舞蹈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
我最喜欢的一首就是《妈妈,我现在是大姑娘了》,那首歌曲给我的感觉就是为《发胶》这部音乐剧中特雷西不顾妈妈的反对,坚持自己理想的情节而量身定做的。
同时这首歌也引起了我的共鸣,这也是我想要唱给妈妈的歌曲。
也许这就是音乐剧不同于普通电影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当人物情绪激动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就会配上与剧情情节很吻合歌曲,许多的时候,歌词仍旧是正常说话的台词,但加上了激扬的曲调,就会有正常语言难以表达出来的效果。
许多的时候,当演员说说话至激动的时候就很自然地唱了出来,那歌声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不仅好听,而且易唱,易记,使我们不禁地就会产生一种想要随着唱出来的感觉。
也许就是这样,那些百老汇优秀的音乐剧大多都会推出几首流行一时的歌曲,他们有的时候比作曲家单独创作出来的歌曲更受欢迎,就如同有些电视剧的主题曲一样。
因为音乐剧中的音乐是有背景,有情节的音乐,是有灵魂的音乐。
我还看的另外几部,《猫》,《妈妈咪呀》,《歌舞青春》等,这些音乐剧中的音乐和舞蹈都有一种随心所欲表达情感的感觉,每一段舞蹈和搭配的音乐或歌曲就是角色此刻心情的完美写照。
这样的剧情,音乐,舞蹈在情感上的统一就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在观看这样的音乐剧的时候,情不自禁的进入了戏剧中,有身临其境,想要跟着一起唱甚至一起跳的冲动。
看过一部音乐剧,我会觉得很开心,还常常在音乐剧放完后自己哼哼着剧中的歌曲,的确,是获得了压力的释放,烦恼的解脱。
然而在欣赏了几部欧美精彩的音乐剧之后,我常常都会陷入一个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一提到音乐剧,大家都想到的总是美国百老汇,是《猫》,是《妈妈咪呀》或是《歌舞青春》,却很少有人能想到中国的某某音乐剧?实话讲,我能想到的或是听大家常说的也就只有《白毛女》而已。
为什么在我们这个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中国却很少能创造出来
一些让世界记住的音乐剧呢?
首先,我觉得想要创造出一部好的音乐剧,就要摆脱创作话剧的模式。
这在我自己尝试着写音乐剧剧本的时候是深有体会的,也是我自己陷入的一个误区。
当写好了一场话剧后再试图将某句话换成一句歌词的时候,便会发现无论插入什么歌曲都感觉很牵强。
我理解的音乐剧就是以音乐为载体的喜剧。
音乐应该是贯穿情节的骨架,是整个剧的灵魂,应该是将音乐将整个剧串起来,而绝不能是在情节上添加几段音乐而已。
国内的音乐剧经常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重视剧本胜过音乐了,这样就很难让观众感受到音乐剧与话剧的明显区别,这也许是国内的音乐剧难以大量发展并走向世界的原因。
另外,欧美音乐剧受欢迎的原因可能还在于音乐与剧情的紧密结合。
在音乐剧的创作中我觉得还很需要的是编剧和作曲家的协调和配合。
作曲家一定是要在故事情节很熟悉的情况下创作的。
最好是整个剧本创作和拍摄的过程中作家和作曲家都参与进来的。
我感受很深的就是《妈妈咪呀》中开场几个少女从一本日记谈论起其中一个女孩母亲的爱情故事时,就越说越甜美,说到后来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甜美的程度,那几个姑娘就由心自然而然地唱了出来,又跳了出来。
他们唱出的歌词也是很通俗,就和他们正常说话的语言一样,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感觉音乐都已经“入戏”了。
而相比之下,觉得中国的音乐剧似乎就缺乏了这种“入戏”的感觉,音乐的歌词总要比标准普通话更优雅一些,这样反而会搞得音乐与剧情有隔阂,不能很好地接洽。
如果我们国家音乐剧的音乐能够更通俗,更简化,那么能够欣赏
进去的观众也会更多,对国产音乐剧的发展的繁荣只能是有益而无害的。
音乐剧除了创作上,在演出方面也对演员有较高的要求,即便是现代化的设备能够实现演员在拍摄过程中的假唱,但至少要求演员是善于演戏,并且能灵活地操控舞台的舞蹈家。
而且,多数的百老汇音乐剧为了营造更真实的戏剧氛围,都是采用演员原唱的。
因此,需要的是能歌善舞,灵活应变的高素质演员。
在我们国家,总是觉着音乐剧这个产业还没有被开发起来。
影院里上映的多半是单一的主要是语言的戏剧,却很少有音乐剧。
我们国家的艺人也大多是主要擅长演戏,舞蹈,唱歌之中的某一方面,缺少全能型的人才。
这也与我们国家的高等艺术教育割裂开的客观事实有关,音乐学院的学生就主打音乐,戏剧学院的学生就主打演绎,这样就很难全面发展。
对于一批资质优良的艺人,如果唱歌,跳舞,演绎都是他们的主修课,那么当他们从艺术院校毕业以后,我们国家的音乐剧发展就有了强大的资源。
欣赏欧美的音乐剧同时,我们不要忘了的是借鉴和学习,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一味的崇洋媚外。
不错。
音乐剧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但那不代表我们比他们晚发展,就一定要比他们发展的差。
我们可以改变我们之前错误的传统模式,吸收西方音乐剧的精华。
经过一代或几代艺术人的努力,也创造出让世界赞叹的音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