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探究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探究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改稿)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
教学目标: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导入
提起说明文,大家不陌生吧?学了哪几篇课文?
很好,那接下来,我说一句话,请大家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作个点评:“你们的教室真宽敞,有75平方米。


那么,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师生互动,引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怎样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
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探究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例文分析
1、屏显四组黑字句
3、屏显四组改句。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
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晚。

所以在华北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季结束,夏天到了。

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4、齐读
5、比较体会一下原句和改句有什么不同,体会表达效果。

6、师生讨论明确角度:(板书)
(1)数量角度
(2)程度角度
(3)频率角度
(4)时间角度
(5)范围角度
7、体会思路:(1)找关键词(2)定性。

如:“比较”表程度,“大约”表估计(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8、小结:
同学们,作家在向我们介绍知识的时候,能用准确的语言去介绍,表现在出现数据属实,没有虚假或夸大,体现了他们那严谨的治学态度。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不同的角度,如数量角度,程度角度,频率角度,时间角度,范围角度,其实,还不只这五点。

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课内延伸
想一想,如果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3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面。

4、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四、课外拓展
指纹的奥秘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

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

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

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绞像弓一样,叫弓型纹。

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征,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

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

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

科学家己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

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设计习题:
1、“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在语段中找出一处或多处你认为最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地方。

(1、“据说”一词,是听说,表示估计、猜测大约有50多亿人,不敢确定。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若去掉,就成为事实了,反而让人不可相信了。

五、总结
画家用他的神笔去描绘事物,摄影师用他的相机拍下那精彩的瞬间,而作家用他那准确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事物,让我们认识了精彩的世界。

我们不但要学会欣赏,还要学他们的技巧,用科学认真的态度对待一切。

附板书
数量角度
程度
说明文语言频率准确性
时间
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