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怀化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论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学生姓名:考籍号: 9年级专业: 2011级教育管理指导老师及职称:学院:怀化学院湖南怀化提交日期: 2012 年 9 月怀化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在文中均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2012年9月3日目录摘要⋯⋯⋯⋯⋯⋯⋯⋯⋯⋯⋯⋯⋯⋯⋯⋯⋯⋯⋯⋯⋯⋯⋯⋯⋯⋯⋯⋯⋯⋯⋯⋯⋯⋯⋯⋯⋯⋯⋯ 1 关⋯⋯⋯⋯⋯⋯⋯⋯⋯⋯⋯⋯⋯⋯⋯⋯⋯⋯⋯⋯⋯⋯⋯⋯⋯⋯⋯⋯⋯⋯⋯⋯⋯⋯⋯⋯⋯⋯ 1 一、家庭教育在儿童展中的作用与意⋯⋯⋯⋯⋯⋯⋯⋯⋯⋯⋯⋯⋯⋯⋯⋯⋯⋯⋯⋯⋯⋯⋯ 1 (一)家庭教育儿童智力展有促作用⋯⋯⋯⋯⋯⋯⋯⋯⋯⋯⋯⋯⋯⋯⋯⋯⋯⋯⋯⋯⋯⋯ 1 (二)家庭教育儿童适未来社会的能力具有奠基作用⋯⋯⋯⋯⋯⋯⋯⋯⋯⋯⋯⋯⋯⋯⋯⋯ 1 (三)家庭教育儿童的性格形成具有塑造作用⋯⋯⋯⋯⋯⋯⋯⋯⋯⋯⋯⋯⋯⋯⋯⋯⋯⋯⋯⋯ 2 (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21 世人才的必要条件⋯⋯⋯⋯⋯⋯⋯⋯⋯⋯⋯⋯⋯⋯⋯⋯⋯ 2 二、家庭教育儿童个体化影响的因素⋯⋯⋯⋯⋯⋯⋯⋯⋯⋯⋯⋯⋯⋯⋯⋯⋯⋯⋯⋯⋯⋯⋯⋯ 2 (一)父母的文化修养⋯⋯⋯⋯⋯⋯⋯⋯⋯⋯⋯⋯⋯⋯⋯⋯⋯⋯⋯⋯⋯⋯⋯⋯⋯⋯⋯⋯⋯⋯⋯ 2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度⋯⋯⋯⋯⋯⋯⋯⋯⋯⋯⋯⋯⋯⋯⋯⋯⋯⋯⋯⋯⋯⋯⋯⋯⋯⋯ 3 (三)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 3 (四)家庭生活条件⋯⋯⋯⋯⋯⋯⋯⋯⋯⋯⋯⋯⋯⋯⋯⋯⋯⋯⋯⋯⋯⋯⋯⋯⋯⋯⋯⋯⋯⋯⋯⋯ 3 三、指家庭教育小学生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 (一)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成孩子心声的忠听者⋯⋯⋯⋯⋯⋯⋯⋯⋯⋯⋯⋯⋯⋯⋯⋯ 3 (二)家自己要保持极的情,言行要得体⋯⋯⋯⋯⋯⋯⋯⋯⋯⋯⋯⋯⋯⋯⋯⋯⋯⋯⋯⋯ 4 ( 三 ) 要松、和、民主、平等的家庭心理⋯⋯⋯⋯⋯⋯⋯⋯⋯⋯⋯⋯⋯⋯⋯⋯⋯⋯⋯ 4 (四)家要用“ ”的眼光看待孩子⋯⋯⋯⋯⋯⋯⋯⋯⋯⋯⋯⋯⋯⋯⋯⋯⋯⋯⋯⋯⋯⋯⋯ 4 四、指家庭教育小学生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 (一)家学校⋯⋯⋯⋯⋯⋯⋯⋯⋯⋯⋯⋯⋯⋯⋯⋯⋯⋯⋯⋯⋯⋯⋯⋯⋯⋯⋯⋯⋯⋯⋯⋯⋯ 4 ( 二 ) 召开家会⋯⋯⋯⋯⋯⋯⋯⋯⋯⋯⋯⋯⋯⋯⋯⋯⋯⋯⋯⋯⋯⋯⋯⋯⋯⋯⋯⋯⋯⋯⋯⋯⋯⋯ 5 ( 三 ) 行家⋯⋯⋯⋯⋯⋯⋯⋯⋯⋯⋯⋯⋯⋯⋯⋯⋯⋯⋯⋯⋯⋯⋯⋯⋯⋯⋯⋯⋯⋯⋯⋯⋯⋯⋯ 5 ( 四 ) 面指⋯⋯⋯⋯⋯⋯⋯⋯⋯⋯⋯⋯⋯⋯⋯⋯⋯⋯⋯⋯⋯⋯⋯⋯⋯⋯⋯⋯⋯⋯⋯⋯⋯⋯⋯ 5 五、束⋯⋯⋯⋯⋯⋯⋯⋯⋯⋯⋯⋯⋯⋯⋯⋯⋯⋯⋯⋯⋯⋯⋯⋯⋯⋯⋯⋯⋯⋯⋯⋯⋯⋯⋯⋯ 5 参考文献⋯⋯⋯⋯⋯⋯⋯⋯⋯⋯⋯⋯⋯⋯⋯⋯⋯⋯⋯⋯⋯⋯⋯⋯⋯⋯⋯⋯⋯⋯⋯⋯⋯⋯⋯⋯⋯ 6 致⋯⋯⋯⋯⋯⋯⋯⋯⋯⋯⋯⋯⋯⋯⋯⋯⋯⋯⋯⋯⋯⋯⋯⋯⋯⋯⋯⋯⋯⋯⋯⋯⋯⋯⋯⋯⋯⋯⋯ 6论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学生:指导老师:(怀化学院)摘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的 3 种基本形态。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施加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教育影响活动。
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老师。
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
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
但是,在目前众多学生家庭中,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上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小学生的发展起表率作用、和谐的家庭文化对小学生的心理具有熏陶作用。
作为家长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健康成长导入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整个教育体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它们各自的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低位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的最早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一切教育的根,具有显著地启智、育德、培养儿童兴趣爱好的功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样写到:“我想把我们开始教育和培养的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几个雕塑家带着自己的刀子同时来到它身边,要把它塑造成一座雕像,使它具有灵性,体现出人的理想。
这位雕塑家是谁呢?其中,第一是家庭,而家庭中最细致和最有才干的是母亲;第二是教师个人, 他有精神财富 , 智慧 , 知识, 能力, 爱好和生活经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多种价值观念多变的复杂社会背景中,“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教育学修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可见,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教育工作的整体效应,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下面笔者来谈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一)家庭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研究得出:人生头几年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智力发展呈现一条先快后慢不断上升的智力曲线。
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各种新知识的最佳时期。
因此,父母应较多的注意开发孩子的智力,给孩子创造良好地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地学习习惯。
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在至上分数上,母亲的烦恼、紧张、关心和精力同孩子的智商分数有很大的关系。
对孩子的需要更为敏感、更多的照顾孩子,与孩子的关系更为亲密的母亲,其孩子的智商相对较高,而那些离异家庭、不和谐的家庭,儿童智商相对较低。
(二)家庭教育对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具有奠基作用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一出生就要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
只有通过一定的家庭教育,儿童掌握一定的的知识经验,具有一定的品德行为习惯,学会区分善恶美丑,对人和事有正确的态度,才会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家庭成员之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互助、勤劳、朴素、关心他人、尊老爱幼等品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
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不断感受、体验、实践,促进了儿童的社会性的发展。
家庭的言行举止有意或无意的引导着儿童的社会化形成。
(三)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性格形成具有塑造作用儿童的性格可塑性很强。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性格形成影响很大。
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民主、科学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关心别人、正直善良的孩子。
相反,父母关系不融洽、相互谩骂会造成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 四)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 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 21 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
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
”并提出:“在2000 年要使90 %儿童( 14 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
”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 世纪人才的重任。
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
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
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
我国的 21 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 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 6 万亿美元。
21 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如果 21 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二、家庭教育对儿童个体化影响的因素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对儿童个体社会化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一 ) 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
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
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
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
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 二 )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
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1) 民主的或宽容的; (2) 权威的或独断的; (3) 放纵的或溺爱的。
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
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
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
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
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
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
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
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