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学课件整理

医学影像学课件整理

医学影像学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第一节正常影像表现:本节重点:(一)小儿长骨的构成:骨干——骨皮质、骨膜、骨髓腔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骨骺——骺软骨:骺板——软骨:(二)骨质疏松、骨质软化的定义和x线表现1.成年骨骼:(1)骨干(2)骨端—骨性关节面、关节软骨2.脊柱:(1)脊椎:椎体(长方形)椎弓:椎弓根(椎弓环)、椎弓板、棘突(三角形)、横突、上下关节突(2)椎间盘:第二节基本病变表现:(1)骨质疏松:定义: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正常。

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

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分层变薄。

易发生骨折。

(2)骨质软化:定义: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

骨皮质和骨小梁边缘模糊,骨骼变形,假骨折线。

(3)骨质破坏:定义: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X线表现: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

(4)骨质增生硬化:定义: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增多。

X线表现: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

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

(5)骨膜异常:定义:因骨膜受刺激,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新生骨。

X线表现:与骨皮质平行,1~2mm间隙,线状、层状、花边状等。

骨膜三(Codman三角)。

(6)骨内与软骨内钙化:颗粒状、小环或半环状的致密影(7)骨质坏死:定义: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叫死骨。

X线表现:死骨表现为局限性骨质密度增高。

(8)矿物质沉积:1. 铅、磷、铋等进入体内,沉积于骨内。

X线表现:多条平行于骺线的致密带,厚薄不一。

2.氟进入体内,可使成骨活跃,骨量增多。

亦可使破骨活动增加,骨样组织增多,致骨质疏松或软化。

X 线表现:骨密度增高或减低。

第三节常见疾病诊断一骨折(一)长骨骨折1.骨或软骨结构发生断裂,骨的连续性中断,骨骺分离也属骨折。

2.外伤史,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3.基本X线表现:骨折线—断端间不规则的透明线。

4.骨折的类型:程度—完全性、不完全性。

骨折线形状和走向—横形、斜形、螺旋形。

复杂骨折—T形、Y形。

骨碎片情况—撕脱性、嵌入性、粉碎性5.骨折的对位和对线关系:以骨折近端为准。

6.骨折断端的嵌入:密度增加的条带状影,骨皮质和骨小梁连续性中断,断裂相错。

(二)儿童骨折的特点:1、骺离骨折:骺线增宽,骨骺与干骺端错位2、青枝骨折:局部骨皮质或骨小梁扭曲而不见骨折线(三)脊柱骨折:常见于颈₅₋₆,胸₁₁₋₁₂,腰₁₋₂部位。

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

X线表现:1.椎体压缩呈楔形,可见横行不规则致密带,前方可见碎骨片。

2.脊柱后突成角、侧移,椎体错位。

3.椎间隙正常。

二、骨与软组织感染:(一)化脓性骨髓炎:.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途径:血行感染、直接蔓延、开放性骨折或火器伤进入。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发病急,红、肿、热、痛和活动障碍。

多停留于干骺端的骨松质部分,可向髓腔延伸;也可向外扩展,形成骨膜下脓肿,再经哈氏管入骨髓腔。

X线表现:两周内,骨骼可无明显变化,软组织改变:1、肌间隙模糊或消失2、皮下组织与肌间的分界模糊3、皮下脂肪层内出现致密的条纹影,近肌肉部分呈纵形排列,靠外侧者呈网状。

两周后,可见骨骼改变:1.骨质破坏:向骨干延伸,骨皮质也破坏,可引起病理性骨折;2.骨膜增生:与病变范围一致。

3. 死骨形成:沿骨长轴呈长条形,界清。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因死骨可积存细菌,抗生素不易渗入内,阻扰病变愈合,致炎症呈长期慢性经过。

X线表现:1.骨外膜增生:骨干增粗,轮廓不整。

2.骨内膜增生:骨密度增高,甚至使骨髓腔闭塞。

3.仍可见骨质破坏和死骨。

(二)脊椎结核:以骨质破坏和骨质疏松为主的慢性病。

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系继发性结核病。

腰椎多见。

好累及相邻的两个椎体,附件较少受累。

临床可有脊柱活动障碍,局部疼痛,寒性脓肿及窦道形成。

X线表现:1、骨质破坏:主要为骨松质破坏。

椎体塌陷变扁或呈楔形;2、椎间隙变窄:严重时可消失,椎体互相嵌入融合;3、脊柱常出现后突变形;4、冷性脓肿:咽后壁脓肿、椎旁脓肿、腰大肌脓肿。

脊椎结核注意与椎体压缩性骨折鉴别。

脊椎压缩性骨折:椎间隙保持正常。

脊柱结核:椎间隙变窄,周围可见冷脓肿形成三、骨肿瘤:(一)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起源于骨骼结缔组织之间充质的肿瘤。

1.以20~40岁为常见,好发于骨骺已闭合的四肢长骨骨端2.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

较大肿瘤可有局部皮肤发热和静脉曲张。

3.骨巨细胞瘤分为良性、生长活跃和恶性。

X线表现:1、发生于骨端,呈偏侧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无硬化边;2、骨皮质变薄,形成骨壳;3、分房型可见骨嵴,呈皂泡状;溶骨型呈单一骨质破坏区;4、肿瘤内无钙化、骨化,周围无反应性骨增生和骨膜新生骨;5、骨壳不完整,周围软组织中出现肿块影者表示肿瘤生长活越。

6、肿瘤呈弥漫浸润性破坏,骨嵴残缺紊乱,软组织出现肿块者,提示为恶性肿瘤。

(二)原发性恶性骨肿瘤-------骨肉瘤起源于骨间叶组织,以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为特征的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1.多见于青年,11-20占50%;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干骺端为好发部位。

2.主要表现为局部进行性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早期可发生远处转移。

X线表现:1、肿瘤性骨破坏,境界模糊,骨皮质也破坏;2、瘤骨形成:云絮状、针状、斑片状;确定瘤骨是诊断骨肉瘤的可靠依据。

3、骨膜新生骨:骨膜新生骨再破坏形成骨膜三角(Codman三角);4、软组织肿块:内可见散在之肿瘤骨。

(1)成骨型骨肉瘤X线表现:1、以骨质增生、硬化为主,呈象牙质变,骨破坏不明显;2、骨膜增生较明显;3、软组织肿块,内有较多瘤骨分布。

(2)溶骨型骨肉瘤X线表现:1、以骨质破坏为主,呈大片溶骨性破坏区,边界不清,2、骨膜增生,受破坏形成骨膜三角;3、软组织肿块,大多无瘤骨。

(3)混合型骨肉瘤X线表现:骨质增生和破坏的程度大致相同,X线表现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良性恶性生长情况生长缓慢,无转移生长迅速,可有转移局部骨变化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锐呈浸润性破坏,边缘不利,与正常骨界限清晰,骨整,病变区与正常骨界限皮质变薄,膨胀,保持其连续性不清,累及骨皮质,造成不规则破坏与缺损骨膜增生一般无骨膜新生骨,多出现不同形式的病理骨折后可有少量骨膜新生骨无骨膜三角并可见骨膜三角周围软组织变化不侵及邻近组织易侵及邻近组织但可引起压迫移位器官形成骨外肿块,多无软组织肿块影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如有肿块,其边缘清楚本节重点:1、长骨骨折的基本x线表现,儿童骨折的特点2、脊柱骨折和脊柱结核的鉴别3、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第三章呼吸系统第二节正常影像表现:呼吸系统X线诊断一、 1. 胸廓正常X线表现:胸壁软组织:胸锁乳突肌、锁骨上皮肤皱褶、胸大肌、乳房及乳头影2.骨性胸廓:胸椎肋骨胸骨锁骨肩胛骨3.胸膜:极薄,X线检查一般不显示,但当其有一定厚度或在转折部与X线呈切线方向投照时可以显示。

如:叶间胸膜(斜裂与水平裂)。

二、肺 1.肺野:是含气的肺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阴影。

分区:上、中、下三野;内、中、外三带。

2. 肺门由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行支气管和肺静脉构成的复合影。

位置:两肺中野内带,2-5前肋间,左较右高1-2cm 。

正位:肺门分上下两部分。

二者相交形成肺门角(钝角)横径成人不大于15mm。

侧位:两侧肺门影大部分重叠,由左肺动脉弓、右上肺静脉干及两下肺动脉所构成,呈“逗号”状。

3.肺纹理:主要由肺动脉、肺静脉构成,支气管、淋巴管及少量结缔组织有参与构成。

◆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

◆两下肺多,右下肺多且粗。

左肺:上、下两叶,8个肺段右肺:上、中、下三叶,10个肺段4.肺小叶:肺段由许多肺小叶组成,直径约10mm。

5.腺泡:由终末细支气管远侧肺组织所组成,包括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直径约6mm。

6.气管长约10-13cm,宽约1.5-2cm。

起自环状软骨下缘(C6、7平面),于T5-6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分叉角约60-85°(右: 20°-30°左: 30°-45°),吸气时稍增大。

7.纵隔:解剖前: 胸骨; 后: 胸椎; 两侧: 纵隔胸膜和肺门分区:六分法形态:圆顶状运动:1-2.5cm位置:右膈顶位于第6前肋间,右比左高1-2cm,肋膈角,心膈角本节重点:掌握肺野和肺纹理的定义及X线表现。

第三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一)支气管阻塞(1)阻塞性肺气肿:机理:支气管部分性阻塞而致活瓣作用。

定义: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可伴有肺泡壁的破坏。

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种。

X线特征:1、肺野透明度增加2、肺纹理稀疏3、纵隔移向健侧,患侧横膈下降(2)阻塞性肺不张:机理:支气管完全阻塞,局部肺泡内气体吸收。

据其阻塞部位、时间、不张肺内有无感染等因素可有不同X线表现。

一侧性肺不张X线表现:1、患侧肺密度增高2、胸廓塌陷、肋间隙狭窄3、纵隔向患侧移位4、膈肌不清(左侧胃泡影上移)肺叶不张X线表现:1、肺叶缩小,密度均匀增高2、叶间裂向心性移位3、纵隔及肺门向患部移位4、邻近肺叶代偿性过度充气(二)肺实变: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取代。

X线表现:片絮状致密影,边界模糊。

可呈段、叶分布。

支气管气像﹡:当实变扩展到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形成对比,在实变区中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

(三)空洞:病理:肺组织坏死液化并经引流支气管排出而形成X线表现:大小、形状不同的局限性透光区1、薄壁空洞(3mm以内) 2、厚壁空洞(3mm以上) 空腔:病理:肺内正常间隙的病理性扩大。

X线表现:大小、形状不同的局限性透光区,壁薄(1mm左右)且较均匀。

(四)结节与肿块:结节:≤2cm,点状高密度影肿块:>2cm ,圆或类圆形以及分叶状的致密块影(五)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属间质性病变X线表现:肺纹理增粗、模糊、紊乱,呈网状或蜂窝状影。

(六)钙化病理:肺组织破坏后修复、愈合、钙盐沉积。

X线表现:斑点状、结节状,密度高,界限清楚、锐利,形态可不规则。

(七)胸腔积液:系多种疾病累及胸膜引起,X线检查不易区分其病理性质,但能判断液量的多少和解剖部位。

可分为游离性和局限性两大类。

游离性积液:少量:约300ml,第四前肋以下,显示患侧肋膈角变平变钝。

中等量:液体达第二前肋以下,中下肺野呈均匀致密影,上界呈弧形,外高内低。

大量:液体至第二前肋以上,患侧呈均匀致密影,纵隔移向健侧,肋间隙增宽,膈肌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