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


‚思维的真理‛、‚思维的现 实性和力量‛、‚思维的此岸性‛, 这三个概念都是指思维的真理性和 现实性,即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 观的统一性。
‚此岸性‛是德国康德用语。这位德国古 典哲学的开山鼻祖把现象和本质截然分开, 认为两者之间有条不可跨越的鸿沟,现象在 ‚此岸‛,本质则在‚彼岸‛,人的思维只 能把握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只能停于现象 的‚此岸‛,而不能达到‚彼岸‛。他认为 超出‚现象‛而企图认识‚自在之物‛是不 可能的,这即知识的此岸性。他认为‚此岸‛ 的‚现象‛与‚彼岸‛的‚自在之物‛间存 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把绝对观念这种神秘 的思想客体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主张把自 然界和人这种感性客体作为自己哲学的研究 对象。但他未能认识到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对实践做了错误的理解。 (1)把人的活动仅仅是一种理论或认识活动。 (2)把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经商牟利或利己主 义的活动。
综上,所以马克思最后总结说: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的、实 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不懂得人们改 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的伟大意义, 这是一切旧唯物主义者的局限性的要 害之所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讲 解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过程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两个转变
马克思主编《莱茵报》期间,遇到了莱茵 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 民贫困状况等一系列尖锐的现实问题,看到了 物质利益和客观的社会关系对国家和法律的支 配作用;
他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同时,也开 始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观察渗透理论




科学观察是一个既包括信息输入,又包括对原始信 息进行初步处理、识别的主动认知过程。理论对观 察目的、观察手段、观察对象和观察结论全面渗透。 ①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X射线的发现 爱丁顿实验 ②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普利斯特列-脱燃素空气与拉瓦锡-氧气 约里奥。居里夫妇观察到“中子”,但没有发现中 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费尔巴哈简介: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德国旧唯物 主义哲学家。1804年 7 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 1872年 4 月13日。原属于黑格尔左派,后又与黑格 尔学派决裂,转变成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者。他批 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 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 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辛形式,人能够认识 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 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王阳明 ‚心外无物‛ 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黑格尔 自然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 可见,唯心主义的能动性是抽象 的能动性
3、指出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是错误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 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 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 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 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 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实。因此,他不了 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 义‛。
二、主要内容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它通过对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 义的批判,把社会实践作为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 和基础提了出来,阐述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特别是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原理。
《提纲》的写作目的:
1)适应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 立新世界的需要,提供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 2)针对费尔巴哈和法国十八世 纪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缺陷,为 人们科学地认识历史,提供一种科 学的历史观。
第二条:指出了人的思维具有 客观真理性,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标准 (1)以往哲学家的真理标准观 (2)马克思的真理标准观
2 、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 思维是否是真理
马克思:‚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 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 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 性。‛
1845年2月,法国政府在德国政府的要求下,驱 逐马克思出巴黎,马克思就到了布鲁塞尔。4月初, 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会见马克思。为了表明两人 共同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他们准备合写《德意志意 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为 了详细制定他们的新观点而写的供自己研究用的笔 记。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这一笔记,认为它作为包含 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这个提纲所包含的思想,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 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 学的终结》中,作了进一步的、全面的发挥。
库恩



观察渗透着理论的观点更合理,也更合乎实际 原因之一:观察不仅是(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的过 程,同时也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工信息的过 程。 原因之二:观察陈述总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 而科学预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 原因之三: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或“导向” 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客体信息,又起着 “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是什 么。
白板说:
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 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17世纪英国唯物 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 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 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 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 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
马克思在这里借用‚此岸性‛ 一词,目的在于证明思维能够透过 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世界根本 无所谓彼岸,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 认识的。马克思认为,人可通过实 践来认识、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具 有真理性。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关于思维-离开实践 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 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即指不是从人改 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去理解。 这是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消极认识论把实践 排除在认识论之外的批判。即:从前的唯物主义 (包括从古代的德谟克利特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唯物 主义,到近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1)没有把客观世界当作实践的对象来理解。 在旧唯物主义那里,世界是物质的、先天的,但它 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人和自 然的关系仅仅被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 看作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把实践从人的认识过程中排斥出去,否定 了人类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感性活动‛:是指人 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象性活动: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
化出去,改造客体,优化主体。
人的本质力量:人本身的自然力 (物质基础);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 知识和经验(智力因素);主体的情感 和意志(精神动力因素)。这些因素是 人的本质力量。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实践 客体
客观现实
第二阶段: 理论探索阶段
《神圣家族》对黑格尔及其弟 子布鲁诺•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 的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 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哈的提纲》 1845年9月至1846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 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 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同时也是新唯物 主义的形成。
对象性:客体所具有的基本属
性:属人性与客观性。即客观事 物能够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 活动范围的特性,它既取决于客 体,更取决于主体。
客体或直观形式:外部客观
事物未经人类实践改造过的天然 状态。在此,外部客观事物被理 解为现成给予的。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 形式去理解‛,即指旧唯物主义
把认识的对象仅仅当作同人的实 践活动毫无联系的能客观的东西 去理解,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看成是照镜子式的反映,就如照 相之人的消极、被动、直观的反 映。
对象性活动
实践
主体客体化
实践 主体 实践 手段
实践 客体
客体主体化
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观事物在人的
思想中是经过改造过的物质;客观事物在 现实存在上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改变过的 事物。人化的外部世界是由主体确立的。 人在外部世界面前是主体,外部世界仅是 被改造的客体。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就是 从主体的实践活动改变了外界客观事物来 理解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主体根据自身 的需要和追求来批判性处理人同外部世界 关系的方式来理解。
马克思在这里进一步推出,任何 离开实践而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只能 是如同中世纪经院哲学那样烦琐无聊、 毫无意义,从而从反面再次强调实践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唯一性。
经院哲学:又称烦琐哲学,是欧洲中世纪 天主教的唯心主义哲学。主要特征:脱离生活 实际,讨论一些与社会、自然、人生无关的神 学问题;形式上繁琐论证。引申为无意义。它 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奴仆,是为神学服务的;社 会理性应该服从信仰。它的目的在于论证天主 教的教条,反对科学,设计天主教会和封建迷 信统治。它的论证方法是从神学教条出发,硬 把一些脱离现实的抽象概念主观地联系起来, 诡辩地层层推演,以使得出预期的结论。
一、历史背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在布鲁塞尔 写成的一份研究性提纲。这是一份准备作进一步研究和写作 的提纲,当时没打算付印,故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过,但 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又具有奠基性意义。所以, 1888年,恩格斯在为其《费尔巴哈论》单行本作修改时,翻 检了马克思的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提纲。 《提纲》反映了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旧哲学的 批判姿态。于是,为反映当年的历史事实,恩格斯特把《提 纲》作为《费尔巴哈论》的附录,第一次公诸于世。为了使 读者对这个《提纲》更易理解,恩格斯在1888年发表的时候, 曾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给这个《提纲》加了标题《马 克思论费尔巴哈》。现在这个标题是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 院据恩格斯给《费尔巴哈论》写的序言加的。
(一)逐条解释
第一条:揭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不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