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水 肿

第三章 水 肿

第三章水肿复习提要一、概念及分类1.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2.积液体腔内过多液体的积聚称为积水。

3.分类①根据波及范围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②根据水肿发生的部位冠以器官或组织的名称来命名:脑水肿、肺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声门水肿、皮下水肿等。

③根据原因来命名:肾性水肿、肝性水肿、心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淋巴水肿、炎性水肿等。

二、水肿的发生机制(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淋巴回流受阻(二)肾脏钠水排出障碍导致体内钠水潴留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2.肾血流重分布3.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①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②心房利钠因子分泌减少4.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①醛固酮分泌增多②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三、水肿的表现特征及对机体的影响(一)水肿的表现特征1.水肿液的性状漏出液:比重低于1.015、蛋白含量低于25g/L、细胞数少于500个/100ml的水肿液渗出液:比重高于1.018、蛋白含量达30~50g/L、可见多数白细胞的水肿液2.水肿组织器官的特点及体重的改变发生水肿的器官,其重量增加,体积增大。

覆盖于脏器表面的包膜或浆膜因被牵引而绷紧和发亮。

发生水肿时尤其是全身性水肿时,体重的增加能敏感地反映细胞外液容量的变化,它比皮肤凹陷体征的出现要早。

3.水肿的皮肤特点皮下水肿是全身或躯体局部水肿的重要体征。

显性水肿(凹陷性水肿):当皮下组织有过多体液积聚时,皮肤肿胀、皱纹变浅、平滑而松软、弹性差,临床上为验证有无水肿,用手指按压内踝或胫前区皮肤,观察到压解后有压痕的为显性水肿。

隐性水肿:全身性水肿病人在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可达体重的10%,称为隐性水肿。

4.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最常见的全身性水肿是心性、肾性和肝性水肿。

右心衰竭导致的心性水肿,首先出现在下垂部位,立位时以下肢尤以足踝部最早出现且较明显,然后向上扩展。

肾性水肿则先表现于眼睑或面部水肿,然后向下扩展。

肝性水肿以腹水最显著,而躯体部则不明显。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1.水肿的有利效应稀释毒素,避免因血容量的明显迅速增加所造成的心血管系统意外等。

2.水肿的有害效应①水肿造成细胞组织营养障碍②水肿对器官组织功能活动的影响四、常见水肿的特点和发病机制(一)心性水肿左心衰竭引起心源性肺水肿右心衰竭引起全身性水肿,习惯上称为心性水肿表现下垂部位的皮下水肿2.发病机制①钠水潴留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②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和体静脉压增高③其它因素:部分右心衰竭患者血浆蛋白浓度偏低,可能是心性水肿的因素之一。

3.防治原则立足于病因学治疗,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输出量。

从发病学治疗方面,进行利尿,减轻心脏的负担,同时适当地限制钠水的摄入,减少钠水潴留。

(二)肾性水肿因肾脏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水肿,称为肾性水肿。

1.肾病性水肿是肾病综合征的四大特征之一。

发病机制:①低蛋白血症所致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是其发病的中心环节。

②继发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钠水潴留在肾病性水肿发展中也将起重要作用。

2.肾炎性水肿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的同时,肾小管的重吸收无相应减少,有的反而增加,因而发生严重的球-管失衡,导致钠水潴留所致。

(三)肝性水肿原发于肝脏疾病的体液异常积聚称为肝性水肿。

1.表现腹水发生机制①肝静脉回流受阻②门静脉高压使肠淋巴液生成增多③钠水潴留④有效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四)肺水肿肺间质(血管外组织间隙)中有过量液体积聚和/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称为肺水肿。

由肺间质水肿到肺泡水肿。

发病机制①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②毛细血管和/或肺泡上皮通透性增高③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④肺淋巴回流障碍防治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

在改善通气、输氧、利尿等一般疗法的基础上,根据发病机制采取特异性治疗措施。

(五)脑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积和重量增加,称为脑水肿。

脑水肿的分类和原因①血管源性脑水肿:主要是脑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含蛋白的液体进入细胞间障增多。

②细胞中毒性脑水肿:常见原因有急性脑缺氧、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的水中毒和某些代谢抑制物的作用。

③间质性脑水肿:主要是阻塞性脑室积水。

脑水肿的临床特点①明显症状与体征②重者可引起一系列功能紊乱:颅内压增高引起的综合征;局灶性脑体征;脑疝引起的继发体征等。

发生机制①血管源性脑水肿:微血管的通透性增高。

②细胞中毒性脑水肿:急性缺氧或代谢抑制物的作用,ATP生成减少,细胞向外转运钠离子障碍,水分进入细胞导致脑水肿的发生;氧自由基损伤了膜的结构和功能;急性低钠血症时,细胞外液低渗,水分转入细胞内。

③间质性脑水肿:导水管被肿瘤或炎性增生所阻塞、压迫,脑脊液生成和回流通路受阻,室内压上升,脑脊液进行周围白质,引起间质水肿。

治疗原则首先病因治疗,在此基础上应用细胞膜稳定剂、脱水剂或用外科减压疗法。

(六)营养性水肿因营养不足引起的全身性水肿称营养性水肿,也称营养不良性水肿。

水肿分布从组织疏松处开始扩展至全身皮下,以低垂部位为显著,立位时下肢水肿明显。

发生机制①低蛋白血症。

②由于组织分解消耗留下空隙使组织间隙有更大负压,为液体所代替。

③由于细胞外液容量的增多,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继发性地使醛固酮、ADH增多。

2.治疗原则解除病因,补充营养。

(七)特发性水肿发生于中年妇女的一种病因尚未最终查明的全身性水肿。

1.表现不规则的间歇发作,晨起时眼睑浮肿、鼻梁变厚、面手指发紧,随后乳房和腹部发胀。

发病机制①体位因素。

②微血管床异常。

③体液因素的可能作用。

2.治疗原则解除病人的精神紧张,适当限钠,减少站立,采用合适的利尿方法,并注意卧床休息。

试题[A型题]1.心性水肿时组织液循环障碍,主要由下列哪种因素引起: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毛细血管血压升高D.血量增多E.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2.引起心性水肿的最重要因素是:A.左心房内压升高B.右心房内压升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醛固酮灭活不足E.胃肠道淤血3.慢性心衰发生水、钠潴留,下列哪个因素是最主要的: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B.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C.ADH增多D.肾淤血、肾血管压升高E.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4.左心衰竭与右心衰竭相比较,下列表现哪一项是相同的:A.水、钠潴留B.肺淤血、水肿C.肝淤血肿大D.颈静脉怒张E.端坐呼吸5.左心衰竭引起肺水肿的主要发病因素是:A.肺泡毛细血管内压增高B.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肺淋巴回流受阻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6.全身体静脉压增高的常见原因是:A.血栓阻塞静脉腔B.肺瘤转移到静脉C.瘢痕压迫静脉壁D.右心衰竭E.左心衰竭7.肾病综合征引起的水肿,组织液循环障碍主要是因为: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E.淋巴回流受阻8.急性肾炎性水肿的最重要因素是:A.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少B.醛固酮增加C.抗利尿激素增加D.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E.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9.引起肾病性水肿的直接原因是:A.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少B.醛固酮增多C.抗利尿激素增多D.利钠激素下降E.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升高10.分泌利钠激素的组织是:A.心室细胞B.心房细胞C.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肾小管上皮细胞E.肺泡Ⅱ型上皮细胞11.下列哪种肾脏疾病伴发水肿最明显:A.肾小球肾炎B.肾盂肾炎C.肾动脉硬化症D.肾病综合征E.肾结核12.引起机体钠水潴留的主要机制是: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B.肾小管重吸收增强C.钠水摄入过多D.利钠激素分泌增多E.激肽前列腺素系统激活13.所谓"肾血流重分布"是指:A.皮质血流增加,髓质血流减少B.肾包膜血流减少,肾实质血管流减少C.心输出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D.皮质肾单位血流增加,近髓质肾单位血流减少E.皮质肾单位血流减少,近髓质单位血流增加14.在以下各类的毛细血管中,通透性最高的是:A.脉络膜毛细血管B.心肌毛细血管C.肝血管D.肺毛细血管E.皮下毛细血管15.正常机体调节体内水、钠动态平衡起最重要作用的脏器和组织是:A.皮肤B.肺C.肝D.肾E.胃肠道16.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所致的组织水肿见于:A.心性水肿B.肝硬化引起的腹水C.肾性水肿D.炎性水肿E.水中毒引起的肺水肿17.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最重要的蛋白是:A.白蛋白B.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D.凝血酶原E.珠蛋白18.微血管壁受损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B.淋巴回流不足以清除过多的组织液C.静脉端的液体静压下降D.组织间隙的胶体渗透压增高E.血管口径增大19.“毛细血管有效滤过压”是指:A.动脉端毛细血管血压与组织间液流体压之差B.静脉端毛细血管血压与组织间液流体压之差C.动脉端毛细血管血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之差D.静脉端毛细血管血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之差E.有效流体静压与有效胶体渗透压之差20.“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是指: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B.毛细血管动脉端流体静压-毛细血管静脉端流体静压C.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D.毛细血管的平均血压E.毛细血管血压-组织间液流体静压21.引起肾小球滤过分数升高常见于:A.肾髓质产生前列腺素A增加B.肾皮质形成缓激肽增加C.充血性心力衰竭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E.利钠激素生成增多22.醛固酮主要作用于:A.近曲小管上皮细胞B.髓袢降支上皮细胞C.髓袢升支上皮细胞D.远曲小管上皮细胞E.集合管上皮细胞23.抗利尿激素对水重吸收增强的作用部位是:A.近曲小管上皮细胞B.髓袢降支上皮细胞C.髓袢升支上皮细胞D.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E.输尿管上皮细胞24.下列哪些情况会出现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对水、钠重吸收增加:A.醛固酮分泌增加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利钠激素分泌增多D.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E.前列腺素E分泌增多25.全身水肿时水、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淋巴回流受阻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E.球-管平衡失调26.“水肿”是指:A.细胞内液过多B.淋巴管内液过多C.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过多D.血管内液过多E.水在体内潴留27.炎性水肿液的特征:A.比重等于1.018B.比重小于1.018,蛋白含量低C.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高D.比重在1.015~1.018之间E.蛋白含量低于258/L28.脑水肿的完整概念是:A.脑组织含水量增多B.脑动脉扩张致血量增多C.脑细胞外液增多D.脑细胞内液增多E.脑容量增大29.吸入大量双光气引起肺水肿的主要原因是:A.肺间质负压突然增大B.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C.肺淋巴回流障碍D.肺泡毛细血管血压增高E.醛固酮增多[X型题]30.引起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的原因有:A.蛋白质丢失B.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C.大量水、钠潴留D.淋巴回流速度减慢E.蛋白质合成增多31.有效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A.导致毛细血管动脉端液体滤出增多B.对抗液体由毛细血管滤出C.促进组织间液向毛细血管回流D.毛细血管静脉端液体回收减少E.促进毛细血管液体向组织间隙流动32.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可引起下列哪些内分泌激素增多:A.醛固酮B.肾素C.第3因子D.抗利尿激素E.利钠激素33.水肿的有害效应是:A.导致急性心衰B.水肿区细胞营养不良C.水肿组织易合并感染D.组织营养血流减少E.稀释毒素34.炎性水肿的有利效应是:A.水肿液可稀释毒素B.水肿液的大分子物质将阻碍细菌扩散C.渗出液可运送抗体及药物D.水肿液中的纤维蛋白可吸附有害物质E.氧的弥散路径缩短35.水肿按其原因命名为:A.心性水肿B.肝性水肿C.粘液性水肿D.肾性水肿E.肺水肿36.不同类型的全身性水肿其分布特点主要取决于:A.内分泌激素的影响B.组织结构的特点C.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D.重力和体位的变化E.精神因素作用[B型题]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D.组织间液中蛋白质积聚E.淋巴回流受阻37.造成心性水肿的主要因素是:38.丝虫病引起的下肢水肿主要是由于:39.肾病综合征引起的水肿主要由于:40.肺泡中毒性肺水肿是由于:41.营养不良性水肿是由于:42.血管源性脑水肿是由于:A.心性水肿B.肝性水肿C.肾性水肿D.炎症性水肿E.静脉阻塞性水肿43.先出现于面部及眼睑的水肿见于:44.随体位的改变可移动的水肿见于:45.肾病综合征引起的水肿属于:46.肝硬化所致的腹水为:[名词解释]47.肾性水肿48.肝性水肿49.肾小球-肾小管失衡50.积水51.水肿52.脑水肿53.漏出液54.渗出液[问答题]55.慢性心力衰竭为什么会引起全身水肿?56.全身性水肿常见于哪些疾病?57.何谓"醛固酮逃逸"?58.严重肝硬化为什么会引起腹水和全身水肿?59.全身性水肿发生过程中,组织液循环障碍和水、钠潴留之间有何联系?60.有哪些原因可引起组织液循环障碍,使体液在组织间隙或浆膜腔积聚过多?61.引起血浆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有哪些?在水肿发生中有什么作用?62.哪些情况下滤过分数增高?63.哪些情况可产生肾脏球-管平衡失调?64.水肿对机体有何影响?65.区别水肿液的性质有什么临时意义?66.微血管受损所致水肿的水肿液有何特点?[填空题]67.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常见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