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地球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
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
(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
(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链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基者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
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
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
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
地球适度的引力能是地球进化和特殊地理过程的前提条件。
17.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包括四部分:①地质大循环②大气循环③水循环④生物-非生物循环。
18.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
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
(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19.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空气在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空气。
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比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20.水循环是指水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
水循环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动力。
21.生物循环主要是由两个作用实现的,一是合成作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的残体形成CO2和H2O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
2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创造人工环境系统。
23.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①人工地貌过程(人工地貌过程包括直接的地貌过程和间接的地貌过程,直接过程如采矿、挖河,间接过程如破坏植被从而改变地貌)②人类沉积物的形成(生产人工矿物和人工岩石)③人类对土壤的影响(既有破坏性影响也有建设性的改造)④触发地壳运动(大型建筑活动一定程度地引发地壳运动)24.人类对土壤的影响:①破坏性影响:最突出的是加剧土壤的侵蚀。
还表现为对干旱地区植被的破坏及所造成的荒漠化过程,以及由于不合理灌溉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的土壤盐渍化。
(现代农业经济劳动力费用过高,无法促使农民把天然肥料运回田间,割断了自然循环的过程,是土壤污染和结构恶化的根本原因)②建设性改造:向土壤增施肥料,改良土地结构,改善土壤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
25.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①改变大气成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②大气污染③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营造人工气候环境。
26.人类对水圈的影响:①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南水北调)②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
(影响蒸发过程、水汽输送、降水过程、径流过程、增加地表水分来源)③水体污染27.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①森林面积缩小②草原退化③生物多样性降低④改变生物基因⑤改造生态环境,提高生物数量。
第2章地理空间1.地域分异规律受四个主导因素影响:①地理纬度,它决定各地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②海陆分布,它决定水分输送多少和干湿变化情况。
③海拔高度,它对水分和辐射都有影响。
④地表的物质组成和地壳运动,它主要影响地表的资源条件和土壤植被环境。
2.三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海陆梯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①本质上,它们都与太阳辐射或太阳辐射能的转换的能量的梯度变化有关。
②表现形态上,它们都是沿着某一方向有规律的梯度变化,沿某一方向的条带状分布。
③它们都是较大尺度时空范围的现象。
3.你是如何理解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主导因素)4.纬度地带性,就是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递变的特征,是地理学最经典的基础理论之一。
5.纬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由于地球的球形形状加之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动位置关系所共同决定,太阳高度角从低纬到高纬依次降低,太阳辐射强度低纬强,高纬弱。
6.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气候过程的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地表的温度降水及其大气运动的纬度地带性差异。
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7.自然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由于气候的纬度地带性所支配,环境中的土壤等要素已随之变化,呈现出沿纬线方向分布,沿纬度方向递变的景观带。
分为陆地生态系统纬度地带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纬度地带性。
8.人类生物学特征的纬度地带性:人种的纬度地带性和人体地理适应类型的纬度地带性(热带适应类型、北极适应类型、温带适应类型、寒带适应类型)9.纬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①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作物生长受热量条件制约,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③对文化的影响(南米北面、南柔北刚、南拳北腿、南轻北重等)10.海陆梯度地带性,就是指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的变化的特征。
11.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根本原因是海洋和陆地两大物质体系的差异引起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12.气候的海陆梯度地带性:在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递减。
在温度上,沿海温差小,内陆温差大。
海陆梯度地带性区域性差异很大。
13.人类生物学特性的海陆梯度地带性:干旱地区的居民产生适应耐干旱、温差大和强紫外线的适应类型,生理上血液浓度高,基础代谢低,耐干旱,肌肉数量少,身体表面积大,通过蒸发。
散发与外界交换更多的热量。
14.垂直地带性,就是指无论陆地还是海洋在垂直海拔高度上的地理环境都发生有规律的。
每升高100m约降低0.6℃,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也是高山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
15.非地带性就是除了三维地带性因素以外的因素,通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16.地带性规律,其外在表现上是地球表层环境比较有规律的变化形式,其内在原因上是环境造成太阳辐射或其转化的热能起的主导作用。
而非地带性,其外在表现上不成带状分布,其内在原因是地球内能起的主导作用。
17.非地带性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组成的差异造成的。
18.地壳物质组成引起的非地带性:岩石矿物分布的非地带性不仅造成资源的不均匀性也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
岩石的化学性质对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其化学性质直接制约土壤的酸碱性。
岩石的物理形状对地貌、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肥力也有重要影响。
19.非地带性对人类社会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资源条件(表现为它为人类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工业布局和物质财富的增长)②环境条件(表现为农业生产条件和旅游资源条件)③灾害性破坏(主要是火山地震,是造成破坏最大、最难以预防的自然灾害)20.区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空间性,表示事物的空间的位置意义,包括地理坐标位置、行政位置、交通位置、环境位置等,它回答“在什么地点”的问题。
②结构性,表示所布局的事物在空间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表示事物与周边事物的关系,它回答“与什么有关?周边怎么样的问题”③环境性,回答“那里环境如何”的问题。
④文化性,即区位是人类文化行为的结果,表示人类对事物空间的设计,与决定区位的人的知识、素质、经验、行为偏好有密切关系。
21.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场所选择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22.产业区位论,是生产厂家或经营商家为获取最大利润或为降低成本选择经济活动的位置的理论。
其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
23.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随着与市场距离的变化,农业生产也相继变化,农业区位布局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第一圈为自由农业带,蔬菜水果奶;第二圈林业带;第三圈轮作式农业;第四圈谷草式农业;第五圈三圃式农业(黑麦、大麦、休闲三区轮作);第六圈粗放牧业圈,在外围是未耕的荒野。
24.集约的优势:①土地利用率高②高投入高产出。
(所有农业经营者的目标就是利润)25.杜能指出,生产地到市场的距离是引起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农业生产者所处位置的级差地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依据。
(因距离引起的级差地租思想为后来认识城市土地利用分异提供里理论依据)26.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企业区位的理论,提出区位因子和原料指数,并认为具有决定性的一般区位因子是运费,劳动费,集聚。
27.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叫遍在原料,只有特定地方才存在的原料叫局地原料。
原料指数(M)=局地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原料指数>1时工厂在原料地,<1在消费地,=1均可)28.狭义的区域即指人类社会经济的空间形式。
29.区域空间的特征:①区域空间是具体的(不同于区位空间那样只是抽象出生产要素的距离关系)②区域是连续的(不同于区位空间那样是个位置点,而是一个面)③区域具有演化特征(随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区域有自身的发展演化过程)30.区域研究的视角:①空间视角②时间视角③社会视角④环境视角31.区域发展理论重点是发展中国家。
32.经济增长是指有更多的产出,发展不仅指有更多的产出,还指和以前相比生产出来的种类有所不同,分配得到了优化,技术得到了变革,环境得到了改善。
(区别:增长是量变,发展是质变。
联系: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必须进步,必须伴随经济增长社会政治体制也同时发生进步或变革。
)33.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①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低下②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③人口素质低④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⑤就业困难⑥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⑦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受支配、依附的弱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