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参考文献与入门(二)

三国参考文献与入门(二)

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五、制度类地方行政(含都督)篇《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乙部)》正如严耕望所讲,旧史注重的为中央行政史,其实同样重要的地方行政史,比重过低。

他这三本书(甲部为秦汉、乙部上册为魏晋南朝、乙部下册为北朝),不但从诸书职官志引列材料,连散见于其他诸纪传,以及出土的碑文等资料,也极为详尽(变态级别)的列出,最后加以分析。

大方向基本正确,可以说是研究这时期地方史的必读本。

至于三国,抱歉了,汉末情形也散见于甲部,不能认为只买乙部便可。

由于王国、侯国也同时是地方的,故宗王、爵制也在探论之列。

籍贯限制一章,可能要参考已独立成书的《两汉太守刺史表》。

《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中央对府主、府主对下属的诸多节制(平衡)、护军、节、军师等众多方面,有不少独到见解,对比坊间很多解释这段时期的所谓词典,其实错漏百出;这一本虽然不是词典,但用来快速检索相关内容,却是首选。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论述都督制方面,除了孙吴部份,详尽度比严耕望的高、信服力比张鹤泉为高。

关于加将军号、赠官等方面,也有不少精辟意见。

《魏晋南北朝州制度研究》重点果然是州,郡县的关注度是在严书之下。

也有不少是严书所没提及的,仍不失为可读之本。

《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魏制不如张小稳、蜀汉制不如洪武雄、吴制也不见得比严耕望强。

整理有余,论证力度和详尽程度稍欠。

《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城市发展、管理机构、城市治安、市集等,作出了详细论述,城市史必读书。

选拔考课篇《秦汉仕进制度》其实这本才是入门者先看之书,因为三国,尤其是汉末,都在沿用汉旧制。

不但谈论察举,还有任子、计吏等诸多虽不普遍,但也是提拔人才的途径介绍。

列明众多察举的史料,故作者不但能对其所统计的资料作核查,还能因应自己所选取的某时间段,自己找到所需资料,非常实用。

也有对各制度优劣有所评价,行文浅白,入门首选。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2009年版)阎步克参考过黄留珠的意见后,对某些环节有所强化、辩析、修订,所以如无基础概念,应先看前者。

探讨时间不是限于汉,而是整个察举制度的终结,故魏晋时期都在探讨之列,可补前者对于三国爱好者的不足。

这书是连黄留珠自己也撰文,题目就已重大突破来形容,故根本不可能不读此书。

2009年版对比1991年初版,是有点校订,也有点段落调动,但整体结构变化不大。

《九品官人法考论》如果说要数研究九品最著名的著作,这本大概轮不上。

但对入门者来说,我倒认为是首选。

九品研究可以分三个时期,最早为杨联升,然后是唐长孺和宫崎市定,接著是张旭华等。

如果你从《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九品中正制度试释》开始阅读,当然可以。

但如果想先有大概系统化的简介,并交代九品研究的发展经过,这必就能满足你,也是我建议之因。

整理的基础上,胡舒云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也用教育史的角度看九品,这点为众多研究者所没有的角度。

也从没有人应用刘刟的《人物志》来分析中正是以怎样的标准来考核,她有非常详尽的论证。

《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九品研究基本有两个流派,一个是唐长孺等的,另一派就是宫崎市定始创的。

这本提出了乡品这概念,虽然已被多个例子证明不是全都能适用,毕竟也是先提出一个普遍的现象。

其实这部,其实不算是九品研究,而是以九品为引子,用制度来给予实际例子,达至京都学派的立论能成立。

宫崎市定因凭这部获得日本学士院奖(最高级别),绝对是日本东洋史的必读书之一。

但看这部书必须要有相当的基础,因为宫崎市定实在太敢讲出众多学者心中所想,但苦无证据的事。

因此可能他是料对,但也有可能为错。

《九品中正制略论稿》张旭华这书,有很多与前人不同的见解,并有所突破、新发现,比方九品在吴的实行。

对入门者唯一的不足是,他是针对前人的多篇论文集,故不是系统化的介绍每一个环节,若根本没有任何概念绝对不适合先看。

《魏晋南北朝官制论集》也有提及官制,但选官制度占文较多,故归在这里。

张旭华不但对前书很多未论及的地方,有所补充,一如以往的让人佩服。

还有对诸学者的看法,有所异议并表达。

绝对是看过这里提及的各必读书后,才能看的后续篇。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果然是应用了其师之一毛汉光的列传数据统计法,汪征鲁至少拿出一些实则数据来分析。

只是他把众多事列分得太精细,而那些环节却未必是制度本身所有的,有点走火入魔。

范围太大,在有限的文稿中,所论之详尽,当然不能与专题文集相提并论。

当然,毕竟也是列引了众多原始资料,也是实用的检索书。

第二、三章写吏及其言秩与否(纳不纳入国家正式官员体系),倒是完成了宫崎市定当初的愿望,也是本书其中一个亮点。

《魏晋南北朝官员惩治与复起研究》、《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其实真的不用介绍,顾名思义,就是书名本身所述的范围,算是让读者省却索引的时间。

提及三国部份的字数,也不算少了。

官制篇《秦汉官制史稿》不但谈及中央与地方诸官的职权、发展,还有王国、侯官,统治少数民族的属国都尉,连选拔官员的察举、征辟,以及考核、赐爵,绝对是一本集诸多笵畴于一身的百科全书。

三国毕竟也有相当时间是属于汉末,这书其实可以算是诸制度史的入门书。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对魏晋南北朝的官阶发展,作出了大量具体、精辟的分析,绝对是研究这领域的必读书。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前者的前传,但三国相关内容,真的不多。

《历史与制度---汉代政治制度试释》这书最大的亮点,应该是详尽考论出东汉将军可大致分为中朝、征伐两种,然后对他们的职权、属府、驻地各项分析。

阎步克在将军军阶方面,也有所应用廖伯源的资料。

对三国军事迷其实是必读书。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这个范围内,唯一一本值得一看之书。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主要是三公、三省的发展作出了多项分析,其中部份与主流意见相左,但无可考认,应是众多魏晋著作的参考书之一。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陈琳国也有谈及都督、地方考课与监察,但中央官比重较多,故放在这里。

成文于1989年的博士论文,是本书的草稿,故有些观点及篇幅,与今文有所差别,毕竟是八、九十年代的文,且刊于台湾,内地读者未必能一睹。

《曹魏时期中央政务机关之研究---兼论曹操与司马氏对政制之影响》毛汉光首开此风后,广为台湾学者应用,黄炽霖是当中一位。

此书绝对不是简单的《三国职官表》,而是对各官职能的分析、制度变革、籍贯等有所论述,最重要是当权的曹氏和司马氏,如何在中央官职中的强化,来达至对前朝取而代之,魏迷或可一看。

《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霸府是这分裂大时期的产物,权臣通过建立霸府,透过其府属各属官,掌握朝廷并取而代之,这书是这范围的必读本。

《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晋承魏制,制度史上毕竟探讨魏制者众,蜀汉与吴较少,尤其是蜀汉原始史料甚缺的情况下,洪武雄对都督、太守、监护典参军及军师等诸多制度,作出了多项令人非常信服的结论,蜀汉迷必读。

封爵及礼制篇《汉唐封爵制度》杨光辉这本书是研究爵制必读本,对封国食邑、官礼制、推恩等相关笵畴有精辟分析,惜三国部份太简。

《魏晋南朝宗王问题研究》不但谈及魏宗王,也有论述爵制,惜独到见解不多。

《再造封建---魏晋南北朝的爵制与政治秩序》三国部份同样不多,但有不少前人所无探讨的范围,如开国、册封,最重要可能是对这时期相关的论文总评论,让读者可以翻查,故还是值得一看。

《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中国礼制史(魏晋南北朝卷)》礼制史恐怕也真的没多少人感兴趣,两书也有对方所没提及的内容,讨论笵围以前者较大。

兵制与法制《三国吴兵考》顾名思义,绝对是研究吴兵制的必读本。

《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高敏这本书,今天看来真的较简略,但无可否认,仍是兵制不可不读之本,比《历代兵制》详尽。

《历代刑法考》如果程树德的《九朝律考》只是整理与先河之作,那这本绝对是中国法制史的奠基之成。

唯一的不足(不是沈家本的问题),是成书太早,致未能应用上诸多出土金石文献,否则现在很多法制史学者,可以再推陈出新的空间将不会太多。

敍事可能有点累赘,但瑕不掩瑜。

六、历史地理、战争类历史地理篇《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相对于八十年代众多知名大家参与制作的丛书,三十年后部份参与者,应用上新资料重新撰写。

前者是该丛书的简洁本,比较适合入门者。

范围从历史地理,至人文相关(人口、工农商等)。

后者是专门探讨各时期主要河流的发展、海岸线、沙漠等。

《中国三千年运河史》可惜《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没有谈及运河,嵇果煌在参考过史念海等诸多意见后的整理本,绝对可以填补这重大空缺。

对诸河系的运河也有探讨,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份读者的要求。

排版也恰当,读者可以按朝代搜出所需资料,某程度上比搜索《水经注疏》还方便得多。

《河山集四集》中国历史地理的开山之作,难得的是史念海亲自各地实地考证,这就是超出顾祖禹的地方之一。

陕西战略地位、关中军事地理、秦岭巴山间的军事活动、新旧函谷关、壶口考、秦汉交通路线等诸篇,绝对绝对是战史迷不得不读的大作。

网络大多数的扫描本与实体书相比,像素相差太远,有机会还是弄本实体书看地图部份吧。

尤其是图袋那三十二张图,也是精华所在之一,但图实在太大,有些近乎A3级别,这是扫描本所没有的内容。

《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本才是最适合的入门书,饶胜文总结历朝的地理形势,非常恰当,故也获奖。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相对于前者,这部是专题论文,故对所论及范围的力度,自然胜过前者。

魏吴战史研究者,必读。

(合肥、寿春、濡须、武昌又名东关考)《河山集六集》这书说白了就三个重点:历史地理学、农牧业、汉中历史地理。

汉中篇的重点又是诸葛亮,算是对他以往(《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的观点,另一种演绎。

《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从交通工具制作,至各交通路线、耗粮与粮仓、通信等诸多相关范畴,也有论述,不愧是优秀成果三等奖的作品。

《唐代交通图考》虽然不是汉代,但正如严耕望在书中所讲,有些地区如山西,交通线受制于地形,也能适用于汉代时期;田余庆也以此书作为东三郡交通的参考,故也不能说完全不适用于三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要非常小心哪些是南北朝后才开通,以前所没有之路。

政区划分篇《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为主编,尽管不可能全都弄对,但绝对是最实用的工具书。

《三国政区地理研究》与今人梁允麟的《三国地理志》相比,孔祥军这本的推论分析,有信服力多了。

参考吴增仅等前人的意见分析后,并运用出土文献分析。

美中不足是,网上现在应只能找到其论文,而不是台版实体书。

《孙吴政区地理研究》有些细节还需多分析,整体尚可。

下编是探讨孙吴对江南各区的开发与政区增设的关系,也大致表达出两者是有所关连的。

《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如果仅欲看孙吴政区划分,其弟子孔祥军那本即可。

但欲看孙吴的扩张,以及那些典农校尉等诸尉机关,可以一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