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来水水质标准(教学参考)

自来水水质标准(教学参考)

自来水水质标准文章出处:网责任编辑:作者:人气:1366发表时间:2015-04-22 13:43:00一、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1、色度天然水经常显示各种不同的颜色,水的色度通常来自植物界。

工业废水的污染,可使水体产生多种颜色。

地面水的色度变化很大,它与汇水的土嚷、植被情况有关。

水色可分为真色和外表色两种。

水中悬浮物质完全移去后所呈现的颜色称为真色,它主要来源于溶解在水中的腐植质和水生物。

水中存在的各种有机物或无机物的杂质,如植物的落叶,树根及泥土中的一些物质、泥沙、矿物质等,称为外表色,或称虚色、假色。

沼泽水由于含腐植质而呈黄色,低铁化合物使水成为淡兰绿色,高铁化合物及四价锰化物使水呈黄色,水中大量藻类存在时显亮绿色。

水色的的存在,使饮用者有外观不快的感觉。

色度不一定都对人体有害,但会使工业尤其对一些轻工业品如食品、造纸、纺织、饮料工业等产品质量降低。

色度是主要的污染指标之一,一些国家的水质标准,要求的色度都在5~20度之间,现标准规定色度不超过15度铂钴单位,并不得呈现其它异色。

优质水最好在10度以内。

2、浑浊度水的浑浊度,是指水中悬浮物和胶体杂质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它和水中杂质含量,颗粒大小、形状和表面反射性有关。

测定浊度的方法比较简便,一般都用来间接反映水中悬浮和胶体杂质的数量。

1升水中含有1毫克白陶土(或高岭土)时产生的浑浊程度,称为1度或1毫克/升。

浑浊度是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河岸性质、水流速度、工业废水的污染有关,并随气候、季节变化而变动。

低浊度的水,对限制某些有害物质有积极的卫生学意义。

水的浑浊度过高会影响消毒效果,增加消毒剂用量。

根据各地反映,浑浊度达10毫克/升时已使人感到水质浑浊,因此水厂应尽最大努力,以求出厂水的浑浊度不超过3度,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度。

新标准要求不超过1度,条件或技术限制时不超过3度。

3、嗅和味洁净的水是无嗅无味的,污染的水才会产生嗅和味。

藻类的某些浮游生物、有机物、溶解气体、矿物质、工业废水的污染,加氯消毒、水温、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等等都会使水中带有嗅和味。

水温越低,河水越浑浊,常有泥腥土臭、味涩;溶解氧较多,味略甜;兰绿藻类原生动物会发出草腥臭等。

溶解于水中的化合物,一般要到一定的浓度,才能引起味觉。

含氯化物在150毫克/升以上带苦咸味,含铁在0.3毫克/升以上带涩味,含过量的矿物质的水味涩或咸。

含有嗅和味的水,饮用者产生不愿饮的感觉,对很多种工业生产用水也不利,使工业产品质量降低,因此标准规定自来水应保证无异嗅和异味。

4、肉眼可见物饮用水不应含有沉淀物、肉眼可见的水生物及令人嫌恶的物质。

5、PH值PH值表示水中所含活性氢离子的浓度,以代替氢离子的活度。

水的PH值是描述水呈酸碱性的一个指标,凡水中PH值低于7.0时,水呈酸性,而PH值高于7.0则水带碱性,当PH值为7.0时水为中性。

水在净化处理过程中,由于投加混凝剂和石灰等,可使水的PH值下降或升高,但过低可腐蚀管道,影响水质,过高又可析出溶解性盐类并降低氯消毒的效果。

标准规定在6.5~8.5之间。

6、总硬度水的硬度是指沉淀肥皂的程度,使肥皂沉淀的原因,主要由于天然水中含有钙盐和镁盐。

地下水的硬度往往比较高,地面水的硬度随地理、地质情况等因素而变,地面水的硬度一般不会太高。

硬水不宜于工业方面使用,锅炉用水切忌硬水,否则会生成锅垢,浪费燃料。

硬水也不宜于生产饮用,洗衣服会浪费肥皂,衣服染成斑点或不均匀的颜色;对健康不利,能引起暂时性的胃肠功能紊乱。

据国内报道,饮用总硬度为707~935毫克/升(CaCO3计)的水,第二天人们就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和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持续一周左右开始好转,20天后恢复正常。

显然,人们对硬度的接受程度相差很大。

根据我国各地的调查,饮用水的硬度都不超过425毫克/升(CaCO3计),人们对该硬度的水反应也不大。

此外,水的硬度过高,可在配水系统中形成水垢,并需消耗过量的肥皂。

至于高硬度地区的水是否要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可的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要求,由供水单位与卫生部门协商决定。

为与多数国家取得一致,将原来按氧化钙计的总硬度单位,改为按碳酸钙计,经折算,并考虑其它因素将原来的硬度不应超过250毫克/升(以氧化钙计)改为不应超过450毫克/升(按碳酸钙计)。

7、铁铁在天然水中普遍存在,是人类必需营养素,人体组织中含铁达3~5克,是合成血液中血红蛋白和氧化酶等所必需的元素,每人每日所需的铁质约6~12毫克。

因此饮用水中含有少量的铁并无害处,食物中可以摄入。

水中含量在0.3~0.5毫克/升时无任何异味,当达到1毫克/升时便有明显的金属味,含铁量为0.3毫克/升时色度约为20度,在0.5毫克/升时色度可大于30度。

为了防止衣服、器皿的染色和形成令人反感的沉淀或异味,标准规定饮用水中铁含量不应超过0.3毫克/升。

8、锰锰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之一,每人每日需锰4毫克,主要从食物中摄入。

水中锰可来自自然环境或工业废水污染。

锰在水中不易被氧化,在净化处理过程中较难去除,水中有微量锰时,呈黄褐色。

锰的氧化物能在水管内壁上逐步沉积,在水压波动时可造成"黑水"现象。

一些地区曾发生过这种情况。

锰和铁对水感官性状的影响类似,两者经常共存于天然水中。

当水中锰浓度超过0.5毫克/升时,能使衣服和固定设备染色,在较高浓度时使水产生不良味道。

锰的毒性较小,在饮水中引起中毒的事例未见记载。

为防止对衣服、食具及白瓷器等产生色斑和满足水质感官性方面的要求,标准规定饮用水中含锰量不应超过0.1毫克/升。

9、铜铜是人体中需要的主要微量元素之一,在新陈代谢中参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某些酶系统的活化过程。

成年人每天需铜约2毫克,小孩需铜量比成年人高,婴儿缺乏铜可发生营养性贫血。

天然水中含铜量较少,而工业废水的污染可大大增加地面水的含铜量。

铜的毒性小,但过多则对人体有害。

如口服1000毫克/日,则可引起恶心、腹痛,长期摄入引起肝硬化。

根据现有资料,水中含铜量达1.5毫克/升时,即有明显的金属味;含铜量超过1.0毫克/升时,可使衣服及白瓷器染成绿色。

根据感官性状的要求,标准规定饮用水中含铜量不超过1.0毫克/升。

10、锌天然水中的锌含量很少,锌主要来源于工矿废水和镀锌金属管道。

锌是人体必需的元素,是酶的组成部分,参与新陈代谢。

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锌约为0.3毫克/公斤,成年人每天摄取量平均为10~15毫克。

但摄入过多,则能刺激胃肠道和产生恶心,口服1克的硫酸锌可引起严重中毒。

调查表明,饮水中含锌23.8~40.8毫克/升或泉水含锌50毫克/升均未见有害作用。

但据报道,饮水中含锌30毫克/升,会引起恶心。

水中含锌10毫克/升时呈现浑浊,5毫克/升有金属涩味。

我国各地水中含锌量一般都很低。

根据感官性状要求,标准规定饮用水中锌含量不应超过1.0毫克/升。

11、挥发酚类(发苯酚计)酚类化合物中能与氯结合形成氯酚臭的,主要是苯酚、甲酚苯、苯二酚等在水质检验中能被蒸馏出和检出的酚类化合物。

水中含酚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污染,特别是炼焦和石油工业废水,其中以苯酚为主要成分。

挥发酚类有蓄积性,对人体和渔业生产的危害均很大,并且是缓慢而持久的。

苯酚能使细胞蛋白质发生变性和沉淀,小剂量时有类似水杨酸的作用,能刺激呼吸中枢,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其口服致死量约2~15克。

当水体含酚量达9~15毫克/升时,鱼类不能生存。

苯的的中毒症状为苯醉、昏睡、刺激眼和呼吸道,而主要危害在神经系统。

酚的中毒表现为胃肠炎、呼吸道病变,能引起血压降低、体温下降、呼吸中枢麻痹。

酚具有恶臭,对饮水进行加氯消毒时,能形成臭味更强烈的氯酚,往往引起饮用者的反感。

根据感官性状的要求,标准规定饮用水中挥发酚类含量不应超过0.002毫克/升。

12、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目前,国产合成洗涤剂以阴离子的十二烷基苯磺酸盐为主,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和消除。

人体摄入少量洗涤剂,很少表现有害作用。

但是,当水中浓渡为0.5毫克/升时要产生泡沫,超过0.5毫克/升时有异味,进入肠胃后有刺激粘膜的作用,甚至引起腹泻、腹痛。

根据嗅觉阈及泡沫形成的阈限度和大剂量的毒理作用,标准规定饮用水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含量不应超过0.3毫克/升,而作为优质水,则不能检出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13、硫酸盐硫酸盐是人体需要的大量元素之一,天然水中普遍含有硫酸盐,并作为主要矿化成份之一。

硫酸盐与钙离子结合生成坚硬的锅垢,加剧锅炉的腐蚀,当水中硫酸盐含量达到400毫克/升时,使人产生饥饿感,水具有苦涩味。

硫酸盐是泻药,当含量超过750毫克/升时,可刺激肠胃引起腹痛、腹泻,含量再高,可招致便血,当水中硫酸盐与镁共存时,作用加剧,而低于600毫克/升则无此作用。

基于硫酸盐对水味的影响和具有轻泻作用,标准规定饮用水硫酸盐含量不超过250毫克/升。

14、氯化物地面水和地下水中通常都含有氯化物,它主要以钠、钙、镁的盐类存在于水中,氯化物在水中含量不多,对人体无害。

饮用水中氯化物浓度过高(当为上千毫克/升)时,饮用后人体感到全身无力,口腔无味,水呈咸味或苦涩味,有时可引起腹泻。

水中存在氯化物,其钙、镁离子对锅炉有腐蚀作用,含量超过200毫克/升时,可加速金属管道的腐蚀。

人摄入氯化物的主要来源为含盐食品,每天平均摄入量约为6克(氯离子)。

根据味觉考虑,标准规定饮用水中氯化物含量不应超过250毫克/升。

15、溶解性总固体(矿化度)水中溶解性总固体主要包括无机物,主要成份为钙、镁、钠的重碳酸盐、氯化物和硫酸盐。

当其浓度高时,可使水产生不良的味道,并能损坏配水管道和设备。

据国外报道,浓度低于600毫克/升时,一般认为水味尚好,而高于1200毫克/升,会影响水味,但是长期饮用可能适应。

基于对水味的影响,标准规定饮用水溶解性总固体不应超过1000毫克/升。

二、毒理学标准16、氟化物F氟化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又是人体正常组织成分之一,人每日自食物及饮水中摄取一定量的氟。

摄入量过多对人体有害,可致急、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牙斑釉或氟骨症)。

饮用水中氟含量达3~6毫克/升时出现氟骨症,超过10毫克/升时会引起残废。

综合考虑水中氟含量为1.0毫克/升时对牙齿的轻度影响,以及对我国广大的高氟区饮水进行除氟或更换水源所付的经济代价,标准规定饮用水中氟含量不得超过1毫克/升。

原《标准》中规定适宜浓度0.5~1.0毫克/升,根据各地意见,以不订下限值为宜。

因为许多地区饮用水中氟含量低于0.5毫克/升,而关于"加氟"措施,国内外均有争议,尚无法定论。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很不一致,各地的特殊问题应与当地卫生部门具体商定解决。

特别是高氟地区,从饮用水以外其他途径摄入的氟较高,故应尽量使用低氟水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