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选择题1.对于锌、铜、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当导线中有1 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两极变化是( )①锌片溶解了32.5 g ②锌片增重32.5 g ③铜片上析出1 g H2④铜片上析出1 mol H2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A解析锌、铜、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的电极反应为负极:Zn-2e-===Zn2+,正极:2H++2e-===H2↑。
则计算关系式为Zn ~2e-~H21 mol2 mol 1 mol0.5 mol 1 mol 0.5 molm(Zn)=0.5 mol×65 g·mol-1=32.5 g,m(H)=0.5 mol×2 g·mol-21=1 g。
2.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B.用锌片作负极,铜片作正极,在CuSO4溶液中,铜片质量增加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D.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气泡放出速率加快答案 C解析A项,铜片和铁片紧靠并浸入稀硫酸中,H+在铜片上获得电子,发生反应2H++2e-===H2↑,铜片表面出现气泡,正确;B项,锌片作负极,铜片作正极,铜上发生Cu2++2e-===Cu,生成的Cu在铜片上析出使其质量增加,正确;C项,铜片插入FeCl3溶液中,发生反应Cu+2Fe3+===Cu2++2Fe2+,并没有单质铁析出,错误;D项,向盛有锌粒和盐酸的试管中,滴入几滴CuCl2溶液,发生反应Zn+Cu2+===Zn2++Cu,置换出的Cu、剩余的Zn与盐酸构成了原电池,可观察到气泡放出速率加快。
3.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Zn2++Cu,则该原电池正确的组合是( )答案 C解析A项,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是2Al+3Cu2+===3Cu+2Al3+;B项,Zn应作负极,Cu应作正极;D项,不能构成原电池。
4.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B.电子流入的一极为正极C.原电池工作时,正极和负极上发生的都是氧化还原反应D.锌、铜和盐酸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锌片上有6.5 g锌溶解,正极上就有0.1 g氢气生成答案 B解析原电池的正、负极可以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也可以是金属与可以导电的非金属;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流出,从正极流入;原电池工作时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当锌片上有6.5 g锌溶解时,正极上析出0.2 g氢气。
5.锂电池是新型高能电池,它以质轻、容量大而受到重视。
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
若该电池在反应过程中转移1 mol电子,则消耗的正极材料的质量约为(其他损耗忽略不计)( )A.3.5 g B.7 gC.87 g D.43.5 g答案 C解析由电池总反应式Li+MnO2===LiMnO2可知,转移1 mol电子时,正极消耗1 mol MnO2,即87 g MnO2。
6.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极附近的SO2-4浓度逐渐增大B.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C.正极有O2逸出D.铜片上有H2逸出答案 D解析SO2-4应向负极移动,故正极附近的SO2-4浓度减小;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应由Zn片流向Cu片,正极反应为2H++2e-===H2↑,故有H2放出。
7.电化学气敏传感器可用于监测环境中NH3的含量,下图为其工作原理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O2在电极b上发生还原反应B.溶液中OH-向电极a移动C.反应消耗的NH3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5D.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NH3-6e-+6OH-===N2+6H2O答案 C解析构成的原电池中,通入氧气的电极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正确;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移向负极a极,B正确;1 mol NH3反应生成氮气转移3 mol 电子,1 mol O2反应转移4 mol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消耗的NH3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C错误;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NH3-6e-+6OH-===N2+6H2O,D正确。
8.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负极上的反应为CH3CH2OH-4e-+H2O===CH3COOH+4H+。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检测时,电解质溶液中的H+向负极移动B.若有0.4 mol电子转移,则在标准状况下消耗4.48 L氧气C.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O2===CH3COOH+H2OD.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O2+4e-+2H2O===4OH-答案 C解析在原电池中,阳离子要向正极移动,故A错误;因电解质溶液是酸性的,不可能存在OH-,故正极的反应式为O2+4H++4e-===2H2O,转移4 mol电子时消耗1 mol O2,则转移0.4 mol电子时消耗标准状况下2.24 L O2,故B、D错误;电池反应式即正负极反应式之和,将两极的反应式相加可知C 正确。
“三步”突破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第一步:写出电池的总反应式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与燃料的燃烧反应一致,若产物能和电解质反应则总反应为加和后的反应。
如甲烷燃料电池(电解质为NaOH溶液)的反应式为CH4+2O2===CO2+2H2O①CO2+2NaOH===Na2CO3+H2O②①式+②式得燃料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NaOH===Na2CO3+3H2O。
第二步:写出电池的正极反应式根据燃料电池的特点,一般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O2,随着电解质溶液的不同,其电极反应式有所不同,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1)酸性电解质溶液环境下电极反应式:O2+4H++4e-===2H2O。
(2)碱性电解质溶液环境下电极反应式:O2+2H2O+4e-===4OH-。
(3)固体电解质(高温下能传导O2-)环境下电极反应式:O2+4e-===2O2-。
(4)熔融碳酸盐(如熔融K2CO3)环境下电极反应式:O2+2CO2+4e-===2CO2-3。
第三步:根据电池总反应式和正极反应式,写出负极反应式:电池反应的总反应式-电池正极反应式=电池负极反应式。
因为O2不是负极反应物,因此两个反应式相减时要彻底消除O2。
9.下图为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该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电池工作时,电子由a流向bB.微生物所在电极区放电时发生还原反应C.放电过程中,H+从正极区移向负极区D.正极反应式为MnO2+4H++2e-===Mn2++2H2O答案 D解析因为右侧产生CO2,说明微生物所在的电极区C m(H2O)n失电子生成CO2,电池工作时电子由b极经外电路流向a极,A错误;微生物所在电极区放电时发生氧化反应,B错误;放电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C错误;放电时正极发生还原反应,D正确。
二、非选择题10.为了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某化学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其装置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原电池原理填写下表。
(2)电极类型除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外,还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3)指出下列电池的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酸碱性的变化:甲________,丙________(填酸性或碱性,增强或减弱)。
答案(1)(3)酸性减弱碱性减弱解析(1)甲装置:在稀硫酸中,镁比铝活泼,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铝为正极,H+在铝极上发生还原反应;乙装置:铁比铂活泼,铁为负极;丙装置: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铝与NaOH溶液反应,铝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偏铝酸根离子和水;丁装置:常温下,浓硝酸使铝钝化,铜溶解,铜为负极。
(2)通过比较甲、丙装置可知,电极都是铝、镁,由于电解质溶液不同,故电极名称不同,即电极类型与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都有关。
(3)根据溶液中离子参加反应情况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活泼金属电极并非一定为负极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除考虑两极金属的活动性外,还应注意电极能否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
如图所示,甲中,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Fe作负极,电极反应:Fe-2e-===Fe2+;但乙中,电解质溶液是浓硝酸,Fe发生钝化,Cu作负极,电极反应:Cu-2e-===Cu2+;丙中,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Mg较活泼作负极,电极反应:Mg-2e-===Mg2+;但丁中,电解质溶液是NaOH溶液,Al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Al作负极,电极反应:Al+4OH--3e-===AlO-2+2H2O。
11. 分别按图所示甲、乙装置进行实验,图中两个烧杯中的溶液为相同浓度的稀硫酸,甲中A为电流表。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B.甲中铜片作正极,乙中铜片作负极C.两烧杯中溶液中的H+浓度均减小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的比乙中的慢(2)甲装置中的能量转化形式: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乙装置中的能量转化形式: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3)甲装置中,某同学发现不仅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上也产生了气体,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装置中,若把稀硫酸换成CuSO4溶液,试写出铜电极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化学电化学热(3)锌片不纯,锌与杂质构成原电池(4)Cu2++2e-===Cu解析(1)甲装置构成了原电池,乙中Zn与稀硫酸接触反应;甲装置中H+在铜片上得到电子被还原为H2,铜片作正极,构成原电池后产生气泡的速率比乙中的快;随着两烧杯中H+不断被消耗,溶液中的c(H+)均减小。
(2)甲装置构成了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乙装置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3)锌片上产生气体,原因可能是锌片不纯,锌与杂质构成原电池。
(4)若将稀硫酸换成CuSO4溶液,则铜电极上会析出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