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政府的信息能力由四个方面构成,即信息采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以及信息交流能力。
信息采集能力是政府准确,及时和完整地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则包括存储,加工和分析各种数据和信息以满足政府最终用户需要的各种能力。
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所采集和处理的数据和信息实现“有信息的管理和决策”或“由信息所支持的管理和决策”则是由政府的信息利用能力所决定的。
而政府的信息交流能力则与政府信息对交流,对外发布,促进政府与人民的互动,落实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计划密切相关。
政府所决定的政府信息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
政府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对于公共信息的处理。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政府已经成为提升政府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战略措施。
从电子政务的角度来看,政府主要有整合、接入和表征三大功能。
1.电子政务资源的整合功能1)政府能够通过广泛的信息集合,有效增强政府的信息资源获取能力政府在获取信息资源方面具有极强的便捷性,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并可以使用户通过检索服务很快找到信息。
通过信息资源的聚合、聚焦机制安排,信息需求者可以通过政府实现自己开发所需要的信息,形成强大的用户信息资源自组织效应。
通过建立在政府部门间合理的信息采集分工负责制度,基于政府能够建立适应新情况的信息采集制度,充分发挥各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在信息采集方面的作用。
2)政府的灵活互动功能能够增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再利用能力政府所具备的互动论坛、信息查询等灵活功能,增强了信息的再利用能力。
通过建立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制度,政府能够更加促进政务信息在相关部门间的交流,使各部门工作能获得更及时、更准确、更完整的信息,加快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协调,提高行政效率,根除“信息孤岛”现象,避免信息的重复采集、重复加工,减少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资金的浪费。
3) 政府的信息沉淀功能能够增强政府信息资源的积累能力通过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的备份存储制度,能够发挥强大的信息沉淀和积累功能,对已经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备份和“集中”存档管理。
通过政府的建设,能够更加有效汇集、存档各政府部门的信息进行长期的、历史性的保管,防止各部门、各地方出现的信息资源自生自灭的现象,避免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由于条件局限而遭到破坏或散失,在部门或地方出现“数据灾难”时能以最快速度实现数据恢复。
通过政府进行信息资源的编目整理,有利于建立政府信息目录体系,实现可公开的信息目录可面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以利进行深度开发。
2.社会公共服务的接入功能1)作为直接面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政府,承担着电子政务服务前台的功能政府既是政府办公业务的对外交流平台和政府形象宣传的前台,也是政府发布信息、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载体和渠道,是提供在线公共服务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政府自身的政府,政府部门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多元化公共服务,实现与企业以及公众之问的互动式沟通。
政府将政府服务以某种逻辑方式整合在一起进行重新组合,通过这种方式,居民只需一个入口,就可以享受整体的政府服务,不必再沿用一个个部门拜访的串行工作方式。
一种比较理想的公共服务结果是:居民一次性地将办理业务所需的证明材料或其他文件传递给一个政府业务处理入口,政府部业务处理可以并行式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政府服务后台系统的协调统一工作和整合服务。
因此,政府是企业和公众获得政府信息和服务的便利渠道,使得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
政府的功能水平代表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是电子政府建设的基本环节。
2)作为具有广泛接入特性的政府,承担着实现跨部门应用的功能电子政务应用主要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政务协同服务,面向领导提供政府决策支撑服务,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生了大量的跨部门业务过程,这些业务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完成,需要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这些不同的政务活动决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四类服务模式: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政务协同和辅助决策。
公共服务模式。
作为为政务人员或社会公众实现政务信息公开服务的技术方式,采用具有多接入、全时段特性的政府来作为电子政务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手段,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成功经验和普遍共识。
资源共享模式。
政府由于具有广泛的接入性,能够实现多个维护入口并行的管理模式,因此能够成为支持两个或多个部门之间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的主要技术方式。
政务协同模式。
作为一种支持多个政务部门协同完成一个业务过程的技术方式,政府能够作为信息资源的交流、处理平台,将多个部门业务组成一个业务流程。
各部门实现各自的业务,工作流实现业务信息按流程转发,并持续启动相关业务过程,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
辅助决策模式。
作为为领导和政务管理人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技术方式,政府能够实现通过对多渠道的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分析、归纳和综合等,获得可靠、科学的决策信息。
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政务协同和辅助决策四类服务模式的技术解决方案为跨部门电子政务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实现平台。
3.电子政务绩效的表征功能政府的访问速度能够体现出运行基础层的建设绩效,尤其是为社会提供“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共参与”过程中的速度情况能够直接体现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并体现出保证电子政务的正常运行的引导作用。
其次,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能够体现出信息资源层的建设绩效,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咨询等服务的过程中,直接体现了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共享、交互能力,同时,政府的市长信箱等栏目为政府提供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领导决策的支撑。
第三,政府的在线办事的建设情况,能够体现平台支撑层和政务应用层的建设情况,从而实现基于政府的政务应用评估。
1)政府能够体现政务信息公开的绩效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绩效主要体现在公开容的全面性、实效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四个方面,政府能够通过指标体系的设置实现对政务信息公开的有效评估。
所谓全面性,即强调政务公开应“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政府发布的政务信息应当力求全面地反映政务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全面地共享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中政府所掌握的信息资源。
所谓实效性,即政务公开应做到“经常性的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的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的工作随时公开”,政府必须注意信息的维护与更新,及时发布最新、最具实效性的政务信息。
所谓准确性,即强调政府必须能够代表政府,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体现出权威性,因此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具有高度权威性的信息供给渠道。
所谓完整性,即强调政府公开的信息应当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公开过程性信息,如政务工作的计划规划和进展情况,也要公开结果性信息,如工作总结及结果公示等。
2)政府能够体现公共服务的绩效服务是政府乃至整个电子政务的生命线,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核心容。
通过政府,不仅能够评估行政性质的在线服务,同时能够评估社会性的公共服务;不仅能够评估信息发布形式的公共服务,也能够评估信息交互与事务处理形式的公共服务;政府能够通过公共服务的架构评估政府是否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是否最大程度的方便用户获取各种服务。
按照信息交互与处理的复杂程度将在线办事能力划分成不同的深度,如表格下载、在线咨询、在线查询和在线申报等,政府能够评估政府就每一事项提供不同深度下的“一体化”服务。
通过考察政府是否具备较高的“客户意识”,是否能够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政府是否按照不同用户对象的应用主题设计公共服务的架构,能够评估政府是否打破政府部门的界限,整合各种在线办事的资源与系统,提供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
3) 政府能够体现公众参与的绩效通过评估政府的各种公众参与渠道,不仅能够体现出参政议政的效果,同时能够评估政府是否能够保证用户意见和建议得到及时处理与反馈。
公众参与是政府的重要功能定位之一,是保障公民享有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政府的公众参与渠道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公众参与目标定位的实现,不仅需要强调政府公众参与栏目本身的建设,而且更加应当注重企业和社会公众与政府交流沟通的效果,使得政府真正起到官民互动的“桥梁性”作用。
当前,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包括:网上投诉、领导信箱、在线调查、在线访谈和公众论坛等,这些公众参与渠道的建设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容,各级政府首先应当完善公众参与的基本渠道。
更为重要是,必须避免政府公众参与中的“形象工程”和“花架子”现象,必须要保证用户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得到及时的处理与反馈,使得政府的公众参与栏目真正具有生命力。
政府三大功能定位与现状分析(2010-10-29 09:30:43)标签:政府信息公开在线服务政策保障建设信息杂谈(一)信息公开取得突破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施行,明确了政府作为信息公开重要渠道的法定地位,明确规定了信息公开的围、方式和程序,以及监督和保障。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各部门信息公开职能机构主动与协作,在政府开发建设信息公开目录系统,主动协调信息发布工作,主动为提供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形成了运转顺畅的维护机制。
在很大程度上政府以其信息海量、快速及时、维护便捷、查找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成为政府和公众的普遍首选。
很显然,有明确的政策保障和监督机制是政府信息公开功能得以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在线服务应用平稳目前政府在线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办理流程的;一类是通过业务应用系统直接办理业务的。
前者可一次性提供,除非流程有变化,一般没有日常维护工作;后者是业务部门因工作需要而开展的应用,是其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履行职责密切相关,归属明确,各级公务员在维护、管理上有在动力。
因此,在线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功能,总体上看建设和管理权责明晰,有人建、有人管。
(三)互动交流尚需推动互动交流功能以其即时性和不受空间限制等特点,成为网络平台区别于其他各类平面媒体最重要的特征。
互动交流是一种双向行为,因此在管理和维护上较之信息公开和在线服务更有难度,加上维护主体不明确,难度就更大。
部门部互动交流功能分工明确、流程清晰的开展得较好;而大多数情况是,建设单位成了互动交流的主体,真正需要提供回复口径的职能部门则很少主动参与其中。
政府互动交流功能总体还很薄弱,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和激发职能部门的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