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小学阶段作为启蒙教育阶段,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反映出他们数学成绩的高低。
计算能力的培养也能够提高学生迅速反应的能力,所以说,计算能力培养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锻炼
引言
计算是整个数学课程教学的基础,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并且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势在必行。
低段小学生的口算速度较慢、出错率也相对较高,这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是这一现象则严重影响了小学生们的后继学习和智力的发展。
那么,现阶段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如何走好这一步,把好这个关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如何提高小学生们的计算能力。
一、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计算教学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由此也可以得出数学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技能也就是计算教学了。
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主要指的是他们在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是一项基础能力。
现阶段的新课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不
断的降低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还是需要学生们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的,要能够正确的进行数学的逻辑运算和推理,这也就使得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迫在眉睫了。
计算能力作为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基本技能,在很多教师眼里应该是比较简单的、理所当然会的技能,现实则刚好相反,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很大程度都直接取决于他们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等,而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取决于小学生低年级的计算能
力的高低。
因此,在教学数学时,培养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也就非常重要了。
二、注重计算方法、思想的教学
数学教材中,有一些计算学习对于小学生们来说较简单,就算教师不教,大部分的学生也都能够正确的算出来。
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就行了,要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其中的算理,总结出相关的法则,然后再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当中。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时,10539,首先可以从回顾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理作为切入口,然后再顺利的过渡到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大部分的学生也都能快速的把答案计算出来,学生们在列竖式的时候也都会习惯性地把105写在上面,把39写在105的下面。
从表象上来看来,学生们貌似都掌握了,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对计算过程没有多加解释,而
是突然把39写在上面,把105写在39的下面,然后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这个时候他们也就很容易出错了。
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其中的计算道理。
也就是说,一节计算课不能决仅停留在计算正确上,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计算能力,让他们参与到计算的整个过程中。
这样,学生不但会算,而且还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道理,这样的计算课也才是正确的、高效的。
三、加强计算题的练习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教师在布置练习题时要注意层次化,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信的学好数学。
安排练习时要由易到难,先让学生专项练习再综合练习。
通过层次化的练习,让他们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把相近、相似、易混的习题加以比较练习,让同学们在比较中深刻的理解数学的算理、算
法。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题组的对比练习,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对计算算理、算法的精确理解。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四、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计算能力培养的规律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在开展计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弄清其中的算理,不但让他们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计算教学也会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低年级的小学生直观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这个阶段的小学生们的思维也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主要都是从动作开始的。
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促进他们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则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有效的桥梁。
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鼓励学生请出小棒一起来学习,在他们主动去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这样也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的相关内容奠定好基础。
也可以利用小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这些新知识。
教学中恰当的借助一些旧知识,然后再通过类比同化新知,有效地促使知识实现正迁移,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一些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
例如,加算减、口诀求商等一些知识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进行
的继续学习。
再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都是需要教师讲清楚的,教师讲的清楚,学生也就会理解的透彻,这样才能
有助于他们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有效的计算。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良好的计算习惯,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耐心、恒心,要多探究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教学的效果。
此外,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要教师将这种教学意识贯彻到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当中,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
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开展实际工作中,也要不断的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完善,只有这样,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也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们的耐心引导和教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学生自身的认真学习态度和不懈努力,坚持下去,他们的计算能力也能够逐渐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