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品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 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 卒, 年六十。

博通史传, 性好异书古文石刻, 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 《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 “慷慨奇士”。

②擎:文中指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 ③ 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

⑤盖:文中 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⑥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 候。

翻译: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 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苏轼于元祐五年 (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 首勉励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 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 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 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 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 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 薄。

苏轼的 《赠刘景文》 , 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 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
1/6


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 实际上, 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 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 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 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 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 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 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 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 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 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 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 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 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 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 立不迁”、 “精色内白”、 “秉德无私”、 “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 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赏析二: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苏轼知杭州时。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 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

苏轼很看重刘景 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 诗人先 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 那曾经碧叶接天、 红花映日的渚莲塘 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 的残菊, 虽然蒂有余香, 却亦枝无全叶, 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 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 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 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 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 缺的。

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 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

花残了, 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 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 这两句字面相对, 内容相连, 是谓“流水对”。

“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2/6


3/6


4/6


5/6


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