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呕吐中成药

呕吐中成药

呕吐中成药呕吐1.中成药(1)饮食停滞①保和丸(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长安牌,西安国药厂;双鹿灵芝牌,兰州中药厂):每次6~9g,每日2次。

用于食积停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嗳腐吞酸。

②枳实导滞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6~9g,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

(2)肝气犯胃①舒肝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用于肝气郁滞,胸胁胀痛,胃脘疼痛,嘈杂呕吐,嗳气泛酸。

②左金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药厂):每次3~6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

③戊己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3~6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用于肝胃不和,口苦嘈杂,呕吐吞酸。

④香砂养胃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黄蒲牌,上海中药制药三厂;健民牌、龙牡牌,武汉健民制药厂):1次9g,1日2次,温开水送服。

用于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呕吐酸水,胃脘胀满,四肢倦怠。

(3)寒邪犯胃①藿香正气软胶囊(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2~4粒,每日2次,口服。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②痧药(又称痧气丸、痧气蟾酥丸)(张仲景牌,北京中药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每次10~30粒,每日1次,温开水送服。

用于夏月贪凉饮冷,猝然闷乱烦躁,吐泻腹痛,牙关紧闭,四肢厥冷。

③人丹(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10粒或20粒,口服或含服。

用于中暑受热,恶心呕吐,头目眩晕,伤食伤酒,消化不良,水土不服,晕车晕船。

④纯阳正气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用于暑天感受寒湿,腹痛吐泻,胸膈胀满,头痛恶寒,肢体酸重。

(4)脾胃虚寒①附子理中丸(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3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②附桂理中丸(傅山牌,太原中药厂;健民牌、龙牡牌,武汉健民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3次,开水送服。

用于中寒腹痛,呕吐泄泻,手足厥冷。

(5)胃阴不足阴虚胃痛冲剂(曙光牌,辽宁本溪第三制药厂):每次1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不适和呕吐。

2.单验方(1)频嚼生姜。

用于干呕不止及胃寒呕吐。

(2)丁香、半夏各lOg,加生姜4片,同煎温服。

治脾胃虚寒呕吐。

(3)鲜芦根2509,切碎,水煎取浓汁,频频饮用。

治胃热呕吐。

(4)藿香lOg,炒苏子lOg,水煎服。

治外感夹食之呕吐。

(5)藿香lOg,半夏lOg,水煎服。

治外感湿邪所致呕吐。

(6)饭锅巴,如掌大一块,焙焦研细末,生姜汤送下。

治饮食停滞呕吐。

(7)黄连、苏叶各3g,水煎服。

治胃热呕吐。

、(8)乌梅肉150g,蜂蜜150g,熬膏,日服3次,每次20ml。

治胃阴不足呕吐。

3.食疗方(1)伤食呕吐①山楂麦芽饮:山楂与炒麦芽各log,将山楂洗净,切成薄片,与炒麦芽同放杯内,加开水,盖上杯盖,泡30分钟即成。

代茶饮。

②莱菔粥:莱菔子炒研末,与粳米同煮粥,频频服。

(2)胃热呕吐①鲜芦根60g,水煎,频频饮。

每次量不宜过多。

②西瓜鲜汁,少量多饮。

③枇杷饮:枇杷叶与鲜芦根各lOg。

将枇杷叶用刷子刷去毛,洗净、烘干,鲜芦根洗净,切成片。

同放锅内,加清水适量先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煎30分钟,代茶饮,温服。

(3)痰饮呕吐①姜汁米汤:生姜汁3~5滴,滴于米汤内频服。

②橙子煎:橙子水泡去酸味,加蜜煎汤频服。

(4)肝气犯胃呕吐①橘饼少量,时时嚼服。

②砂仁藕粉:砂仁1.5g,木香1g,研细末,和藕粉、白糖一起冲服。

(5)虚寒呕吐①蜜姜汁:姜汁半茶匙,蜜1汤匙,开水调服。

②陈皮红枣饮:红枣3个去核,陈皮1块,水煎饮服。

③干姜煎水,频饮;或干姜研细末,每次用3克,粳米粥调服。

(6)阴虚呕吐①陈皮梅,每次5个,煮烂食之。

②雪梨汁、荸荠汁、藕汁,均可常饮。

③羊乳饮:羊乳1大茶杯,竹沥水2茶匙,蜂蜜2茶匙,韭菜汁1茶匙。

先煮羊乳,熟后放入竹沥水、蜂蜜及韭菜汁,调匀,待温频饮之。

④生地黄粥:鲜生地1509,洗净捣烂,纱布挤汁。

先用粳米50g,冰糖适量,同入砂锅内,加井水800ml煮成稀粥后,将生地黄汁冲入,改文火,再煮一沸即可。

每日3次温服。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1)吴茱萸30g,生姜汁适量。

吴茱萸研末备用,临用时取3g调姜汁贴敷,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每天换药1次。

适用于肝气犯胃呕吐。

(2)佛手、明矾、半夏各等份,生姜汁适量。

前3药共为细末,用姜汁调成糊状,敷神阙穴,日1次。

适用于痰饮内阻呕吐。

(3)大黄、丁香、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过筛备用。

用时取药末lOg,撒于黑膏药中间,贴神阙穴,每日换药1次。

用于胃热呕吐。

(4)生姜15g,半夏lOg,上两药捣烂后炒热,将炒热的药物外敷脐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用于寒饮呕吐。

(5)大葱、胡椒、吴茱萸各适量,将上药共捣烂,炒热,敷于脐部,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用于胃寒呕吐。

(6)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大葱1根捣烂,加吴茱萸粉,用醋或开水调成膏,贴涌泉穴。

用于寒性呕吐。

(7)蓖麻子仁捣烂,敷涌泉穴。

治热性呕吐。

(8)白矾、绿石各等份,共研为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贴涌泉穴。

用于热性呕吐。

(9)鲜地龙若干条,洗净泥土,撒上白砂糖,顷刻化为糊状,加面粉适量和成药饼,贴涌泉穴。

用于热性呕吐。

5.针灸(1)梁丘穴,用28号或30号1.5寸毫针,针尖沿经络略向上斜刺,得气后拇指向后轻微缓慢捻转和提插2~3次,约1~2分钟至恶心呕吐消失为止,留针15~20分钟,捻转时有针感向上传导至腹部更好。

(2)内关穴,用28号或30号1.5寸毫针,针尖向上斜刺0.5~1寸,得气后提插捻转(平补平泻)1~5分钟,针传到同侧上臂或胸部,留针15分钟。

(3)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

随证配穴:寒吐加支正、胃俞、神阙(隔盐炙);热吐加合谷、委中(刺血)、金津玉液(刺血)、尺泽;肝气犯胃加太冲、阳陵泉、脾俞;痰饮内阻加丰隆;食积加天枢、下脘;胃虚加脾俞。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加灸。

四、其他治疗(一)单方验方1。

外感挟食的呕吐藿香17克,炒苏子9克,水煎,顿服(《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编)。

2.外感湿邪所致呕吐藿香12克,半夏9克,水煎服(《实用中医内科学》罗国钧编)。

3.饮食停滞呕吐饭锅巴、如掌大一块,焙鱼研为细末,用生姜汤送下(<<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绸)。

4.胃热呕吐(1)黄连、苏叶各3克,水煎服(《实用中医内科学》罗国钧编)。

一.(2)连、苏叶各5克,竹茹12克,水煎服(《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编)。

(3)黄连3克姜炒、石膏60克火煅,为末,开水送下(《寿世保元》)。

(4)栀子(炒黑)、朴硝各等分为末,每服二,三茶匙、开水送下(《寿世保元》)。

.5.痰饮呕吐生姜捣汁涂舌,或生姜片口含。

.6。

脾胃虚弱之呕吐伏龙肝(灶心土)30-60克,水煎15分钟后,去渣取汤,冲入生姜汁一匙,一次服下(《实用中医内科学》罗国钧编)。

.7.胃阴不足的呕吐乌梅肉120克,蜂蜜120克,熬膏,曰服3次,每次服20毫升。

(二)外治法.1。

塞鼻法取伏龙肝为末,水调成柱形,塞入两鼻孔。

此法适用于闻药气即呕吐的患者(《寿世保元。

卷三。

呕吐》).2.敷足心法(1)鲜地龙数条,捣烂敷两足心,用布包扎.适用于热呕(《中医外治法》,曹欣荣,詹永康编).(2)用蓖麻仁30克捣烂敷两足心,治呕吐不止(《同上》)。

(3)用鸡蛋清调绿豆粉敷足心,可治热呕(《同上》)。

3.敷石门穴法田螺数个去壳,加食盐少许捣烂,敷脐下石门穴一小时。

适用于温热病呕吐(《同上》)。

(三)针灸疗法1。

体针,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

寒者留针多灸,热则疾出不灸(《针灸学》南京中医学院主编,79年版)。

2.耳针,选穴胃、肝,交感、皮质下、神门。

每次取2-"-.'3穴,强刺激,留针20一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针灸学》南京中医学院主编,79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