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PPT许婷婷

中国传统文化PPT许婷婷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 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 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 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 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 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 老年节。
名称:乳丁纹壁
描述: 文物类别 玉器 年代 汉 文物来源 [已有研究] 海外遗琛玉器一 制造者/作者 国立故宫 博物院编辑委员会 收藏人/机构 美国哈佛 大学艺术馆 基本信息 高26.0公分 保存情况 现存于美国 佛利尔艺术陈列馆
名称:玉马首 描述: 文物类别 玉器 年代 汉 文物来源 [已有研 究] 海外遗琛玉器一 制造者/作者 国立 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 会 收藏人/机构 美 国哈佛大学艺术馆 基本信息 高14.0 公分 保存情况 现存于 美国维多利亚.亚伯特 博物馆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 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 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 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1]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 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 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 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2]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1974年3月,兵 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4] ,先后有200 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 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 墓稀世珍宝之一。
古代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源于农事,与岁时节令有关。如农历的24 个节气,既标志四季交替的段落,又具民间风俗;春节、端午、 中秋三大民俗节,既表示喜庆(如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子、 玩龙灯),又是劳作之余的休整(如饮食、娱乐)。还有元宵、 清明、七夕、重阳、寒食、腊八等节,或作团圆之聚,或含纪 念之意,皆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少数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有: 蒙古族的马奶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盘王 节,以及穆斯林各民族的古尔邦节等。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 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 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 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 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 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 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 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招财童子源于 观音菩萨的“金童 玉女”中金童。福 生城长者最小的儿 子,出生时,各种 财宝自然涌出,故 名招财。经常手托 宝盘或元宝、如意 等,有求必应,十 分灵验。 身边经常出现 象征财富的宝船图 案,象征理想和梦 想的茄子图案,象 征长寿的龟鹤图案, 象征吉祥的松竹梅 图案,象征富贵的 四季花卉等。配饰 包括金钱、葫芦、 如意等。
古诗
11. 清明时节雨纷纷, --------------12.-------------,遍插茱萸少 一人 - 王维 (唐) - 《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 1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 苏 - 王安石 (宋) 14. --------,中有酥和怡 苏东坡 (北宋) - 《月饼》 15. - 苏辙 (宋) ,三三五五踏青行 - 《踏青》 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 (唐) - 《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 《元日》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 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 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 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 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 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 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 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 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古代的民俗风情

中国民俗具有强烈的福、禄、寿、喜观 念,有些则与拜神活动有关,如十二生肖、 天干地支、城隍土地、赵公元帅等。少数民 族也有自己的民俗风情,如白族的三月街、 壮族的对歌、内蒙古的那那幕达会等。无论 有无文字,民俗都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特征。 中国民俗的特点:多样性(十里不同风,百 里不同俗);实用性(民俗文化即实用文 化)。大多数习俗是良俗,被保存下来,但 也一些是具有愚昧性和野蛮性的陋习。古往 今来,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扶持良俗、改造 陋习的政策。因此,移风易俗,倡导社会主 义新风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既相冲突,又相契合。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求是务实的精神,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 鼓舞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迈进。中华民 族贵和持中、正道直行的精神,对社会秩序的和谐安 定有积极的意义。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启发 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传统文化中平均平等的思想, 强调维护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学习它,有助于振奋 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有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有助于实现祖国统一。
AB
B
ACຫໍສະໝຸດ 灯谜5.谜题:元旦元宵捷报频传 (打一成语) 谜底:节节胜利 6.谜题: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 7.谜题: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谜底: 8.谜题:十五日 (打字一) 谜底:胖 9.谜题: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10.谜题: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 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 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 ,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 。 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 、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 艺术博物馆;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 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 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 首和兔首。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 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 两件。 [1]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 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 ,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 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 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 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 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 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 “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 “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 另换新岁的意思。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 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 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 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2006年,清明 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 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 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 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 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 的传统节日。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 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 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 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 不相同。
小饼如嚼月
青青江上冰销岸
知识大乱头
中元节 七夕节 17.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是什么日子, 除夕夜 18.人们常说的吃年夜饭是什么节日。 饺子 19.春节吃什么东西。 祟

16七月中旬被称为什么。
20.人们常说的压岁钱中岁是哪个字 的谐音。

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 月十五。“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 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 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 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 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一般有吃月饼以 及赏月的习俗
兵马俑
问答时间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普遍采用什么颜色? A红色 B黄色 C紫色 D蓝色 2.“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三秋”是指?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3. 七夕节 ,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A月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4. 京剧中的“大花脸”属于生旦净末丑的那个角色? () A生 B旦 C净 D末 E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