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概述 (1)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1)1.1要点介绍 (1)1.2课后习题 (2)第二章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上) (4)2.1要点介绍 (4)2.1课后习题 (5)第三章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下) (7)3.1要点介绍 (7)教学策略 (7)先行组织者 (8)第四章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8)4.1要点介绍 (8)4.2课后习题 (11)第五章“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 (11)5.1要点介绍 (11)5.2课后习题 (12)第六章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上) (13)6.1要点介绍 (13)6.2课后习题 (14)第七章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下) (14)7.1要点介绍 (14)7.2课后习题 (14)概述本学习笔记记录在学习《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的知识点,所使用的课本为《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次:2002年10月第1版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1.1要点介绍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3、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
4、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系统方法采用的步骤:①系统的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背景、约束条件和假设,其目标是系统要求实现的功能②调研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③对这些方案做出分析,权衡利弊,选出其中的最优方案并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④具体设计出能体现最优方案的系统⑤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纠正⑥应用和推广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方法的体系和结构。
5、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6、细化理论: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一个目标:按照认知学习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最合理有效的组织;两个过程:概要设计,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四个环节:选择、定序、综合、总结七条测略:细化理论的应用:①给出本节课的概要②嵌入动机激发器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③如果概念内容较抽象难懂则进一步给出形象化的比喻④按照细化设计成果组织教学内容⑤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⑥根据学习情况的需要嵌入认知策略激发器,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⑦提供本节课的课后总结⑧提供本节课的课后综合7、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分类。
它的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发现,内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原理。
8、ITT:(Instructional Transaction Theory)教学处理理论,其将知识分为三种:实体、活动和过程。
9、教学处方理论:六个基本概念、一个理论框架、三条基本原理、两个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库。
10、肯普模式:第一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11、史密斯—雷根模式: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描述性理论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定性理论一般是以描述性理论揭示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关注达到理想结果所采用的最优策略与方法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就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的简约形式:它是对教学系统设计实践的再现它是理论性的,代表着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内容它是简约的形式有三种主要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教为主,以学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功能:①作为相互交流的有效手段作为管理教学系统设计活动的指南作为设计过程决策的依据1.2课后习题1、有人认为“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间的混同与歧义”,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答: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层次上都有所区别: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学科性质: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理论性学科(较高理论层次的学科);教学设计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与计划的应用性学科(在学科层次上较低一级)。
理论基础:教学论通过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即以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本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条件与方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两者对教学理论的强调也不同,教学论只是依据理论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而教学设计不仅强调教学理论还强调学习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更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总之,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理论;而教学设计本身并不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只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是规定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理论。
2、回顾我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
答:我国从80年代晚期开始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
通过翻译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开设教学系统设计课程,出版专著等,到目前为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90年代以来,进行了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改革试验,成果斐然。
97年,何克抗教授提出学教并重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
98年郑永柏提出:教学处方理论。
3、试比较分析加涅与梅瑞尔的教学设计理论,指出两种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加涅的ISD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他从学习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九个阶段演绎出了九阶段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诉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和迁移),同时他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梅瑞尔在此基础上总结为“九五矩阵”。
梅瑞尔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包括: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知识是由行为水平(记忆、运用、发现)和内容类型(事实性、概念性、过程性、原理性)构成的两维分类,于是形成10种教学活动成分,梅瑞尔给出每一种教学活动成分与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
作为制定教学微策略的依据。
有关教学策略的描述性理论,策略有基本呈现形式(PPF)、辅助呈现形式(SPF)、和呈现之间的联系(IDR),这些策略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并且针对上述10种教学活动成分,分别有不同的策略组合,构成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处理理论,在上述两个理论的基础上,梅瑞尔提出了关于教学设计的规定性理论——教学处理理论(ITT),其基本思想是“教学算法+教学数据”的课件开发方式。
参考《美国教学设计理论从ID1到ID2的发展》(高瑞利),两代ISD在理论的区别表现在:(1)教学设计的对象从教学系统内部要素转向整个教学系统;(2)教学设计中心由以“教的传递策略”为中心转向以“知识组织策略”为中心;(3)教学设计从微观走向宏观,从教学系统设计走向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4)教学设计从内容的分化到知识、技能的整合。
4、试比较分析ID1与ID2的主要特点。
ID1和ID2的理论基础都为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第一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在学习理论方面它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作为其理论基础,第二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作为其主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上)2.1要点介绍1、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2、认知结构变量:奥苏贝尔把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三方面特性称为三个认知结构变量,他们是:可利用性——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
可分辨性——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的新观念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愈清晰,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稳固性——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愈稳固,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3、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的三种关系:类属关系(分派生类属、相关类属两种),即当前所要学习的新内容类属于原有观念总括关系并列组合关系4、学习风格的分类: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具体——序列、具体——随机、抽象——序列、抽象——随机沉思型、冲动型5、几种主要的学习动机:①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学习者对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或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是获得的,有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
在有意义的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
②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③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保持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三种内驱力在成就动机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因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种族起源以及人格结构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变化。
学习动机决定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选择性。
6、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①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用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期望状态)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作比较,找出两者间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方法。
②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根据机构外社会的要求(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衡量学习者的学习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内外结合的方法。
7、布卢姆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8、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