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兴趣培养与阅读能力提升三官寺中心完小谢名当我们问很多作家应该如何去指导学生阅读?很多作家都会给出相同的一句话,相信大家也听过,“阅读还需要什么指导?只要给他书,让他去读,学生自然就学会阅读了”。
我们很多老师可能也抱持着相同的观点,认为阅读就是让学生有书读就可以,认为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就会有兴趣。
其实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阅读不仅要有书,而且需要我们去指导。
很多老师也问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也想问老师们,你认为孩子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阅读或者对其他的学习最有兴趣?我想大家会慢慢地找到相同的答案,就是当学生听得懂,学的会,知道的多的时候,他就会对这件事情,会对这个学科的学习感兴趣,对阅读同样如此。
学生要具备阅读的兴趣,首先要应该读的懂,能够和文中的人物进行沟通,能够和作者有情感上的交融,能找到相同的感觉,也就是共鸣,这个时候孩子才会对阅读本身产生兴趣。
对我们学校体制内的阅读教学而言“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持续”大家思考过没有,其实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能够读懂文章,能够理解文中每一个他感兴趣的词语的意思。
学生的慢慢地知道了越多,他就越有感受,就会对阅读产生自己的兴趣。
所以,我们先来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如何让学生增强体验,读懂文章,才能使学生产生能够和文中的人物沟通对话的过程。
下面我出示的这篇文章是我在上一讲里边简单提到的《桥》。
大家看这篇文章,很多老师可能也比较熟悉,这篇文章的字数不是很多,但是有他本身的特色,是什么呢?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他用非常简洁的语言,用典型环境当中人物的表现来表达人物的形象。
这篇小说我们如果想让学生读得懂的话,就应该明白怎样把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
上一讲我已经提到了,我们可以给学生讲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我们身边的某些人是怎么做的,他们是抱着什么情感,这是对这篇文章的价值取向的理解。
下面我们来看,我们对这篇课文中人物的内心应该怎么理解,怎样贴近学生,让学生感觉到。
这篇文章根据它的特色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计,老师们自己也可以思考。
如果我们把所有描写洪水的大雨的这些自然环境的文字去掉,然后去感受人物的表现,这样读起来就非常地突兀。
怎么样才能把人物的内心表达出来,就得通过周围环境的这种剧烈的变化。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碰过最大的雨或最大的山洪或是最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他的内心有没有这种恐惧,他的那种恐惧是源于什么?其实是源于人类自身的对大自然的本质的恐惧。
这时候我们就加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中人物的这种情感的对接,就能让学生体验到那一群人的恐惧,才能凸显老汉信仰的坚定与崇高。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读得懂这篇文章,他就会懂得这个老汉。
学生除了知道身边的人有人出于善良,出于信仰来这样做,也能体会到一群逃命的人对于生命的那种渴望,对于自然的那种恐惧,才能更加地体会到双重的更多层的含义,而不是只凸显老汉一个人,这样就建立起一种联系。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还要去了解小说的结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让学生更深地理解小说的结构呢?我们可以把这篇故事读给学生听,在某些点上我们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下面的情节是什么。
尤其是在学生还没有接触,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情况下,我们给他去读。
比如说我们在“人们跌跌撞撞的向那桥拥去”在这里停下来,下面会发生什么事,让学生去猜测。
然后我们还可以从“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在这里下面会发生什么事儿。
我们还可以从“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它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停下来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儿,还是不发生呢?后面出现了一位老太太,她就是这位老人的丈夫,她来祭奠他的丈夫和他的儿子,就是那个年轻人。
这样我们也是让学生懂得故事结构的推进,学生就真正地能够读懂这篇文章,就会建立自己的阅读兴趣,他在碰到类似的文章或者是下一篇的文章的时候,他就可以自己试着去推测,试着去感受人物的内心,那就是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内心的追问来理解文中的人物,这样就架立起读者与文章的作者沟通的桥梁。
这就是我们如何加深体验,让学生去读懂一篇课文,所以不管这篇文章的年代离这个我们现实有多远,我们都能够和作者进行对话。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阅读教学中要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词语教学。
大家在新课标实施以后,对词语的教学,可以不客气地说是在削弱了。
我们有些词语是让学生自己去查,自己去感受,或者自己去讨论,甚至是有些老师就不再进行词语的教学了。
其实词语的教学是我们汉语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但是词语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自己背过意思,或者说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者是查出字典里边词语的简单的意思。
当然词语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但是还要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在里面。
词语教学第一方面应该是发现词语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看斯霞老师《我们爱老师》的这个案例中他对“关心”这个词是怎样来引导学生来一步一步地理解的。
比如说“关心”是什么意思,这个是我们平时词语教学中比较容易问到的话,但是斯霞老师在后面又追问了一句“老师平时是怎样关心你们的?”这就不一样了,这就一下子搭了一座桥梁,这个桥就把“关心”这个词从课本当中直接拽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学生就会想到在平时老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那知道关心的意思以外,他也知道了关心有哪些行为,可以作出哪些事情来。
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斯霞老师这个案例非常简单,但是给我们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很多词其实是和我们的内心结合在一起的,学习语文和学习做人所结合在一起的。
我觉得通过这些结合在一起才是词语的现实意义。
第二,进入词语营造的意境。
我们看霍懋征老师在执教《月光曲》时有一个片断,他问“清幽”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很安静没有一点声音。
但是老师是怎么说的,他说不但静而且显得很美。
虽然是一间茅屋,但是在月光下像批上了一层银纱,显得幽静、美,这才是清幽啊!你看霍老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又尽情的描述,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清静而优美的环境当中,让他们通过老师的描述来理解我碰到某种情境的时候,这种情境才叫清幽,而不是清静。
再看看他的其它片断,老师说“什么叫微波粼粼?”学生说形容海中波浪不大,这个意思是通的,但是老师说“微波是小的波浪,但是被月光一照,粼粼怎么样?”学生就反馈出来,不光是波浪大小的问题,还要像粼一样闪闪发光。
接着老师又对这个词语进行了描绘“静静的海面,小小的波浪,月光一照,霎时间整个大海怎么样?撒遍了磷光。
”就把学生带入到海面波光粼粼的意境之中,并且是微波,小小、动态的。
这就是词语营造的情境,一定要让学生走入这种情境。
我们再来看,我们要发觉词语的表现力,我们看袁榕老师执教《狼和小羊的》的时候,老师说“这个时候狼不想再争辩了,龇个牙逼近小羊。
想想这个时候狼是一副怎样的神情?它有哪些行动?”学生就进行想象,老师接着说“狼逼近小羊大声嚷”,“嚷”是什么意思?学生来解释,“嚷”就是大声喊,老师说,我们把“嚷”字换成“喊”字行不行?学生说行。
但是这里为什么用“嚷”不用“喊”呢?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这里面包含着无理取闹,“嚷”就是故意用那种声高来掩饰自己内心的那点龌龊的想法。
老师就通过对学生的这种比较,让他比较“嚷”和“喊”的用词的不同来理解词语的表现力。
表现什么?表现人物的内心,表现作者的情感都在这里面,所以说要来了解词语的表现力。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要通过词语教学来掌握词语的解释方法。
大家可以看左先生在执教《伟大的友谊》的时候,有一个片段,片断当中老师说“同学们注意,这个‘汇’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就是“寄”的意思,左老师又说“有一封信请你寄一寄的话,能不能说有封信请你汇一汇?”学生一听,对啊,不能用这个词啊。
同学说“汇”是“送”的意思,老师又说了“这支笔你送给我,能不能说你汇给我?”。
学生又体会,对啊,“送”也不对。
“汇”是什么呢?“汇”是寄钱到某个地方去,学生最后理解了。
老师说“汇”有“寄”的意思,我们平时是这么说的,爸妈每个月都要寄钱给奶奶和外婆,但是书面语言“寄钱”,一般都用“汇款”或“汇钱”。
大家想一想,左老师在这里面渗透的解释方法是什么?学生用相同意思的词语来代替“汇”字的时候,左老师会用一个词,用一个生活的情景来问他“你说这样的代替,究竟准确不准确?”最后学生体会到“汇”有一个专用的领域,就是“汇款”或者“汇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词语的一定的解释方法。
我们再来看片断二,袁老师执教的时候,他说“厌恶”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厌恶”是恼恨的意思,还有的学生说是令人憎恨讨厌的意思,还有说是对某一些事物或某一些人感到十分反感。
老师就说“你背了词语手册上的话,你能不能自己来说?”大家注意,学生会去描述或是记住字典或是一些教辅的资料,老师碰到这个的时候,怎么样来教给他解释词语的方法?就是非常有效的一句话,就是左老师的这句话“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学生可以说对人产生反感,老师又说可以一个字一个字解释。
他启示学生,我们把“厌”和“恶”拆开来,“厌”是什么?是讨厌;“恶”就是反感,厌恶就是讨厌加反感。
他比学生单独说的反感,说的憎恨更丰富更完善。
拆字就是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两个字的词语我们把它拆开来解释,这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词语解释的方法。
其实通过这样的拆解,学生对词语的解释有了更多的切身的体验,在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他可能会有意识地去用。
比如下一次他碰到其他词语的时候,他会想一想,老师上一次是让我那样解释的,那我再来拆开来试一试,看能不能解释出这个词语的完整的意思。
其实解释出词语的意思本身可能并不重要,大家想一想什么最重要?思维最重要。
老师让学生去拆解这个词语的时候,一是调动了他过去的语言积累,二是让学生去思考,我应该怎样准确地描述出这个词的意思,我怎样通过原有的词语来表达这个词语的。
学生在头脑中就要不断地检索,不断地去找一些词语来表述这个准确的意思。
其实这样就是一个最终的目的,在词语教学当中,让学生的思维也动起来。
我们下面再来看一看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时候的一个片断,学生说“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我感觉到了爸爸对妈妈的爱。
这个时候老师就板书出这个“奔”字的两个读音,一个是bēn,一个是bèn,奔跑的奔,一个是奔向远方的奔。
老师说奔(一声)和奔(四声)有什么区别吗?你们查过字典吗?学生就开始想了。
这个也是老师把问题抛出来促使学生去想,bēn和bèn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
有的学生就得出来了,说bèn是有目的的,有目标的,有方向的;bēn是无目的的,无目标,无方向的。
老师这个时候就表扬了,文字是不是有温度的?从奔(四声)字体现出嫦娥奔月中的“奔”应该是怎么读,是嫦娥向着月亮去。
老师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学生在词语需要解释的时候,他得到什么样的方法?他得到同样一个字,同样一个词读音不同的时候,他的意思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