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球类教学研究优秀毕业论文3篇|大学体育球类游戏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大学体育排球课技术教学的教师。
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参与大学体育排球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发放问卷调查,发放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
1.2.3统计分析法根据研究要求,运用SPSS11.3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2结果与分析2.1发球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查分析发球是排球比赛的开始,是所有排球技术中较不受他人干扰的技术,也是得分的重要手段。
[1]。
通过现场观察,在针对大学生的排球教学、比赛中,发球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根据现行的《集美大学大学体育教学大纲》排球部分的规定,女生发球教学以“正面下手发球”为主,男生以“正面上手发球”为主。
2.1.1正面下手发球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正面下手发球是身体正面对网,手臂由后下方向前摆动,在腹前将球击入对方场区的一种发球方法[1]。
由于正面下手发球动作结构较为简单,受干扰小,故定为女大学生或初学排球者学习、应用。
表1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老师认为:“抛球”、“全身协调发力”是技术重点;“挥臂与抛球的协调”、“挥臂击球”、“全身协调发力”是技术难点;“击球点”、“全身协调发力”、“心理(自信心)”是教学重点;“全身协调发力”是教学难点。
由此可见,针对女大学生或排球初学者群体,正面下手发球教学的关键点在于“全身协调发力”环节。
究其原因,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弱,力量较小,全身协调用力能力不足,容易造成发球时挥臂速率不够,常出现仅靠手臂力量击球或上下肢用力脱节的现象,影响了击球的准确性和力度,且易形成屈肘发力的错误动作。
2.1.2正面上手发球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查分析正面上手发球要求正面对球网站立,充分利用蹬地、转体,收腹带动手臂加速挥动,以及运用手指手腕的推压,加大发球的力量和速度,同时使球呈上旋,不易出界[1]。
影响“正面上手发球”效果的技术因素有:准备姿势、抛球引臂(高度位置、配合的协调)、击球部位(全手掌击球中下部)、手型(包满、推压)、挥臂击球(弧线挥臂、速度、力量)、心理(自信心)这几个方面。
准备姿势:为了便于完成各种技术动作而采取合理的身体姿势称为准备姿势[2]。
合理的准备姿势是指要使身体重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又要便于移动和完成各种击球动作,为迅速起动,快速移动及击球创造最好的条件。
从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老师认为是技术重点,80%的老师认为是教学重点。
抛球引臂:准确的抛球引臂是确保学生形成规范技术动作定型的先决条件。
发球时抛球不准、不稳,就无法保证学生运用正确的技术动作击球,缺乏全身各肌群协调用力,造成击球动作变形,不仅难以提高对球的控制力,更有可能对肩、肘关节韧带、肌肉造成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故协调的抛球引臂是正面上手发球技术的基础。
从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老师认为是技术难点。
击球部位:在实际练习中,实现全手掌包裹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球感和小肌肉控制能力,较难掌握,部分学生出于畏难情绪或为了追求练习简单化常用拳头发球,这样便缩小了触球面积,因为手掌不能很好地包裹球故减少了对球的控制力,造成击球不准。
从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老师认为是技术重点。
手型:正面上手发球要求全手掌包满球,同时手腕伴随积极的推压动作。
正确掌握全手掌包裹球的技术需要学生有较熟悉的球感。
从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老师认为是教学难点。
挥臂击球:正面上手发球时挥臂的轨迹呈弧形,手臂要沿着弧形的轨迹自下而上,形成以肩带动肘、肘带动腕的链式挥动。
刚开始练习时,由于还没形成熟练的动作定型,学生容易将注意力过多集中在手腕击球上,而忽略挥臂,或由于想加大发球力量而破坏了弧线挥臂的动作结构。
从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老师认为是教学重点。
心理:自信心不足是引起肌肉紧张、僵硬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发球时有足够的自信心,可使兴奋或抑制过程不断地增强[3]。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不断的外部鼓励来增强学生自信,再辅以之高密度的练习次数有效地提高正确技术动作的成功次数。
从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老师认为是技术难点。
2.2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查结果分析垫球是排球的基本技术之一。
正面双手垫球作为最基本的垫球方法,要求双手在腹前垫击来球,它是各种垫球技术的基础,适合于接各种发球、扣球和拦回球,在困难时也可以用来组织进攻[1]。
基于正面双手垫球技术运用的广泛性与代表性,特针对该技术的分解动作进行调查。
“正面双手垫球”完整动作环节分为:准备姿势、垫球部位、击球点、垫球动作、垫球后动作。
每个环节内部各有若干个关注点。
通过表3可以看出,50%以上教师认为“两脚分开、半稍蹲”、“触球部位”、“前臂并拢”、“腹前击球”、“垫球时插入球下”、“击球后动作”是“正面双手垫球动作”技术重点,而以上技术重点亦被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是教学重点;50%以上的教师认为“预判”、“及时移动”、“合理击球角度”、“协调用力”、“两臂的平衡”五项为“正面双手垫球”的技术难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而其中仅有“及时移动”一项被当作教学重点。
由此可见,在垫球的教学中,垫球技术重点即为教学重点,而垫球技术难点则可作为依学生水平分组教学的内容予以对待。
特别是“预判”环节,属“球感”、“意识”范畴,90%的教师认为是技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却又较难去做针对性练习。
2.3正面传球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球作为排球的基本技术之一,指利用手指手腕的弹击动作将球传至一定的目标的击球动作。
传球技术主要用于二传,为进攻创造条件,在比赛中起着组织进攻的作用[4]。
正面双手传球是最基本的传球方法,运用最为广泛。
影响“正面传球”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准备姿势、迎球动作、击球点、手型、用力方法、心理几方面。
准备姿势:正确的准备姿势可以为后续的技术动作提供平稳的重心、合适的发力角度,是传好球的先决条件。
从表4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教师认为“脚步移动及时对准来球”是“准备姿势”的技术难点亦是教学难点。
迎球动作:动作特征是传球手型已基本完成,双腿已准备蹬伸发力,是准备姿势的结束和击球前的准备动作。
良好的迎球动作必须以对来球在空间、时间上的精准判断为前提。
从表4调查结果来看,影响“迎球动作”的主要技术因素是“准备姿势”的结束动作———“制动”的效果。
如“制动”不佳,必然造成身体不稳定,进而影响迎球动作的完成。
表4调查结果还显示,有85%的老师认为将教学重点放在“出手时机”的训练上会对完成“迎球动作”有帮助。
击球点:处于额前上方,这样能看准来球和传球目标。
如果伸臂过早、过直,击球点远,就不易传好球[5]。
从表4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教师均不认为对此环节的教学有难处,亦不会将之视为重点内容。
手型:传球的手型是由手腕和手指动作共同组成,传球触球时两手要适应圆形的球体,因此两手要掌心斜相对,五指分开,拇指成“一字”或“八字”呈半球型,以便与球体有较好的吻合度且保证在触球时有较大的运动幅度,达到缓冲球体冲力及控球的目的。
从表4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教师认为传球时“手放松”是传球动作的开始也是动作重点,故在教学中也十分强调;保持传球时“掌心斜相对”是传球手型形成半球型的重要技术环节,有70%的老师认为该动作是学生较难掌握的技术难点,亦将之视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教师让学生形成“放松状态下的半球型手型”是传球教学的重要目标。
用力方法:正面传球的击球力量主要来源是蹬地、伸臂动作[6]。
从表4调查结果显示,有85%以上的老师同时认为“左右手用力均衡”和“全身协调用力”既是技术难点也是教学难点。
左右手用力均衡确保球能向预设的轨迹和目标飞行,全身协调用力既降低了学生手指手腕的受伤机率,也能延长传球的距离,为后续的技战术教学提供技术保证。
心理:面对自高而下飞向头顶的来球,学生易形成害怕受伤的恐慌情绪,包括担心、紧张、不安等,以及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唤醒的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7]。
这种情绪可导致在练习时因害怕受伤而做保护性动作,使正确的技术动作发生变形,如十指紧张,躲球等。
随着学生练习次数,触球次数的增多,这种心理反应会得到削弱。
在教学过程中,有60%的老师认为应培养学生克服“不怕受伤”的心理技术难点。
2.4四号位一般扣球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扣球是攻击性最强的基本技术,是完成战术配合的最后一个技术动作[8]。
扣球技术观赏性强,难掌握。
影响“四号位一般扣球”效果的技术因素有:准备姿势、助跑、起跳、空中击球、落地、身体素质、心理几方面。
从表5的调查结果看,几乎每一个技术环节均是技术难点。
准备姿势:是扣球技术的开始,所有接受调查的老师均认为是技术的重点,然而在经历了传球、垫球教学后,其并不难掌握。
助跑、起跳:助跑是为了获得更准确的起跳位置和更快的水平速度,便于起跳点更准确、起跳动作更协调、起跳高度更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助跑环节容易步伐混乱,无节奏,与起跳衔接不紧。
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无法准确判断球的飞行轨迹和击球点,造成选择了错误的助跑路线、起跳时机,进而产生急于扣球的心理反应。
从表5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老师认为“预判”是教学重点;70%以上的老师认为“最后一步的制动”既是技术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90%的老师认为“路线”是技术的难点;80%的老师认为“起跳时机”是技术难点也是教学难点。
90%的老师认为“助跑起跳的合拍”是教学难点。
空中击球:击球点的实质包括球和人的双方运动,只有在最合理的位置相遇才能发挥挥臂的最大力量。
这就要求学生在起跳的最高点与球相遇,实现扣球高度的最大化,这对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表5调查结果显示,70%的老师认为“击球点”是教学难点;80%以上老师认为“用力”是技术难点也是教学难点。
落地:完成空中击球动作后,身体自然下落,双脚同时着地,以前脚掌先着地再过度到全脚掌着地,同时顺势屈体缓冲身体与地面的撞击力。
从表5调查结果显示,从避免学生受伤的角度出发,有95%的老师认为是教学重点。
心理:学生出于身高低、身体素质较弱等原因,在结合球网练习时较易产生患得患失的畏惧感。
因此,克服对球网的恐惧应作为一项专门的心理训练内容成为四号位扣一般球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多鼓励学生大胆扣球。
从表5调查结果显示,60%的老师认为“克服对网的恐惧”是教学的重点;80%的老师认为“自信心”是教学的重点。
2.5单人拦网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拦网是队员在网前以身体任何部分在球网上沿阻挡对方击球过网的技术动作,是防守的前沿,主导者后防站位布置。
它起着阻拦对方攻击、为本方反击创造条件的特殊作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